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中,胃溃疡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猪,但尤其常见于体重超过50公斤的猪以及长期在限位栏饲养的母猪。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炎热的夏秋季节更为频繁。胃溃疡会导致胃黏膜角质化、糜烂,严重时还会发生坏死。此外,胃酸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甚至导致胃穿孔。在某些情况下,胃溃疡还会引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导致猪只迅速死亡。
猪胃溃疡的发病机理复杂,其根源在于不良消化因素对胃壁的刺激。当胃壁受到这些刺激后,会释放出组胺这一物质。组胺的作用在于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刺激胃毛细血管扩张,并促使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大量分泌。这一系列反应进一步加剧了胃酸的分泌,导致胃内环境温度显著升高。过多的胃酸不仅会抑制胃壁保护性黏液的分泌,还会破坏胃黏膜上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黏膜失去保护,进而引发胃的自体消化。这一过程若持续发展,最终将导致胃溃疡的形成,严重时甚至发生胃穿孔。
饲料因素:
饲料品质不佳,如粗糙、霉败等,难以消化且缺乏营养。
饲料中混入大量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
饲料缺乏足够的纤维。
谷物日粮中玉米比例过高,也会增加胃溃疡的风险。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等必需营养素。
应激因素:
母猪可能受到过度拥挤、过度惊扰等应激作用,导致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
临产前管理不当等应激因素也可能引发胃溃疡。
遗传因素:
母猪胃溃疡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与选育了生长快及背脂少的猪有关。
继发因素:
猪瘟、慢性猪丹毒、猪蛔虫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母猪的胃黏膜充血、出血、糜烂、溃疡,从而发生继发性胃溃疡。
猪胃溃疡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隐性型、慢性型和急性型。
隐性型猪胃溃疡:在病猪身上几乎无明显症状,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也未受到显著影响,往往是在屠宰后才被发现。
慢性型猪胃溃疡: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体表和可视黏膜明显苍白,病猪因虚弱而喜欢躺卧,并呈现渐进性消瘦。初期可能出现便秘,随后排出煤焦油样的粪便,潜血检查呈阳性。
急性型猪胃溃疡:最为严重,由于溃疡部位大出血,病猪可能突然死亡。若病猪因胃穿孔而引发腹膜炎,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1至2天内就会死亡。
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日粮中玉米含量、避免饲料粉碎得太细、保证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的含量、保持猪舍冬暖夏凉、加强通风、保证饲养密度适宜、饲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使日粮中粗纤维量达到7%、减少频繁的转群、运输、驱赶,防止猪相互嘶咬、用聚丙烯酸钠混饲,浓度为0.1%-0.2%等。
治疗原则:消除发病因素、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对于症状较轻的病猪,应保持环境安静,减轻应激反应,注射镇静药如盐酸氯丙嗪,中和胃酸,使用抗酸剂如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可投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等。
综上所述,母猪胃溃疡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饲料、应激、遗传和继发因素等。病症表现也较为明显,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同时,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包括饲料管理、应激管理、遗传改良、疫苗接种和驱虫以及监测和诊断等。
☝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加小编微信13145310659,期待与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