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运城某农村村干部催缴医保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他们将缴纳医保与孩子的奖学金、老人的重阳节福利挂钩,这种做法是在给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这种“花式”催缴医保的现象,绝非个例,几乎成了每年9-12月份的一道“风景”。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发问:老百姓的医保,怎么就成了基层干部心头的“刺”,非得如此费尽心机才能拔去?
先说说基层工作人员的难处。他们就像夹心饼干,上面有绩效考核的重压,下面有村民的不理解和抵触。为了完成任务,有些村干部甚至不得不自己垫付参保费用,一年光为村民垫付的医保费就达上万元。
这钱花得冤枉吗?或许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大局,是为了村里的参保率不落后。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这种做法却难以接受,因为它违背了医保“自愿”缴纳的基本原则。
医保,本应是老百姓的“保命钱”,是国家为了减轻民众就医负担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当缴纳医保变成了一种强制行为,当它与各种福利挂钩,变成了“不缴就不给”,这就完全背离了医保的初衷。
国家从未规定老百姓必须无条件参保,而是通过政策宣传和医疗费用报销来引导大家认识到医保的重要性。但现在,这种“引导”似乎变成了“逼迫”,让人心生反感。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老百姓主动参保的意愿呢?
除了上述的强制性因素外,经济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医保缴费从最初的10元涨到现在的400元,甚至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高达七八百元,这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中,80%左右是农村人口。而农村家庭的收入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位网友的留言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们当地农村人均耕地0.5亩,一家四口的总耕地面积是2亩地。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收割等成本后,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而一家四口人全部缴纳医保的总花费就要1600元。这1600元看似不多,但对于那些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来说,却是沉甸甸的负担。
除了经济压力外,医疗费用增速过快也是影响缴费的重要因素。央媒《半月谈》杂志指出,居民医保参保意愿弱,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医疗费用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远超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报销比例提高了,老百姓自费部分也在不降反升。过去6年间,居民医保人均自费金额从2262.488元增加到2448.006元,增幅为8.2%。这样的数据怎能不让人心生畏惧?
医疗费用的不正常增长,让医保的优势大打折扣。老百姓原本以为有了医保就能减轻就医负担,但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持续5年增长,由2019年的290.8元提高到2023年的361.6元。虽然医院次均住院费用连续两年下滑,但此前曝光的“患者被要求二次入院”问题却让人对这一数据产生了质疑。是真的下降了吗?还是为了让数据“下降”而下降?
医疗费用的增长与医院的行为密不可分。乱收费问题频发,“没病乱治、小病大治”的现象严重。有网友质疑:以前治阑尾炎花1000多,现在至少需要10000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费用的高低。如果医院不把赚钱摆在首位,而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那么医疗费用的“虚高”现象或许能得到缓解。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该如何破局?
第一,需要完善医保制度,让医保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保命钱”。这包括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自费支出、优化报销流程等。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明白医保的初衷和意义,避免“花式”催缴等不当行为的发生。
第二,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费用。这包括推进药品集采、加强医疗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只有让医疗费用真正降下来,才能让老百姓看到医保的好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保意愿。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医保意识。通过政策宣传、健康教育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医保的重要性,明白缴纳医保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未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避免盲目就医和过度医疗。
中国这么广阔,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匮乏,老百姓的就医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推进医保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正如一位老农民所说:“我们不怕花钱看病,就怕花了钱还看不好病。”这句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只有让医保制度更加完善、医疗费用更加合理、医疗资源更加均衡,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医保带来的实惠和保障。
一年400元的医保缴费背后暴露出的基层催缴医保乱象和2500万老百姓选择退保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从制度层面、医院层面、老百姓层面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让医保制度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