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秦国当年一路东进,最终一统六国进程中建立的都城或具有战略意义的据点是哪九座吗?很幸运,汝志刚把这九座先秦时期的遗址都走了下来。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
秦人有个传统都城建在哪里,陵园就会迁到哪里。秦人频繁迁都,曾历经九都八迁,从西犬丘开始,到秦邑、汧(qiān)邑、汧(qiān)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秦人迁徙路线图
视频介绍:
从秦非子立国,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秦人共有九个都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九个都城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么秦人的都城都有哪些呢?
为什么要迁都?如何选择都城?每一个都城的历史使命都是什么?九都八迁,秦人的迁都方向很明确,自西向东,最终回归东方。(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早期祖先是殷商贵族嬴姓部族。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颇受商朝重视。西周初年,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参与了武庚挑唆的三监之乱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惩罚,使居住于东方的嬴族被迫西迁,沦为庶民。)
1,西垂:早期都城
西垂是中国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秦早期都邑西垂,亦称西犬丘,是早期秦史研究中至今未曾破解的一大谜题,在上个世纪的近百年间,虽然有国内为数不少的秦史专家、学者及地方史志工作者的孜孜求索,但收效甚微。
礼县大堡子山秦墓
礼县大堡子山秦墓
礼县大堡子山
西垂都邑的具体地望,说法甚众,莫衷一是,现就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观点作一陈述。一是明人董悦、近人王国维、郭沫若,考证其故址在汉代的西县地,即今西和县、礼县一带。
2,秦邑:先祖非子的分邑
秦邑是古地名,就是秦国祖先非子分邑之地。在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有秦亭、秦谷。
周孝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为附庸,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后秦襄公正式建立秦国。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经过3年6个月的考古工作,最终确定:李崖遗址是非子封邑所在地。
李崖遗址
李崖遗址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一些考古结论。这里所述的“最终确定:李崖遗址是非子封邑所在地。”未必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结合着下面的第四处都城“汧(qiān)渭之会:与秦邑同在一地”的说法,可以得出既然两地相同,那么意思是说汧(qiān)渭之会的地点就在“李崖遗址了”,但实际上“李崖遗址”的位置在甘肃天水市清水县,该处位置已经远离汧河和渭河两河交汇之地了。显然由此可以得出,“秦邑”的所在地并不太可能是李崖遗址的所在地。)
3,汧(qiān)邑:战略要塞
当年的汧(qiān)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陇县县城附近,秦襄公迁都于此。这里和其他《史记》中没有提到的一样,充其量只是个战略要塞,缺少都城的功能。汧(qiān)邑位于今天陕西陇县县城南,千河以南郑家沟到边家村绵延3公里范围内,千河边的第二层台地上。也许在2700多年前,由于千河水大,河面宽阔,现在的郑家沟一线正是当时的千河岸边。
视频介绍:
走进汧(qiān)邑战略要塞
边家庄
4,汧(qiān)渭之会:与秦邑同在一地
在非子邑之秦143年后,其第6代继位者秦文公东猎至汧(qiān)渭之会,在此营建都邑。非子在位48年,与秦文公到达汧(qiān)渭之会不足百年。
非子之后,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秦庄公居犬丘,秦人以秦邑为都时间可能更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秦人对“我先秦嬴於此”的地方应该不会忘记。所以秦文公到达汧(qiān)渭之会后,才理直气壮地宣布此地是“我先秦嬴於此”之地。
秦文公的这句话为秦邑在汧(qiān)渭之会附近提供了有力的史料依据。根据考古发现, “汧渭之会”在凤翔孙家南头村的可能性很大。
孙家南头村
从地望来看,孙家南头村距今汧河与渭河交汇处不远,属于“汧渭之间”的大体范围。此地有汧河和渭河两个天然屏障,是理想的战略防御地形,可以有效防御汧河西岸和渭河南岸的戎狄侵扰。更为重要的是,此处还可虎视东边“岐以西之地”。
汧河与渭河交汇处
从考古发掘来看,孙家南头村一带曾发掘出周秦时期的墓葬 130多座和西周时期的人类生活聚居遗址,在其附近发现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基址多处。其中一座中型墓葬随葬有六鼎四簋,并有一大型车马陪葬坑,为“汧渭之间”范围内迄今发掘出的结构最大、级别最高的秦国贵族墓葬。
5,平阳:大力向东扩张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发现了秦九处都邑中的第五处城址,即平阳城。同时,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座东西长110米的秦公大墓。
秦平阳城秦公墓
秦平阳城秦公墓
平阳城是秦宪公建的,这里先后葬了4位秦公: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但目前只发现了一座墓,专家推测秦武公的可能性最大。平阳是秦营建的第五座都城,也是迁入关中后营建的第三座都城,一共使用了36年。在秦迁到后一个都城雍城之前,平阳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有城墙。
6,雍城:利于防御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人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秦雍城遗址朝寝遗址
秦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7,泾阳:向东扩张版图
秦灵公执政,想要扩张穆公时期的版图,收复河西失地,就迁都泾阳,将“指挥部”迁到战前,便于激励和指挥。进入战国时期,因为魏赵韩等忙于争夺晋国留下来的资源,所以给了秦国向东边扩张的时机。由此,秦国迁都到相对靠近东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到了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在位时,选择继续都城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泾阳县秦代望夷宫遗址
泾阳县秦代望夷宫遗址
8,栎阳:立志收复河西之地
栎阳是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
秦国定都栎阳,共历二世、三十四年。
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的34年,秦国正处在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尔。秦献公之所以迁都栎阳,是因为这里靠近秦、魏交界,能及时了解前线情报,灵活出兵,表明了秦收复河西的决心。秦献公之所以迁都栎阳,是因为这里靠近秦、魏交界,能及时了解前线情报,灵活出兵,表明了秦收复河西的决心。
秦栎阳城遗址
秦以栎阳为都城的34年,是秦在军事上压倒魏国的时期,魏军在多次战争失利后,开始在两国交界处修建长城防御秦军,转向了守势。魏是战国初期第一大强国,击败魏国后,秦国信心大增,开始将战略重心继续东移,迁都到了咸阳。
9,咸阳:政治中心转移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咸阳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富有的国家之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咸阳城遗址
公元前374年,秦置栎阳县。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秦国迁都咸阳,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是因为咸阳本身存在有利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秦孝公在位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虽然商鞅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商鞅变法在栎阳却遭到了秦国旧势力的抵抗。由此,为了减少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碍,所以秦孝公决定将都城迁移到咸阳。
秦咸阳城遗址
其次,相对于秦国之前的都城,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秦国在迁都咸阳后,日益强大,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注:文章内容主要参考公众号“博古致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