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年轻时,到寺庙留宿,老和尚留了2个预言,后来果真应验

文化   历史   2024-07-30 10:37   江西  

在学生时代,当大多数人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校园生活时,毛主席已经不再只身处高堂之中,而是亲自下到基层,与百姓打成一片,从自己的眼中看到真实的民不聊生的景象,从百姓的口中听到他们旧藏于心底的真实话语。

在此期间,面对千姿百态的世界,主席遇过不少奇事与奇人,比如主席就曾与一位老僧意外相识,畅谈间,对方说出了两个预言,日后全都应验了。那这两个预言是什么呢?

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主席结识了一位老乡,名为萧子升,是校内公认的大才子,为人又正直善良,因此在同学中甚有威望。他志向高远,读书不仅为了个人的未来,也为了能为国家寻找未来的出路。彼时的他早已是革命活动中的活跃分子,曾号召不愿被强权压制的学生、工人等举行过罢课、罢工。

主席与他志同道合,不久便结为知己,时常相约面谈,内容涉及到严峻的国家时局。萧认为,北洋政府的成立让封建王朝的覆灭没有了多少意义,因为人民痛恨的封建势力仍旧存在,这个新成立的政府不过是如人一般换了身行头,内里还是一样的腐败且无能。如果由他们统领人民,那仍旧阻挡不了外寇的侵袭,也无法实现民族的富强。推翻它是实现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要跨出的一步。对此,主席深以为然,不过在后续的诸多问题上两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辩驳也成为了两人每次的谈话常态。

1917那一年,主席与既为学长又是好友的萧子升特地下乡考察,除了体察民情外,他们还希望能从此行中验证有关基层治理的一些问题。走到一些偏远地区时,无旅馆居住的他们不是去农家借宿,就是要寺庙求助。

有一次,主席两人没有找到合适的住所,遂打算住庙,结果就碰到了好客的老方丈,不仅有地主,还有斋饭吃。饭后,老方丈与主席、萧二人聊了聊天。期间,他曾劝说萧留下落发出家。忧心民族未来的萧自然不可能答应,便婉拒了他的好意。

听到拒绝的答复后,老方丈很是失落,直言萧若留在尘世,日后怕是要为心中大志颠沛流离,甚至可能有家都不能回。萧不认同老方丈之言,便不再言语。紧接着,老方丈又和主席聊天,在此期间,博览群书的主席虽说不上精通于佛学知识,但还是颇有了解的。因此他从容作答,说出的观点都是有理有据。让老方丈很是满意,还说主席并非凡夫俗子,必有光明前途,未来或可决定宗教的发展趋势。

主席只当是老方丈与他投机,说了几句夸赞之辞,并未将他的预言放在心上。后来,萧与主席之间的政见分歧越来越大,他们谁也没有说服对方,而是遵循内心,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萧倾向于无政府主义,而主席则竭力拥护共产主义,一生都在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创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而努力奋斗。

1925年,萧子升选择加入到国民党阵营,次年与主席断绝了来往。虽因政见不同而与主席分道扬镳,但萧个人十分注重情谊,他曾在杨开慧同志被捕期间,想法营救,却因个人能力有限而未能成功。1945年,他看清了老蒋的真面目,知道他在面对外寇时就是个懦夫,面对坚信共产主义的同胞时就是头只会撕咬的野兽。

这样的人不是他想追随的,这样的政府也不是他渴望的,因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他怒而离去,在国外的一家图书馆工作,1951年,他又前往南美,在那里寻找新的生活,一直到70年代离世。纵观萧子升的一生,老方丈当初的话成了真,他后半生确实没再有过安稳的日子,不断辗转国外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客死他乡,不曾落叶归根。

而主席则一直走在阳光大道上,虽然中间有血有泪,有痛有苦,但他终是和诸多同志一起挺了过来,建立了梦想中的人民政权,让亿万人民不再被压迫,而是过上了自由且幸福的生活。建国后,面对国内的诸多繁杂事务,主席和众多领导干部一起一项项理清,该设立制度的就设立制度,该做出改变的就做出改变。

在管理宗教一事上,主席认知清醒,并没有因为宗教是封建时期发展起来的就认为它没有积极的一面,而是对其加以扶持、引导,让它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宗教的保留可以看出老方丈的话又应验了,主席的大局观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也确实改变了宗教的命运与未来。

程哥读史
专注更新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