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普通犯罪检察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为提升监督办案能力和案件办理质效,近期,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和数字检察办公室确定25个普通犯罪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进行重点推广应用,有效破解线索发现难问题,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提升监督办案质效。《检察日报》特选取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实践探索,展现数字模型在检察办案中的实际应用与显著成效,为全国检察机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同样是涉嫌犯罪的公职人员、同样因检举立功被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得以保住公职、同样是涉毒品犯罪立功线索且来源渠道无法证实、同样在审判阶段被告人被取保候审后发生立功行为……更为“巧合”的是,8件线索集中指向同一位承办法官——张某。
日前,湖北省检察院数字办主任、模型主要研发人员常本勇向记者介绍该省自主研发的刑事诉讼环节虚假立功法律监督模型时,讲述了这样一起案例。
2023年4月,湖北省检察机关开展诉讼环节检举揭发类立功认定不当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将该模型推送出的8件线索交由谷城县检察院办理。
“张某到案后拒绝交代任何问题,或只通过交代一些在办案中存在的‘小’问题,企图蒙混过关。”常本勇介绍,侦查人员根据模型推送线索反映的张某在审理相关案件中存在的无理由取保候审、超过审理期限办案、伪造立功情节未经质证定案、免予刑事处罚不上审委会、未经合议虚构合议庭笔录等问题,要求张某作出合理解释,并针对张某的辩解逐一反驳。
最终,在大量事实证据面前,张某供述了其在审理相关案件中枉法裁判的事实。今年4月16日,谷城县检察院以张某涉嫌徇私枉法罪向法院提起公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谈起办案心得,时任谷城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范传琪表示,巧用该模型是关键。“基于模型的智能数据分析,我们得以高效获取案件线索,掌握存在的异常情形,以此找准案件突破口,提高办案质效。”
据了解,实践中,虚假立功案件时有发生,一些犯罪分子因此得以逃避处罚,损害了司法公信力。湖北省检察院对历年来刑事诉讼环节立功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部分犯罪分子为减轻或逃避处罚,存在贿买线索、串通虚构线索、利用职权获取线索等虚假立功情形。
“此类问题隐藏深、查处难、危害大。为及时发现、系统打击并开展系统治理,我们去年研发了该模型。”常本勇介绍,模型将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的刑事案件案卡及文书卷宗数据和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刑事判决书数据这两类数据碰撞后推送线索,辅以利用公安机关接处警信息、受案信息,以及吸毒和在逃人员信息(多数检举立功所提供的线索均指向此类信息)等数据,锁定被检举揭发人的案发时间、身份,进一步对线索进行验证,再围绕被检举揭发案件查证、立功案件诉讼过程、立功人员与被检举揭发案件关系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数据碰撞,与模型设置的立功人员与被检举揭发案件中的报案人不一致、检举揭发时间晚于侦查机关掌握该犯罪的时间等11种异常情形进行比对,根据触发异常情形的数量推送虚假立功案件线索,异常情形数量越多,排名越靠前。同时,模型还会关联推送承办人线索,查找出涉虚假立功案件数最多的承办人及律师、律所等信息,进一步辅助办案。
据悉,该模型自去年9月应用以来,已推送涉虚假立功案件线索127件,经初查,其中3件立功认定不当且应当提出检察建议或抗诉、2件立功认定不当且背后存在相关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目前已立案司法人员渎职犯罪2件,再审抗诉4件,制发检察建议2件。
(文中涉案人员为化名)
来源丨《检察日报》
记者丨刘怡廷
编辑丨韦哲
审核丨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