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瓷器这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国粹之名,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映射出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与深厚底蕴。在众多瓷器中,青花瓷以其独树一帜的魅力,在中华瓷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澄万景新,凝结美好时。在这个收获美好的季节,昆明浙附中学的孩子们收获了一份来自景德镇的特别礼物——青花瓷美术特色课。为了让学子拥有更细致、更专业的课程体验,学校特别聘请了陶艺家马安晖老师担任学校陶瓷教学顾问,并加入到学校美术特色课教学中,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青花瓷绘制课程。
专家介绍
马安晖 陶艺家
马安晖,1986年出生于广西钦州市,中共党员,南宁制瓷非遗项目负责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南宁学院客座教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师从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胡景文教授。擅长陶瓷天目釉制作,以成功率只有0.08%的机会合拢了失传700年的历史时间,以严谨的传承态度,极致的匠人精神得以“曜变天目“重生。作品被里新前总理穆萨.马拉;马其顿共和国前总统格奥尔基.伊万诺夫;阿尔巴尼亚前总统巴米尔.托皮;马耳他前总理劳伦斯.贡齐永久收藏。
青花瓷单元课程为期一周,在本次实操课之前,同学们先跟随着老师的讲解,系统学习了青花瓷的历史、纹样及绘制技巧。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透分明
青花瓷的历史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它出现于唐代,元代成熟,明清时成为主流瓷器产品之一。
始于土,成于火;瓷比玉,宁碎不折;
明如镜,白如玉,入土千年不朽不锈。
青花瓷的制作方法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施釉后经过千度高温烧制而成,它蓝白相间,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瓶身雕花精巧绝伦。
色艳如碧海,
青花瓷的绘画讲究一笔成画,这与中国传统书法的写意与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老师的细致指导,学生们的笔触越来越熟练、大胆,他们的画作也愈发流畅自然。
这是一场关于蓝与白的精心布局。蓝地白花的釉彩线条不仅让创造力在此得到充分彰显,更考验着学子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感知力。一笔一画皆在无声诉说着创作者的心声,在触摸中感受艺术的温度。
简洁凝练的松竹、疏密有致的荷花、灵动可爱的小猫……同学们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创意之美在笔尖凝聚,让文化之美在心中深植。一只只跨越湖泊与山峦的青花瓷胚,在浙附同学们的手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光彩。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烧制与冷却,一件件清新雅致的蓝色花纹瓷杯再次回到学子们手中。
浙附青花瓷课程
浙附青花瓷课程
小小的瓷杯不仅凝结着学生们的艺术创想,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见证,更是浙附中学美育成果的展示。这些青花瓷作品,如同学生们心中的梦想,经过高温的淬炼,变得更加坚韧和璀璨。通过这次课程,昆明浙附中学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青花瓷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的魅力。
美育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在昆明浙附中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实践。学校艺体中心在推进“五育并举”育人方针的过程中,依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将美术教育与化学、信息技术、心理教育、传统文化等多门学科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向美而生,尚美之道;向美而行,与美相遇。在美术教育中心,老师们精心研发开设了有特色、有温度、有情怀的“美育”课程,通过系统的观察引导和精准的教学方向,带领学生们探索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让“美”对学生产生全面、深入、持久的影响,为学生创造遇见美、遇见审美愉悦的机会,助力学生实现高兴趣、高创意、高频次、高维度的学习。
记录美好时光,糖果校园一路相伴
撰稿 | 一袋薯片 摄影 | 张正熙
部分图片来自学校
制作 | 一袋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