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周末新媒体系列公众号“环环物语”感谢您的关注
据报道,在库尔斯克首个被乌克兰军队俘虏的朝鲜士兵刚刚因伤势太重死亡。韩国情报部门27日表示,这名朝鲜士兵本周四被乌军俘虏,当时已受伤,几小时后因伤重不治。乌克兰专业军事媒体“MILITARNYI”周四报道,乌军特种作战部队在库尔斯克俘虏了这名朝鲜伤兵,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他的照片。从照片看,这名朝鲜士兵面容憔悴,神情木然,肩膀处被作了技术处理,可能是为遮挡伤口。韩国情报部门说,首批进入俄罗斯的1万余名朝鲜士兵中已经有1000多人伤亡。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日前宣布的数字更高,称可能已有3000名朝鲜士兵在帮助俄军作战中“死亡或受伤”。乌克兰、韩国和北约官员均认为朝军伤亡较大。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发言人叶夫根-叶林周二告诉法新社:“朝鲜人参战并未对(库尔斯克)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朝鲜军队缺乏现代作战经验,尤其是面对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无人机,他们采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时期的较原始的战术”。这很讽刺,也令人沮丧,早就有报道说朝鲜士兵在空旷地带面对袭来的无人机手足无措,要么就地被炸,要么在乱跑中被打死。不过,必要性也凸显出来。朝鲜军人跑到俄罗斯作战,这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最新同盟关系的硕果,平壤有多种打算,但其中重要之一是让过去更擅长端着火箭筒在领袖面前踢正步的朝鲜士兵到欧洲战场,跟着俄军好好练练,学习现代战争经验。然而,这是国家大事,是极高层次的朝俄友谊,只有绝世硬汉和伟大领袖才能掌舵。对于一个阵亡士兵来说,家庭和家人才是最实际的,他是儿子,如果成家了,可能还是丈夫或父亲。阵亡对国家来说只是战损中的一个个位数,但对这名士兵的家人来说,却等于天塌了。活着,可能未来会交换战俘,现在死了,乌克兰也不能自己留着,得交还给对方。乌克兰直接交换给朝鲜不合适,因为对于派兵进入俄罗斯作战,平壤一直遮遮掩掩,一问就是“会按条约义务办事”云云。如果乌克兰真找朝鲜还尸体,平壤还真不好说道,因为要回答:朝鲜人怎么大老远来欧洲,还是打仗?朝鲜的每个人都属于国家,连雇佣军的名号都用不上。不过,如果遗体还回去了,到了朝鲜,应该会被作为烈士对待。仪式有多隆重另说,至少是按“牺牲“处理。告诉大家,这个士兵和那些没被俘,但是也和被打死的士兵一样都是为国捐躯。可是,到底哪个“国“?朝鲜国还是俄国?而且,跑到俄罗斯去打仗到底为什么?为谁打,应不应该打?当然,也不能难为朝鲜士兵,这些对开放国家的人并不难理解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则可能很深奥,但同时又是不证自明的:为了领袖的嘱托,出国打击帝国主义的爪牙,当然,也能稍微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很好理解,在闭塞、与外界不沟通的环境中,脑袋一根筋是正常现象。当然,支持俄罗斯、认为朝鲜出兵俄罗斯出得有理的人不会同意,他们会认为美国和乌克兰的“炮灰”论是在挑拨离间、动摇军心。行,那就让阵亡有意义吧,算是“牺牲”。对朝鲜官方来说,一定是“牺牲”,因为这样才能和派兵的决定相辅相成。而死亡士兵的家属恐怕也不得不应和说这就是“牺牲”,因为和官方一致至少能在人没了之后获得一定物质和精神待遇,但如果不同意,那就不好说了,政治上一旦被否定,什么待遇全都没了。但是作为局外人,总觉得这种死亡很冤,听着就觉得不好理顺。作为世界上最闭塞的国家,朝鲜人活得不容易,只有在那些为平壤出兵俄罗斯叫好的中国人看来,他们才是“幸福的”。可是,活得再不易,也不等于应该战死在寒冬的乌克兰。《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这样感慨地描写归途中艰难跋涉的戍边军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是对于刚刚战死的朝鲜俘虏,现在连这样的还乡苦难都无法得到,因为他将被送回朝鲜,而不是自己回家。更重要的是,这名士兵不是戍的自己国家的边,而是大老远跑到欧洲,为保卫普京的俄罗斯,在同乌克兰人的战斗中死亡。古往今来,战死异乡总是让人心怀感伤,就像流传百年的苏格兰民谣《洛蒙德湖》所唱:“你走山路,我走平原,我要比你先到苏格兰。但我和我的爱人永不能再见,在那美丽的洛蒙德湖岸上。”歌词是一名被英军俘虏并即将被处死的年轻士兵写给女友的诀别信,按照凯尔特传说,一个人如果死在异乡,灵魂就会沿着低地之路返回家乡。尽管感伤相似,但和朝鲜士兵迥然不同的是,歌中的苏格兰士兵是为反抗英国残暴统治而战,为自由而死。就像《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对爱德华王妃所说的那句话:“每个人都会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如果您觉得今天的内容还有些道理,请一定不要忘了给我点在看、点赞、评论。如果您把它转发到微信群、朋友圈和微信好友,我自然是感激不尽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