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2月11日,中交路建参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珠海到江门的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项目通车受到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网、国资小新、广东卫视、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关注。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三条重要的跨海通道,项目全长约31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公司参建的T3合同段路线全长约4.05公里,主要包含高栏港大桥东塔、东辅助墩、东过渡墩及东侧钢箱梁吊装,东引桥基础、下构及40米现浇梁,互通主线桥,A、B、E、F匝道及路基,桩号范围内小箱梁运输与架设及附属工程,控制性工程高栏港大桥为主跨700米的独柱塔双索面全漂浮体系斜拉桥。
中交路建项目团队始终坚持匠心铸魂、精工细筑,先后运用海淤地质大直径超百米钻孔桩、变截面墩身钢筋卧拼预制施工工艺,海洋多风环境混凝土控裂、空间曲面大节段钢筋整体吊装技术,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切实提高了施工工效和质量,创造了5天一节塔柱的“黄茅海速度”,束腰形独柱塔模板控制精度,雕刻内实外美的“小蛮腰”造型。
创新桩基施工技术
攻克海域地质施工难题
高栏港大桥主墩基础采用群桩结构,共设31根直径3米的超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最大孔深达120米,然而黄茅海海域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淤泥层厚、岩层破碎、钻进难度巨大,传统的桩基施工工艺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中交路建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深入剖析海域地质特点,创新性地采用了大直径旋挖钻机施工工法,自主研发了一套海上超深桩基施工成套技术,通过精准的测量和控制钻进参数,将桩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6%以内,优化泥浆性能,实时监测孔壁稳定性,防止塌孔和偏孔的发生,实现51根桩全部达到一类桩标准。
钢筋整体吊装技术
巧筑空间曲面异形塔“小蛮腰”
高栏港大桥索塔为总高度254.7米的独柱塔,塔柱截面由圆形渐变至圆端形再由圆端形渐变至圆形,素有海上“小蛮腰”之称。塔柱最大直径18米,最小直径8.5米,主塔每一节段的空间造型不断变化,导致需求的模板造型均不相同,空间曲面异形塔塑形难度大、施工工艺繁杂。
在主塔建设过程中,中交路建项目团队克服了大风频发导致高处有效作业时间短的难题,突破了常规技术壁垒,创新了工艺工法,将空间曲面独柱塔钢筋整节段“一钩吊”,并实现高空毫米级精准对接。项目团队对曲面索塔模板开展技术攻关,对索塔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管理,形成了基于BIM与数控精雕技术相结合的可周转“造型箱”模板技术,实现了索塔模板高精度拟合。
智慧控温防裂技术
护航混凝土高品质浇筑
在台风海洋环境下,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因水化热引起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裂缝产生,影响结构耐久性。以35米×45米×6米的主墩承台为例,8000方混凝土在浇筑时产生的绝热温升,将导致承台由内至外的开裂,这已经不仅仅是外观美不美的问题,更关乎承台耐久性与工程安全。
为此,项目成立专项攻坚小组,深入研究混凝土温控技术,开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主动控制系统,通过在拌合过程中加入冰块、喷雾降温,使用低水化热水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从源头降低入模温度,并在承台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
根据智能控制系统后端温度数据,自动调节冷却水循环系统,精准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在63℃至65℃之间,远优于国家指标70℃,团队研发成果“基于云监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主动控制系统”荣获2022年第三届中国公路协会微创新金奖。此外,在浇筑混凝土时,在混凝土中加入抗裂纤维、抗裂剂等新型材料,配合养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抗裂效果和养护效果,多种举措并行实现了每节主塔的高品质建造。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是珠海、中山、江门三市规划构建“十横十四纵十五加密线”区域高快速路中第九横——香港、澳门至台山(港珠澳大桥及其连接线+洪湾至高栏港高速公路+跨黄茅海通道(远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通车后,对于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精神、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联系,优化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改变过江通道单一的现状,有效促进珠西装备制造业基地集聚,进一步强化横琴自贸区、高栏港与大广海湾经济区的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报道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国资小新
环球网
中国网
广东卫视
南方都市报
来源:华南公司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
编务:李宇航
责编:张永祥 林丽慧
主编:田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