易·道·儒·禅|诸子百家|传统文化
作品名称
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组编著
●属传记文学作品集
●于2022年12月首次出版。
这是小编找到的最优惠的价格,几根华子的钱,就可以买来一读!
另:
小编从来不会为广告文案编辑!但这篇文字,用了诸子界的模板!因为在小编看来,这不是广告!
该书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策划而来,以孩子的视角选取了各学科领域中富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以此来宣传院士们的崇高理想和科学成就,宣传老科学家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等等一位位中国院士的名字光耀百年。
该书采用每位院士一个篇目的形式,通过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等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院士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示珍藏多年的院士手稿、著作、照片等实物,展现院士风采及其科学成就。
小编实在不愿意看到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对科学家的认知,除了爱因斯坦,就是牛顿、爱迪生,对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卓越的功勋科学家们,却一无所知!每当写作举例,都是西方人名……民族的自信,文化的自信……任重而道远!
这些故事生动立体地体现了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创新型国家建设捷报频传,国之重器硕果累累,“天宫”空间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现实。
沧海桑田,时移世换。
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纵观天下大势,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交织、相互激荡。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国家期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
怎样才能让青少年了解并学习科学家精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版的《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一书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科学人生·百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的项目,已在全国各地巡展百余场。如今这一项目的文字和照片,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通过图书的形式出版,对全国广大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一书在捧,犹如一片群星灿烂的中国科学家星空呈现在眼前。孩子们可以由此仰望星空,走近院士,在心中种下科学精神的种子。
用心、用情讲好科学家故事,是《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的特色之一。
为寻找石油作出巨大贡献的李四光,亲手建桥又炸桥的茅以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回国的钱学森……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40位院士的100多则感人的故事。这些精选的故事在院士们的人生中极具代表性,或是矢志报国的动情誓言,或是科研取得突破的激动瞬间,又或是屡败屡战的拼搏身影,都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被科学家们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深深感动。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板块,如“院士名片”介绍了院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院士语录”则是院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直观体现,而随文配着的一张张富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穿越百年。
青少年若是能好好阅读这些院士们的故事,用心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一定会获益匪浅。
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中国百年巨变,是《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的特色之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恢宏的史诗。这是华夏儿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一百年,也是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百年。
而中国院士们的“科学人生百年”便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本书提到的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橘霉素、超远程雷达、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科研成就,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打破了旧时代的愚昧和封建,从精神上带领人民走向新时代。阅读这本书时,中国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就像播放幻灯片一般从我眼前一一闪过。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在以中国科学家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都让我心潮澎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弘扬科学家精神,传递榜样力量,是《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的特色之三。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百年来,科学家们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
钱学森、郭永怀、林兰英、师昌绪等科学家拒绝国外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参与建设,这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
茅以升、汪猷、何泽慧、吴自良等科学家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这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华罗庚、彭桓武、叶笃正、谢家麟等科学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这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王淦昌、王承书、吴文俊、黄昆等科学家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这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王大珩、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等科学家和同事团队精诚合作,跨界融合,倡导团队精神,这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竺可桢、叶企孙、赵九章、王应睐等科学家积极提携后学,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这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这些科学家精神就是青少年最好的精神食粮。
少年强则国强。
每个少年儿童的成长都需要榜样楷模的故事去滋养,需要时代先锋的事迹去激励。这些科学家榜样起到了弘扬正能量、塑造积极人生观的作用,理所应当成为孩子们眼中值得“追”的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少年,需要“科学少年”,好的图书能够给少年儿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给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
我期待《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一书能够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优秀的榜样力量,留下难忘的精神印记,使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11月28日·北京)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目录:
李四光 毕生践行科学报国 1
竺可桢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8
茅以升 一生与桥结缘 16
叶企孙 大师的大师 25
俞大绂 走到田间的科学家 33
林巧稚 中国“万婴之母” 41
周培源 “文武双全”的流体力学巨人 48
裴文中 毕生心系“北京人” 54
王淦昌 我愿以身许国 62
赵九章 为祖国托起一颗星 69
王应睐 酿得百花终成蜜 76
郭永怀 永怀初心 84
汪 猷 无涯之知,世代之功 91
华罗庚 中国数学奇才 100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07
侯祥麟 我与石油有缘 114
王承书 隐于时代的女先生 121
钱三强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 129
罗沛霖 行有则,知无涯 136
何泽慧 百年泽慧 144
王大珩 中国光学玻璃研究第一人 151
彭桓武 物理天工总是鲜 158
卢嘉锡 毛估比不估好 165
任新民 中国航天通信卫星的“总总师” 173
叶笃正 天地万象,笃正风华 179
陈芳允 让《东方红》响彻太空 186
吴征镒 一生爱好是天然 193
黄纬禄 巨浪腾空起 200
刘东生 脚踏黄土的地学泰斗 209
屠守锷 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 216
吴自良 为原子弹装上“心脏” 223
林兰英 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先驱 231
程开甲 隐姓埋名的“核司令” 239
吴文俊 顶天立地数学人 247
杨嘉墀 情系九天追星人 255
黄昆 中国半导体一代宗师 263
谢家麟 三十年投身“加速器” 271
徐光宪 稀土世界的“摘星人” 278
师昌绪 为中国腾飞插上金属翅膀 285
朱光亚 遥远苍穹最亮的星 292
【光明书话】
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一书。该书选取了各学科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通过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等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院士风采和科学成就,让青少年由此走近院士,了解院士。
受出版社的邀请,笔者负责书写这40位院士的故事。刚接受这个任务时,我感到满心的惶恐,深感笔力不逮,无法写尽这些共和国院士的风采与华光。好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项目组准备了大量真切的材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又进行了细致梳理,给我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素材。经过几个月的埋首阅读,当我从浩繁的资料中抬起头来时,知道该怎么书写了:我不需要用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赞美他们,也不用声嘶力竭地去拔高他们,我只需依据这些真实的材料,沉浸式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与细节,写出他们真实的人生故事,便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因为这些共和国院士的可敬与可爱,就在这些真实的故事当中。
一
百年前的中国,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书中的主人公们在炮火中成长,在颠沛流离中探索学术的真谛。他们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远渡海外留学深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放弃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两弹一星的研发、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攻克、石油精炼技术的开拓、电子科学技术的起飞……他们就像种子一样,洒向新中国科技建设的各个领域。
拂去历史的尘埃,他们的脚印清晰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征途上。
1937年年底,日寇的脚步日益临近,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了阻止日军的铁蹄踏入杭州城,他要亲手炸毁自己设计的钱塘江大桥。要知道,建起这座大桥,茅以升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他母亲的话说,那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是,就在大桥完工后一个多月,茅以升被告知要把桥炸掉。
对科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亲手毁掉自己的科研成果更残酷的了。茅以升却说,要炸就炸得彻底一点,把桥梁连同桥墩一起炸掉,让日本人彻底没法修复!因为建桥时他就在第二个桥墩里预留了放置炸药的空洞。建桥时就留下了炸桥的预案,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53年,钱塘江大桥又重新横跨在了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在海外的科学家们便急着回国,要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纷纷提出了回国申请,却遭到美国当局的百般阻挠。然而,任凭美国当局怎么阻挠,也抵挡不住留学生们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众所周知,当时在美国留学的钱学森,他家客厅里放着三只皮箱,这是他做好随时回国的准备——拎起皮箱就走。当日内瓦会议上中美达成留学生回国的协议后,钱学森果断拎起皮箱,第一时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钱学森留下的研究手记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钱学森取得的每一项成果,包括如何反复推导公式,如何多次演算数据……事无巨细,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一篇薄薄10页纸的论文,钱学森写下的手稿却有800多页。那一页页手稿上,中文、英文、大字、小字、算式、图标,他都写得一丝不苟。这些“钱学森手稿”日后成了中国科学界极其珍贵的研究文献。在一篇论文手稿的文件袋封面上,钱学森写下了“没有什么是最后的”几个大字。这是钱学森在告诉我们,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研究探索永远在路上。
1961年的春天,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失踪”了,而在原子弹爆轰试验的工地上,却多了位名叫“王京”的老人。他干活特别卖力,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王老头”。谁都不知道,他就是早已名震世界,成就被美国科学界载入“百年科学大事记”的王淦昌。为了核试验,他化名“王京”,在大西北的寒风中整整待了17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做什么了。当别人问他的儿女,爸爸去哪儿了,儿女们会指指信箱说,爸爸在信箱里。
1983年4月22日清晨,妇科专家林巧稚突然大声喊起来:“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这句话,在接生时林巧稚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可这一回,听到的医生全都泪流满面。因为这是林巧稚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林巧稚一生没有结婚,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这样令我动容的瞬间,还有很多很多。书中的40位院士,每一位都有这样感人的故事。正是他们,撑起了新中国科技兴国的脊梁!
二
1936年秋天,浙江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问了新生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进大学深造做什么?是为了做学问。做好学问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书中的40位科学院士,以他们的才华、热血和生命,回答了竺可桢这一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就在第二年,1937年,竺可桢写了《科学的民族复兴》。他在书中强调,只有让民众,特别是年轻学生培养一种科学精神,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
那么,“科学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我们翻开这部《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读一读院士们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人生故事:
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参与建设的钱学森、王承书、郭永怀、林兰英、师昌绪;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永攀科研高峰的茅以升、何泽慧、吴自良、汪猷;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华罗庚、彭桓武、叶笃正、谢家麟;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数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下苦功的王淦昌、吴文俊、黄昆、王承书;倡导跨界融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王大珩、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竺可桢、叶企孙、赵九章、王应睐……他们,就是科学精神最好的践行者。
我们今天所处的,也是一个大时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我们正大踏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竺可桢之问穿越百年的岁月,仍然回荡在我们耳边:读书是为了什么?毕业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面临时代大考,青年学子如何以作答?读完这部沉甸甸的《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我想,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作者:毛晓青,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版权免责声明: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中华圣贤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致谢书: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阅习提示: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欢迎阅读、分享!谢谢关注、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