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毛主席刻印的女人——从尼姑奄走出的传奇才女谈月色

文化   2024-12-07 11:00   山东  


民国时期,有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传奇女子,她面对破败生活时迎难而上,面对爱情时义无反顾,面对机遇时当仁不让。她喜欢治印,凭借这项特殊的技能名垂青史,成为社会名流争相拜访的对象,为毛主席刻印的女篆刻家……

今天请跟随明伦君,一起来认识这位从尼姑奄走出的传奇顺德才女。

【人物档案】

谈月色(1891-1976),顺德北滘龙涌村人。原名谈古溶,后改名谈溶溶,意取“梨花院落溶溶月”。后又更名为“月色”,意取“惟向旧山留月色”。因排行第十,又称“谈十娘”,晚号“珠江老人”。谈月色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被称之为“现代第一女印人”

谈月色出生在亥时,因为“亥时”与“害死”谐音,这在人们看来是厄运的前兆,最终会成为克死身边人的元凶,所以年仅4岁的谈月色被封建思想严重的父母送入了广州的檀度庵,交给尼姑寄养。

随着时间流逝,谈月色适应了尼姑庵的生活,尼姑庵的环境也为她心灵的积淀提供了一方净土,8岁的她已是书法、绘画、诗词样样精通的人才。15岁那年,她削发为尼,法号悟定,并在师父的指导下攻经读史、点染丹青,画得一手精彩的佛像和梅花。

那时候的谈月色没有想到,立志将一生都寄托于尼姑庵的她,之后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1917年春日里的某一天,广东有名的金石专家、诗人、画家、顺德龙江名士蔡守,和同盟会会员赵藩、李根源一帮文人朋友来到檀度庵参观游览,刚巧这天谈月色为值班的知客,在交谈中几个人发现,面前眉清目秀的小尼姑竟然应付裕如、出口成章,且爱好文艺、能书善画,令这些见惯世面的才俊大为惊讶。

从此大家一见如故,成为好友,他们往来频繁,其中蔡守更是脚步频频,与谈月色谈诗论文,共染丹青。五年下来,二人感情日深,时值广州当局要取缔师姑庵,谈月色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蓄发还俗,于1922年与蔡守结婚,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蔡守与谈月色

婚后夫妇二人感情甚好,谈月色在蔡守的指教下,潜心研究书画篆刻。她与社会文人名士有了更多广泛的接触,与黄宾虹、柳亚子、苏曼殊等人吟诗作画、交流学习,由此她的画艺及篆刻艺术得以提高。1933年,谈月色的篆刻技艺已崭露头角,她将古玺、汉金文、甲骨等融入印中,尤以瘦金书体独步印坛,开创瘦金书入印之先河

《梅石双清图》

1936年,蔡守出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蔡氏夫妇随之迁居南京;同年秋天,他们在南京举办书画篆刻联展,轰动一时,得到了许多同仁赞许和敬慕。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攻陷南京,夫妻为避乱,准备回乡广东。漫漫路途受尽苦难,途中又闻广东沦陷,只好重返南京。1941年,饱受身心磨难的蔡守因心脏病去世,因家中赤贫,全赖南社诗友资助才办完丧事,深悲巨痛的谈月色面对朋友的帮助无以为报,一一画梅治印答谢。次年她接过为蔡守整理遗著的任务,倾注了无限感情刊行《蔡寒琼遗稿》,以此聚资奉答友人的资助,苏曼殊赞她“画人印人一身兼,挥毫挥铁俱清严”

梅花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印铸局在南京重新设立,谈月色因篆刻专才,得任专员。当时无论是李宗仁、李济深等政要人物,还是蔡元培、柳亚子等文化名人的印章皆出自她手。在柳亚子的推荐之下,由国家民政部通知谈月色为毛泽东治印,谈月色共为毛主席镌刻了三枚印章。

第一枚白文回文“毛泽东印”,文字结体工稳方正,采用汉印模式、缪篆书体,布白规范严谨。四字占地基本等分,能看出镌刻时非常注重线条的粗细、宽窄、轻重之内在变化,如“毛”字、“泽”字和“印”字的横画,粗观似乎毫无二致,细观则会发现线条本身有着起伏、粗细等微妙变化,线条之间亦有着宽窄和大小的差异。笔画的转折以圆为主,有些则呈外方内圆之状,没有生疏别扭与滞碍的痕迹,显得十分自然和顺。印章整体浑朴、雄伟、大气,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1950年,谈月色为毛主席制作了第二枚细朱文“润之”印章,相较于第一枚的稳重,这一枚飘逸而洒脱,“润之”二字结体侧重圆转,字体圆润可人,整个印章布白端庄匀称,线条细腻遒劲,疏密有致,很有娴静优雅的风度与气息。该印中,谈月色使“之”“水”“闰”三部分等分占地,让“之”字向上方飘逸张扬,让“润”字向下方飘逸张扬,上下呼应,动静相宜;且“水”旁下方与“闰”部相连,而“闰”部下方有意留出一大块空白,营造了一个全印的“亮点”。

印章的一侧靠右边刻有纵向单行楷书边款:顺德谈月色篆刻

第三枚印章为朱文瘦金体“毛泽东印”,采用回文形式,田字格栏,印文布白疏密有致。笔画与边栏有的粘连衔接在一起,有的冲越格栏,很有趣味。结体完全呈现了瘦金体模式,刚柔相济,飘逸多姿。笔画瘦劲,但又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充满着抑扬顿挫的美感,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印石一侧刻有纵向四行高低参差的楷书边款:一九五零年三月五日,仿瘦金书入印,刻奉润之主席,睿鉴存念,顺德谈月色,作于白下茶丘。

谈月色精湛的书法造诣和冲切并用的刀法,把瘦金体飘逸挺秀的风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治印方式被公认为印学史上的一大创新。

她还擅长画花卉,所画的种类众多,其中尤工画梅。溶溶之印被钤在一株又一株的红梅、白梅、墨梅图上,堪称一代经典。

胭脂梅四通景

谈月色虽为女辈,一生坎坷,几经磨难,但她对艺术的追求始终锲而不舍。晚年的她客居南京,自号“珠江老人”,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976年,谈月色以85岁高龄病逝南京。


书法集
关注书法集,接受书法的洗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