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升级
还贷漏洞成为犯罪分子眼里的“香饽饽”
因此,农商君特地整理了经典案例
带你一起
提升还贷意识,筑牢反诈防线
NO.1 案例介绍
2022年7月,莫女士银行贷款逾期,银行多次催收未果后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依法清收欠款。
2022年8月16日,莫女士亲属收到一条短信,内容为:“【法务告知】莫**:请年前准备有效证件签收诉讼档案,并对诉讼材料进行核对,详询:020-XXXXXXX,退订回T”。莫女士随即以家庭原因为由申请与银行进行调解,但并未向银行提及该条短信的内容。
2022年8月17日、8月18日,莫女士亲属再次收到同一电话号码发来的分别以“诉讼通知”、“执行通知”为开头的短信通知,声称由于莫女士缺庭,现交由法院强制执行并冻结其名下所有财产,请莫女士尽快回电协商还款。莫女士赶至银行向工作人员反映相关情况,并准备联系短信上的电话归还欠款。
银行工作人员反复查看短信,发现短信内容与案件实际情况不符,根据短信发送时间,从仲裁材料接收、仲裁通知和强制执行的期限不超过3天,不仅不符合仲裁处理周期的常理,而且与银行所掌握的当事人仲裁案件的信息不符。且短信上的联系电话以及短信号码均来自第三方不知名平台,而非仲裁机构电话,从而识别出该短信为电话诈骗和短信陷阱。
为防止莫女士被不明来电诈骗,工作人员耐心向其解释仲裁案件流程并劝导莫女士不要相信短信内容,不要听从任何将资金转移到所谓安全账户的要求。经银行工作人员的劝说,莫女士幡然醒悟,决定不再理会该短信内容,承诺将每月按计划归还银行欠款,并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NO.2 案例分析
近年来,非法获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科技手段的升级,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为诈骗犯罪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不法分子以诉讼名义,利用消费者对于公检法的敬畏心理,通过短期内重复推送短信来制造紧张氛围和紧迫压抑的态势,让当事人紧张无助,从而要求当事人向“某法院账户”或“安全账户”转账,实现以不法手段骗取当事人资金的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条:“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从业人员和用户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在有关业务活动中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作出提示,对本领域新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
案例中,银行的做法是合理合规的,对于不良贷款采取仲裁等合法的途径进行清收,在客户告知因家庭困难要求协商还款时,秉持惠民纾困的原则与客户达成调解方案;后在得知客户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时,工作人员又利用专业知识提醒客户进行防范,及时拦截并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NO.3 风险启示
一、诚信偿还贷款
消费者申请银行贷款,应当依据贷款合同约定,按时偿还贷款。
贷款逾期不仅会产生罚息、列入征信记录、被起诉查封财产等后果,情况严重的,对于出行、教育、子女的升学以及买房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消费者应当依法履行合同义务,不要存在逃废债的侥幸心理。
二、提高反诈意识
消费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案件纠纷,在收到不明短信时,应当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联系,分析短信内容真实性,及时寻求帮助。
同时,牢记防范电信诈骗的十个“凡是”,提高自身反诈意识。
NO.4 宣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