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徐卫国
艺术简历
徐卫国,徐卫国,北京人,大学本科,1970年出生于陕西宝鸡,别署云公,大雨堂主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程振国先生、张复兴先生。徐卫国自幼习学山水,曾受长安画派影响,负笈求学期间潜心临古多年。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艺术系列(美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兼任北京丰台美协副主席、中国山水画创作院艺委会主任。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获奖、入选共十多次。出版个人画册、作品集十多种。擅长巨幅山水画创作,众多巨幅作品(包括合作)布置在京西宾馆(党代会、两会会场)、中南海紫光阁、人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驻外使领馆、北京市委、市政府、纪委、党史馆等国家及北京市重要场所。近年来,徐卫国居燕山、登太行、踏川蜀、游江南,领悟“造化”之功,丰富创作源泉。其艺术主张深入传统而不泥古、源于生活而有升华,以开放的艺术灵感傲游心性的天空,追求格高唯美、雅俗共赏、有笔有墨、有形有境的艺术风格。
画家徐卫国和他的密林写实山水,既有传承也有创画家徐卫国和他的密林写实山水,既有传承也
技与道 | 画家徐卫国的艺术之路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这也是艺术创作中不断被探讨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不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画家徐卫国。
徐卫国,经济学出身、IT行业、世界500强任职,翻开徐卫国的简历,这些关键词似乎与艺术牵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目前却是北京画院巨幅山水画创作年轻的主力先锋之一。
早在徐卫国的学生时代,就已展露出他在中国画方面的天赋,那时他就开始临摹古画,并对历朝各代的山水画风和特点有所了解。大学和工作期间,他虽然学的是经济学,并忙于企业事务,却一直不忘初心,昼耕夜诵地对中国山水画艺术不遗余力地深研精修,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2008年以后,在商海浮沉十多年的徐卫国,相继拜入著名山水画家程振国和张复兴门下,成为二位先生的入室弟子,并自成一家。
徐卫国擅长处理大场面的山水画,他以宋人丘壑为根基,借鉴传统,通过写生从生活中发现山河之壮美。他以“实境”来建构画面,在无形之中造就了一种“山河新貌”的时代气象。
2015年,进入北京画院之后,徐卫国随同画院活动到大江南北采风,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特别是无数次跟随二位恩师到深入名山大川中去师法自然,进行大量的实景写生,更训练了他的笔墨,开阔了他的眼界,使得徐卫国胸中有丘壑,笔下舞烟云。
关于技与道这个话题,在徐卫国看来,它们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他知道技法的重要性,也清楚仅有技法是不够的,要想体现更高层面的艺术价值,还要有“道”来指导。
(请横屏欣赏)
徐卫国《太行秋韵》200×500cm
徐卫国《秋色染苍岩》240×120cm
对话徐卫国:
采访者:徐老师,您好!能否简单回顾下您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之间的几个重要结点?
徐卫国:其实我画画蛮早的,因为从小就喜欢,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中国画,那个时候学画完全是凭借兴趣,记得当时临摹了很多故宫藏画的印刷品,也是那段经历,让我打下了一些临摹古画的基础。读大学后,我也在课余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学习绘画。
这基本上都是属于业余的阶段。后来工作之后,十多年基本上没有以画画为主,一直到2008年辞去工作后,才开始专门画画,那个时候算是一个结点。
2008年后,我相继拜程振国先生、张复兴先生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走上了一条正式的学画道路。2015年,对我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我进入北京画院,等于是到了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来提高自己。
(请横屏欣赏)
徐卫国《黄山松韵》145×360cm
徐卫国《翠岭烟云一江清》145×360cm
徐卫国《黄山揽翠图》161×610cm
采访者:从2008年学画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这个过程中您的创作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徐卫国:2008年以后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当时对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学习路子并不是特别明确,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当然基本上还是专注在山水画这个领域。对于古今名家,也是喜欢谁就临摹谁,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转益多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投稿参加一些大的展览,包括国展,一步一步地形成今天的风格。
梳理我学画的整体过程,基本上我这几年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我也非常感谢我的老师,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后来我开始树立自己的笔墨方向,试着寻找自己的风格,但这个东西又不能着急,我一直主张画画要先求好再求新,个人风格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的。
采访者:如果让您总结一下自己的风格,您觉得是怎样的呢?
徐卫国:我觉得我的山水基本上是偏重于写实的。我喜欢把我在自然山水中看到的,或者心理感受到的东西,尽量地表现在我的作品中去感染别人。作品画出来之后第一个观众是自己,应该首先打动自己。
对我来说,感觉最满足的时刻就是一件作品快完成时,当然作品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满意的作品画完之后,面对着它静地坐半个小时,那个时候的满足感简直无以言表。当然,作品最后还是要让别人去看。我希望别人也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美。我觉得我的作品风格就是偏向写实,以表现“实境”为主。
徐卫国《水阁会友图》180×90cm
采访者:您近期在关注山水画的哪些问题?
徐卫国: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我认为艺术创作首先要尊崇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喜好,画画不是为别人画的,首先要对自己诚实。我就是按照我喜欢的方向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尽量避免落入一种套路之中,毕竟中国画的很多传统实际上是一些程式化的套路。
我们要不断地跳出旧有套路,尝试一些新的语言,新的风格,当然这也是我给自己出的一个难题。我觉得给自己设置挑战,可以让我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去解决问题。目前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采访者:您为何一直坚持“大山大水”这个方向的创作?
徐卫国:我比较喜欢画大画,这可能跟性格有关系吧,我喜欢到大山大水的大自然中去体会。在我看来,大山大水在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功用,大山水很多人称其为“厅堂山水”,主要用于布置大型公共场所,如机关、会议室,甚至是一些国家层面的重要场所,其社会功用就是体现公共美术的教育价值,瑞吉大众心灵,装点我们的社会。这也是它存在的重要意义,未来我还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探索。
(请横屏欣赏)
徐卫国《九曲峡川白顷波》75×300cm
徐卫国《烟云供养 野水可餐》45×180cm
徐卫国《野水有诗意荒村隐书声》45×180cm
采访者:对于“笔墨当随时代”,您怎么理解?
徐卫国:“笔墨”涉及中国画的内容、形式、题材、技法、语言等各个方面,它不可能脱离时代的烙印。在我看来,“笔墨当随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我们在学画时要深入传统,但是创作时又不能把古人的东西照搬过来,要体现当今的时代需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
创作过程中,我也会关注当今的一些风格、流派,它们有哪些值得吸取的地方。同时,在这个繁杂的社会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不去追逐时髦的东西。
此外,“笔墨当随时代”也强调文脉的传承,就是中国画本源的东西,这些优良基因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继承并发扬光大。
采访者:创作过程中,您经常到大山深处去写生,写生在您的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您如何看待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徐卫国:我创作状态不好时就特别想出去看一看,哪怕不是写生,也想从自然山川中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再回到画室时,感觉就会不一样。中国画创作之所以强调深入生活,就是因为你要去观察自然山水,从自然中吸收精华和你的心灵进行交流,把自然打动你的内容体现在作品中,然后通过你的作品再去打动别人。所以写生和采风对我来说很重要,今后有时间我要经常出去看一看。
徐卫国《故塬瑞雪》215×185cm
徐卫国《陕北记忆》200×200cm
采访者:关于技与道的这个话题,就是绘画的技法与艺术规律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看待的?
徐卫国:技和道我觉得它们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技”可能是指“技法”,就是你的笔墨功夫、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这些无疑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我这种画写实山水的,更强调技法重要性。
但是光有这一点又不够,如果你只有技艺,可能最后就变成画匠了,艺术价值如果要体现在更高的层面上,一定要有道的东西来作为指导,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你的情怀、你的学问、你的知识,这些实际上会反过来指导你的绘画。
中国画是一个主观的艺术,它不是表面上的照搬照抄。打个比方,就像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你有再丰富的思想,如果没有语言你就不会说、不会写,所以需要有技。但是你光会说,光会写,但是你的脑袋是空的,你也表达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技与道它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作为艺术家,你的艺术要想达到更高一个台阶,必须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提升,这个就是道的层面。
过去我们常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指脱略形迹,画家已经不受所表达对象形体、结构的束缚,而是进入到一个更自由的状态。古人常说“随心所欲不逾矩”,“矩”就是技,只有完全掌握在心中,你才能随意挥发,信手拈来,达到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
徐卫国《梦起高原》185cm×210cm
徐卫国《古塬厚土》 190cm×200cm
采访者:艺术创作过程中,又是如何处理技与道的关系?
徐卫国:我的创作,有一些相对比较写实,如《高原》系列,我会在技法上做一些减法,去表现比较虚的物象,体现高原山水苍茫的精髓。
还有一类题材是《溪山》系列,画的是小桥流水,为了让观者感受到风的流动、水的流动或者是山川中的气息,我更依赖于从道的层面上去表现。
采访者:能否谈一谈您对北京画院的看法,您为何选择进入这样的一个机构?
徐卫国:其实不是我选择北京画院,而是非常幸运的北京画院选择了我。很荣幸能够进入北京画院这个国家最顶级的艺术平台,这里不仅汇集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还有院里的前辈画家,通过向他们请教、学习,与画家同事交流,我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画院的理论研究水平、培训水平也非常高,我觉得在这个平台上自己还有很大的学习提升空间。
采访者:对于画院的教学模式您怎么看?在教学过程中,您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
徐卫国:带学生这块我觉得北京画院的教学模式非常好,它讲究师傅带徒弟和一种公益性的教学。它不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有特别明确、功利性的目标,而是注重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标准和艺术修养,这样学员毕业到社会后,就相当于播种机,北京画院通过培训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和美育高度,这也是它最大的作用之一。
中国画讲究传统,课程设置上,我会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讲解提高他们对传统的认识,也会安排临摹课,会选一些精彩的局部让学员重点临摹。只有系统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创作有所帮助。
(视频:蔡春伟 张凯 侯宇博 / 图文:刘倩 佟欣鑫)
以上图文来自国家画院
*作者简历、照片、艺术评论或自述。
*绘画作品五幅以上(散文诗词对联书法不限),作品请标注作品名称、尺寸或创作年代等。(备注:可代写艺术评论)
散文诗词对联书法或者绘画,题材不限,临摹、手稿、写生、创作均可。
作品电子版图格式为JPG,大小在10MB以内,文word格式;
为了便于快速联系和交流沟通,投稿人可加编辑微信:a13691129331(加微信备注"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