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强“芯”促振兴 ——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种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文摘   2024-10-30 10:05   北京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和农业战略性变革的基础与前提,是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在县一级推动种业发展,以种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马山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为南宁市下辖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马山县粮食作物通常为一年两熟,春秋季节可各制繁种一次。2021年以来,马山县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适宜的气候和天然的隔离条件,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了以种业为核心,联动地方特色产业良性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马山县现代种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马山县2022年开始进行杂交玉米制种生产,2023年全县玉米制种面积就达到2.2万亩,规模为全区第一,被认定为广西杂交玉米制种大县。2024年春玉米制种面积1.2万亩,全年玉米制种面积超过3.5 万亩。同时,全县水稻制繁种、黑山羊保种繁育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获评广西乡村振兴改革集成工作先进县。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做强种业“芯片”。马山县组建现代种业产业链党建联盟,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发挥党建联盟人才聚集、技术集成优势,服务全县种业发展,形成跨地域、跨领域、跨所有制的联建联动效应。通过党建联盟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所)合作,加快推进育种创新攻关,强化良种繁育推广,推动马山现代种业跃上新台阶。一是搭建科创平台,凝聚强“芯”合力。2021年9月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广西全区首个新型事业单位——马山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不断完善科创中心研发创新功能。借助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的强大资源,积极主动对接种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农科院和广西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所)合作共建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聘请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为马山县种业发展首席顾问,邀请国内领军专家及科研优势团队指导并参与马山县现代种业规划及数字化创新发展,为马山现代种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2022年马山种业科创中心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校(院)地企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共建“马山县种业研究院”,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生物育种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设立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中心,与广西农科院共建种业实验室,并建立广西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二是初步建立地方种质资源库,夯实强“芯”基础。加强种质资源调查和系统性收集保护,丰富育种创新资源,全县留存作物种质资源80种,其中本地传统品种17种,被国家种质资源库和广西农科院种质资源库收录保存3种,被评为广西种质资源普查先进单位。三是推动创新攻关,推出强“芯”品种。开展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研究,科创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合作选育“马山A”水稻不育系与“马山A”系列组合,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水稻新品种“马山臻香”系列,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玉米新品种“科兆玉188”“科兆玉199”。本土企业中致顺冠公司成功培育抗旱节水型优质稻品种冠旱1号和冠香黑糯、旺香优720等多个优势品种,并在2023年开展抗旱节水稻制繁种5000多亩、冠香黑糯制繁种2500多亩;2023年建成马山黑山羊种羊保种繁育基地并批量引进种羊;筛选试种高产蓝莓品种取得成功,率先在广西规模化推广种植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高产品种“蓝美1号”3000亩。

引育企业做强基地,联农带农实现增收。引进种业企业建设制繁种标准化基地,推动育繁推一体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引育种业企业。出台种业奖补政策,加大乡村振兴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纳入粤桂协作项目资金支持。发挥种业科创中心平台作用,引进大北农科技集团、广西兆和种业、广西绿海种业等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进驻马山,并引导广西兆和种业公司与县属国有企业联合在马山县注册成立新的股份公司。通过代制种模式,培育壮大本地种植大户和强村公司,发展本土成长型种业企业。截至目前,已对企业发放制种奖补资金480.78万元,发放种业贷款约1800万元,落实政策性种业保险,玉米制种险种共理赔金额229.46万元。二是创新农业标准地供给模式,种业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引导县级国有公司、强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连片流转土地,统筹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打造设施现代化、面积规模化、服务一体化的标准化制种基地,创新推行“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组合招商”农业标准地供给方式,实现种业企业“拎包入驻”。仅用两年时间,全县建成制繁种高标准示范基地1.6万多亩,成功打造优质杂交稻种和玉米杂交种子出口东盟示范基地等47个种业基地。三是创新“五金”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基地+种业公司+强村公司(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户)+普通农户”发展方式,带动种业基地村集体及群众以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返租倒包得奖金、订单制种得现金、入股分红得收益金的“五金”模式,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2023年,全县制种项目流转土地超2.5万亩,涉及农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全县帮扶就业车间、制种产业基地吸纳用工超3.08万人次,发放酬劳超6000万元。

搭建全链条产业体系,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坚持“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跨链融合”,联动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全链式发展。一是做强种业链。在推动制繁种基地高标准建设基础上,配套全流程机械化水稻育秧厂,建成广西全区烘干能力最强、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玉米鲜穗种子烘干厂,实现烘干、脱粒、仓储生产线系统集成。在水稻制种核心示范基地,初步打造了集农业、文旅、康养、研学为一体的马山县现代种业科技园农文体旅教综合体项目。二是做优特色产业链。借助现代种业发展带来的品种、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化,联动地方特色产业全链式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马山黑山羊”全产业链发展初见成效,完成了种羊保种繁育基地首期1.8万平方米标准羊舍和黑山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实现从育种到养殖、加工、销售的提质升级,马山黑山羊肉成为广西羊肉类首次获绿色认证的食品。通过推广绿海种业在马山制成的甜糯玉米品种规模化种植,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扶持山山农业公司开展玉米深加工,实现企业和农户收入双增。三是提升产品价值链。培育农产品康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本地特色水稻“制繁种+种植+仓储+精深加工+文旅康养”全产业链发展,扶持引导中致公司打造马山的代表性健康养生米品牌——“穗穗优”,开发了穗穗优旱黑米、旱黑米茶、旱香米等产品品类。同时,通过数字化认种认养、电商直播等方式打通区域性农特产品整合营销渠道。

打造全程化服务生态,强化综合保障。一是启动种业数字化建设。初步搭建了马山县种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制种基地数字化管理系统、黑山羊育繁种可视化大数据指挥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水稻制种核心示范区建成广西首个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农场展示区,启动运营种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基地2个,建成马山黑山羊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智能追溯体系。二是提供集成化服务。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强村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农机耕种、动(植)物保护、农资配送、仓储冷链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高效率、专业化服务。三是完善制度化保障体系。政府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对一”服务,强化日常监管和法律服务,严格除杂去劣和产地检疫,持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营造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从制度层面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马山种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现代种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但目前仍面临要素瓶颈制约、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要求,须持续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促进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和金融等创新资源在县域落地见效。结合马山县自然地理条件,推动形成衔接海南“南繁硅谷”与北方晚熟作物区域的种业联动发展布局,加速推进马山县向全国制种大县行列迈进,努力将马山打造成为我国南亚热带种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持续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县域创新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升马山种业科创平台研发创新能力。完善科创体系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种业领域技术迭代升级,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培育马山县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落地生物育种项目,推进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未来种业。加强新型农机装备在制繁种环节的应用,推动种业基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全力打造人才引育生态圈。积极与先进地区开展“人才飞地”建设,加大现代种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乡村运营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打造旅居式创新孵化场域,吸引“数字游民”“农创客”等人才入驻。实施“归雁工程”,探索建立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引导更多在外能人回流。拓展强村公司就业创业服务功能,发起乡村运营CEO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种业创新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着力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足用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政策,引进辐射带动广、集群效应大的“链主”企业落地马山,建设区域性种业企业总部基地。支持种业企业拓展经营范围,形成涵盖种子研发生产与销售、农资与农机装备生产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贸易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培育代表未来种业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企业依托“南宁渠道”优势积极开展种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拓展东盟国家种业市场。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代制种等“带练”模式,逐步成长为种业强优企业。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构筑健康可持续的种业发展生态。

推动种业发展要素集成系统供给。加大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前瞻性、创新性项目策划,增强种业发展抗风险能力。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资金和专项债资金,继续实施粤桂协作项目。运用EOD等融资模式,争取政策性银行更多长期低息贷款,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落地。用好IPO绿色通道政策,实现种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争取将马山种业创新发展纳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实现发展要素的集成系统保障。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连片产业用地整备开发。引入强村公司等市场主体,通过农用地规模化流转和标准地供给方式,推动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取得新突破。用好点状供地政策,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供地模式,催生和承载从现代种业衍生出来的功能性食品加工、乡村文旅、健康养生等多业态融合。

不断强化数字赋能。以种业数字化为抓手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集成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马山“1+1+N”种业数字化发展体系,即:建设一个现代种业大数据中心、一套以种业全链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多个种业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示范推广种业数字化为核心,做强生产管理、提升仓储加工、拉动品牌营销,实现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的产业融合发展目标,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委书记)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4年第20期

编辑:秦   睿

监审:王雪梅

农村工作通讯
聚焦三农热点,服务农村干部;解读党的农村方针政策,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农口部门工作部署,交流各地农村改革与发展经验。《农村工作通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性重点综合刊物,上世纪50年代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