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泛论金碧青绿山水的古典形态

文摘   2024-10-29 23:59   贵州  

画家施云翔


艺术简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教授,施云翔青绿彩墨山水画专项研修班导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家》杂志副主编,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会长原四川峨眉山画院副院长,广州书画专修学院教授。


学术成就

其近年编著的《中国画学谱·云雾山水卷》、《山水画导学范本》、《山水技法丛书》等先后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及大连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其编写的《山水技法讲座》分期连载于中国书画报。其论文《论中国画的意象道学观》、《中国画的立意与美学思想》二篇被收入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文艺年志》。部份学术文章多有发表于国内各类艺术刊物及报刊上。


艺术思想

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出发,以“推进笔墨艺术”为已任,强调中国画应恪守“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追求雄浑、苍茫、磅礴大气和厚重、力健的境界,推崇具有正大气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倡独立思考,探索创新。追求“厚、重、沉、稳”的人格精神和笔墨品质合二为一的艺术风格。施云翔泼墨泼彩技法


泛论金碧青绿山水的古典形态

施云翔山水画课堂讲座

今天的讲题是与创作有关的,我们要搞创作,就要先了解中国画的文脉传承和艺术特征。

创作, 是一个画家必行之路,也是一个画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中国画创作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有造型能力和笔墨运用的基本功。其二,有掌握表现技法的手段和手法。其三有借鉴和独创的构思能力。

我今天要讲的大课,是以中国画金碧青绿山水的古典形态为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在大唐时期形成独立画科之后,传承至今的文脉,主要是中国画的笔墨形态和形式构建,以及传统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在中国画中至关重要。我们把“笔墨”被称为中国画的精神,因此,唐宋以后的“水墨画”似乎就是中国画的代名词。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画需不需要色彩呢?历代中国文人画反映出来的答案是“可有可无”。不过,我今天讲的课题的确强调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对中国画传统文脉梳理过程中,被我们忽视的古典精神。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已经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而古典精神包含的过去那些精工敬业的“工匠精神”却被许多文人漠视和不屑。回望过去, 在华夏文明古老漫长的历史画卷中, 辉煌绚丽的敦煌壁画没有一幅是名家大师绘制的,全是民间高手的杰作,这些优秀的传统壁画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气象,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难道是没有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东西吗?


施云翔   山水作品


当我们走进敦煌石窟 , 面对绚丽辉煌的壁画群,那气势恢宏的艺术真让人叹为观止!强烈单纯的色彩,多变有力的线条, 真是 震撼人心, 令人肃然起敬。这些作品, 在绘画艺术中, 凝注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与气质, 它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是伟大民族的象征,  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而今天让我们值得深思的是: 为什么在我们倡导的中国画形式中,几乎只有水墨淡彩才算正宗?在当今的山水画中却很少见到往昔的青绿重彩?


施云翔   山水作品


追溯中国的山水画史, 在隋唐时期, 青绿重彩皆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隋代有展子虔的《游春图》则是用青绿为主色调的青绿山水画。唐代李思训开创青绿山水之独立的画科为最早的山水画样式 。“青绿为质 , 金碧为文”以及“阳面施金,阴面施青"的理念, 续而成为盛唐时期金碧青绿山水画的品格。中唐时期以吴道之、 王维为首,开创了单纯的水墨画,从此色 墨绘画的古典艺术形式双向发展, 宋代宫廷画院力推青绿山水, 同时淺降山水也风行起来……北宋有王希孟的大青绿《千里江山图卷》,南宋有赵伯驹的小青绿《江山秋色图卷》已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但元代文人画的兴起至明清两代水墨画的大兴,文人重墨轻色, 青绿山水随之渐遭冷落,  文人画家只是偶作青绿而已, 专攻青绿山水者, 除仇英等凤毛麟角而外,已寥若星辰。至今, 这一优良的传统, 已成绝响。远古经典的艺术精神, 那些富有鲜明民族个性的艺术语言似乎被我们遗忘太久?绘画史的发展如此偏颇, 固然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 但如此现实, 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


施云翔   山水作品


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在对笔墨形态结构的重视下, 大谈绘画的“抽象美”和“形式美”。那么,传统绘画的古典形态,比如,青绿山水最早的平面空间构成,是否属于“抽象美”?而青绿重彩再加以描金的唐朝绘画是否属于“形式美”?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我的讲座大纲是谈“金碧青绿山水的古典形态”,那么我今天举例说,唐朝才是最初开辟艺术“形式美”的时代,首先,我们从重彩描金的青绿山水画,传世的佳作中,就可以发现那个时期兴起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与文化内涵要有“士人之气”, 这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强调的首要标准,那么, 中国画若保持民族信念中的“庙堂之气”难道就消解了“文气”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今天的路是以跟随大风堂师祖张大千先生从艺之路的印迹,即来研习传统绘画,即先以明清水墨画入手,再追溯到元代浅绛山水的笔墨法式,之后,在往上直追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那些具有古典形态的高古图式,它是被我们忽视和久违了的古典形式美。


施云翔   山水作品


从近致远,对历史的追溯和对传统文脉的梳理,我们才会发现过去一些被忽视的东西和它原有的价值。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倡导的主题。

我们今天对“唐风”的复兴倡导,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因为复兴不是复古, 我们的民族在当前恰好处在21世纪又一个“盛世景象”之中,因此,有人以为金碧辉煌的重彩山水画已经过时了,相反,我认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完全符合我们这个时代。



谈对景写生

文/施云翔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近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讲:“师我不如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古人首先是对传统笔墨的了解与认识,师造化是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体验,而心源则是主观精神的表达与写照。可见,造化、笔墨、心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这也是绘画的关键。决定了你画出什么样的作品。


施云翔   山水作品


外师造化,既拜大自然为师,走出画室去向大自然学习,而写生是心灵与大自然的沟通,山水写生也是沟通生活与创作的一个媒介,写生可以帮助我们为创作提供更多的寻找表现语言的机会,使我们与自然有更多的交流、倾听自然的心声,也可以借用自然这面镜子来观照我们自己。固然,我们不该把古人现成的笔墨样式乃至符号,强拉硬扯地照搬使用,但我们在师造化之前先师古人的临习当中,我们所学到的古人高层次的审美规律和处理画面的具体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施云翔   山水作品

中得心源,这个“心源”就是画家的人格、品格、性格、学养和经验的总和,用它去控制、观照艺术。这是中国画从精神层面上进入高层次审美的内在感应。另外,你在“中得心源”当中,对笔墨的领悟也事关重要,笔墨与心联系最紧密。因此,笔墨是通心的、通人的,俗话说十指连心,元人讲指掌传神就是这个道理。笔墨与画联系在一起,就是心源自然的流露。笔墨就是绘画,中国画就叫笔墨。

施云翔   山水作品


作品征稿中......


1、投稿内容:

*作者简历、照片、艺术评论或自述。

*绘画作品五幅以上(散文诗词对联书法不限),作品请标注作品名称、尺寸或创作年代等。(备注:可代写艺术评论)

2、投稿范围:

散文诗词对联书法或者绘画,题材不限,临摹、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3、发送事项:

作品电子版图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文word格式;

4、投稿须知:

为了便于快速联系和交流沟通,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a13691129331(加微信备注"投稿"字样)。


  若喜欢,请点个 



诗人VS艺术家
此公众号分享读书、文学创作、诗词理论及其创作、绘画理论与实践、书法理论与实践、数字国画理论与实践及其相关艺术视频教学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