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调研长文,解码浙江天台县的共富奔赴路径

时事   财经   2025-01-21 12:43   北京  





编者按
今天,“走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专栏,特别报道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作为一个山区县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县城承载能力更强、乡村发展活力更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普惠均等,在奋力交出共同富裕高分答卷中先行示范的生动作为。







倚“特”而立  奔“富”前行

——探寻浙江省天台县奔赴共同富裕道路上“追赶式发展的路径
“一脉天台山与水,半部中国全唐诗”,这是记者初识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印象。
这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源地,唐诗文化与和合文化在天台大地交融辉映、源远流长。而同样是这片土地,属于典型的山区,也曾饱受着山区县的发展之困。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紧扣特色。文化,已成为天台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串珠成链的支点,和合文化则成为天台发展的重要引擎。

后岸村景色。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建设现代化和合名城,这是天台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需要不断深化、不断丰富,既要追求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效益提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天台县委副书记陈石秀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强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三条路”——“绿色”路、“跨越”路、“共富”路。
通过几天的调研,记者发现,在“和合”基因催化下,“融”“合”的发展理念正在深入到天台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环节。天台县倚“特”而立,找准支点,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和合不同”:打造美丽经济



2025年1月1日起,《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千万工程”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是浙江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浙江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天台山区县的发展路径,极具现实意义。
走出经济“洼地”之困——
山区县受制于位置偏僻、资源分散、村庄空心化等诸多因素,地形上的“高地”往往成为经济上的“洼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所在。而占据区域面积绝大多数的乡村,都曾困顿在山坳中,既是通往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潜力所在。
溪水潺潺,锦鲤游弋,游人如织……每到周末,街头镇后岸村都会热闹非凡,这座浙东村落毗邻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明岩景区,始丰溪蜿蜒而过,村头一条古朴的石板路指引着来自江浙沪等地的游客走进青山绿水中。谁能想到,从前的后岸村,还只是一个靠“卖石板”为生的村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村里的真实写照。同时,打石板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与健康问题。因石矿安全事故致残、致死的案例时有发生,还埋下了健康隐患。“以前做石矿,得尘肺病死亡最年轻的村民只有36岁。平均寿命也相对较低,只有60岁左右。”后岸村驻村干部褚江鹏告诉记者。

后岸村一角。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饱受发展困扰的,不止后岸村。
赤城街道塔后村坐落于天台县赤城山脚下,青山绿水、白墙黛瓦,宛若一幅山水画卷。20年前,塔后村是天台县当地贫穷的代名词,甚至还有“有女不嫁塔后坳”之说。“我2017年刚回到村里时,村子环境脏乱差,村集体负债150万元。”塔后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孝形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
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山区县的乡村究竟应该如何挣脱束缚、破茧成蝶?天台县的答案体现在“和而不同”——在拥抱绿水青山的同时,因村制宜,各自绽放。
“天台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必须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路。”陈石秀向记者强调,近年来,天台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因村制宜,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天台特色的由“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蝶变之路。
找准特色破茧成蝶——
乡村的蝶变,先从村子的“换装”开始。
2017年,在外经营文创事业的陈孝形响应“两进两回”号召,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在其推动下,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启动并完成。陈孝形认为,依托塔后得天独厚的丰富康养资源,村庄焕颜后应该集中精力发展产业。陈孝形介绍,塔后村立足独特农文旅资源,以“康养塔后”为品牌核心,建成精品民宿村,在价格定位和主打特色上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带动全村近一半村民就业。“2024年共接待游客56万余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13万元。”
这一发展理念吸引来了年轻的创业力量。“80后”许灵芝在塔后村经营着4家民宿。“我们的民宿主打非遗主题、济公文化等特色,每个民宿房间5~9间不等,定价也分为300~1200元不等。”许灵芝告诉记者,每到寒暑假、“五一”“十一”以及春节等节假日,房间通常提前几个月就被预定光了。“民宿也带动了村里的村民家门口就业,村民农闲的时候可以过来帮忙,家里种的菜也可以卖给民宿,再加上房屋租赁,一年能有5、6万元收入。”

游客正在参观塔后村。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而在后岸村,同样是发展民宿,为了避免经营户各自为战、定价随意、服务质量好坏不一等民宿经营问题,提出“一个村就是一个宾馆、一个企业”的理念。褚江鹏介绍,后岸村成立寒山旅游开发公司,创新推出“村+公司+农户”“统分结合、公私共赢”的经营管理模式,把后岸农家乐“打包”经营。“如此一来,经营户有了稳定客源,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塔后和后岸的做法,是天台“民宿育富”拉动产业增收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模式下,对一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村庄,流转农村宅基地、农房、山林等资源,植入文化元素,发展高端民宿群、时尚露营基地,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前来度假、养生,撬动关联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目前,全县22家等级民宿年吸引游客吃住超30万人次。2024年“五一”假期营收超百万元,拉动民宿所在村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超300万元。
此外,天台还根据不同村子的特点,探索通过“创客带富”及“村播带货”等方式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在始丰街道安科新村,引进青年创客,打造“和合咖啡吧”,发展“咖啡+”业态,带动七彩滑草场、梦幻森林、游船漂流等亲子经济发展,让“网红流量”变现为“增收能量”,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29.84万元。
在石梁镇,本地冬笋品质好、口感佳,由于地处偏远深山缺少销售渠道,优质冬笋一直难以走出大山、广销各地。近年来,通过“红色村播”和“乡村供销员”带货,竹林深处的本地“山珍”销路大大拓宽。2024年,冬笋总体销售形势喜人,每日即挖即销数量超过3000斤,累计销量突破10万斤,带动村民增收超150万元。

2024年台州市巾帼公益村播技能大赛正在进行。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在南屏乡前杨村,连续14年推出红枫季活动,形成以村民自产自销的土特产为主的“共富市集”,摊位最多达到126个,绵延1公里有余,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月增收3000多元。
从“各自为战”向“组团致富”跨越——
“天台要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跨越’路。”陈石秀向记者解释,要以裂变思维推进理念、思路、力度、效益的大跨越。
裂变,已经从天台乡村的“帮富”和“带富”中开始。“天台通过‘片区组团’的方式,领着各村‘奔富’。”天台县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鲍先壮告诉记者,天台以示范村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依托周边产业园区、景区等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错位布局业态,带动环境共治、项目共建、资源共享,走出“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乡村发展新路。“天台县重点打造的四大示范片区,在4个强村引领下,携手18个弱村合力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00万元,比组团前增长30%以上。”
“以前村子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大动干戈,如今抱团发展大家都暖。”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昌印对记者欣慰地说,“后岸片区发挥后岸村产业、市场、品牌等辐射作用,以强带弱、以弱辅强,带动街头镇、龙溪乡6个村错位发展休闲度假、古村探游、亲子研学、黄茶体验等业态,打造跨乡镇景区,实现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收入850万元以上,相比组团前的2018年,6个村集体经济增长近2倍。”


“和实生物”:夯实共富家底



山区县想要实现“追赶式”发展,需要找准路子。“要发挥生态、文化优势,以绿色工业为龙头,文旅融合一体,三产协调发展,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跨越腾飞。”鲍先壮说。在此理念下,车配、大旅游、大健康成为天台的三大支柱产业。

找准“赛道”——
说到山区,因受自然环境及资源等因素影响,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欠发达”。然而,记者了解到,就在这座山水之城,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18.31亿元,同比增长7.6%,在全省山区海岛25县中排名前列。
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何以在工业经济的赛道上跑出如此“加速度”?
要想做大经济发展“蛋糕”,就必须扬己之长、乘势而上。山区县要想弯道超车,必须找准“赛道”。天台对此思路清晰,“工业强县和文旅兴县是拉动天台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鲍先壮说。

天台山游客中心。(天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然而,在山区县想要强工业,又岂非易事。“强什么”“怎么强”,成为摆在天台县这座浙中东部小县城面前的首要问题。天台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鲍先壮告诉记者,天台开始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高端化、数字智能化、制造绿色化为引领,通过“一盘棋”思维进行系统谋划,打造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零部件及轨道交通产业,成为驱动天台工业强县这驾马车的一个重要引擎。在这个超百亿产业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值达到浙江省1/6,列入了浙江省“一县一业”政策支持和浙江省新兴产业群培育名单。该行业实现规上总产值157.94亿元,占天台规上工业总产值49.61%。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轮”),就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支撑企业。银轮副董事长陈不非向记者介绍,银轮是一家专注于各种热交换器的研发、制造以及销售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于2007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也是天台第一家上市企业。1999年,银轮股份的营业收入为3940万元,2018年突破50亿元。到2023年,短短5年时间,顺利完成跨越百亿目标,银轮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其间,企业紧跟风口,驶入了新能源汽车快车道。
强大“引擎”——
走进银轮的生产车间,与记者想象中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不同,生产线上并没有几个人。“以前我负责的一条生产线上需要20多个人,一年生产的产品也就大约2.3万个。后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后,一条生产线仅需8人左右,而产品产量提高到19.3万个。”银轮某车间主管谢先龙告诉记者。
这是天台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写照。

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后,银轮某车间的一条生产线仅需8人左右,而产品年产量提高到19.3万个。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摄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驱动力。天台县经济信息化和商务局副局长何健锋向记者介绍,天台县聚焦数智赋能,对照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加快传统六大产业创新提升,导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高端智能绿色产业,形成“132X”产业集群新体系。“腾笼换鸟”进程提速,已完成6000多亩的“六大区块”征迁。“天台还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行动,推动智能制造进程,架构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产业新生态。”
记者了解到,银轮架构的“新能源汽车热交换行业产业大脑”与万胜智能建成了山区县首批浙江省“未来工厂”,二者合力创新性构建了天台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智能制造雏形,有效引领天台数字经济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工业投资如同“源头活水”,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指标。“天台县还坚持引培并重,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揭榜挂帅’。”何健锋介绍,三力士、双箭等项目,引领橡胶产业链整链提升;奥锐特、天台药业、圣达药业引领医化产业链拓展制剂一体化……在一大批具备新质生产力标准的“大好高”项目的带动下,天台制造业逐步形成了向“新”而行的喜人局面。
“大轮”驱动“小轮”——
在银轮的厂区内,记者看到挂有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牌子的一个厂房。陈不非向记者介绍,“我们作为天台首家上市公司,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有责任带动其他企业一起发展。”自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以来,银轮便开启了联合上下游企业,聚焦科研、精准突破的联动模式。
在银轮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天台各类企业主动投入,一批行业隐形冠军茁壮成长,天铁实业大力度推进轨道交通减震技术研发,减震垫、道口板占国内市场份额90%以上;康和机械成为国内发动机制动器领军企业;超前通信拥有专利70多项,获得国家创新基金1项……
这是天台县坚持“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理念,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积极搭建产业链创新平台,提高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能力的真实写照。鲍先壮介绍,天台县还实施“扶一程、送上马、即松绑”动态管理制度,主动结对服务163家小微企业,促进县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两年来,结对的小微企业实现小升规53家,列入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2家,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突破山区县在地理区位、要素禀赋等方面发展瓶颈,天台县把上市企业作为“地瓜经济”发展重要基础之一,全面实施“上市优先”战略,强统筹、优政策、快帮扶、造氛围、建梯队,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不断往“高”攀、向“新”进,引领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当年筹备上市花了7年时间,而由我们扶持成长起来的一家公司只用了约2年就成功上市。”陈不非向记者感叹。在“以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和合理念影响下,山区县天台频频飞出“金凤凰”。目前,全县上市公司数十家,在全省原山区26县中排名第一;2024年1~11月,营业收入亿元以上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利润总额达24.4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的81.6%。天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路越走越宽。
打好“文化牌”——
做大天台发展蛋糕,文旅产业这驾马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诗路文化“物化、活化、产业化”三个关键点,以山水底色、文化亮色联袂打造天台山名山公园耀眼明珠,加速诗路文化向诗路经济转化。
夏日傍晚,始丰湖畔游人如织,光影摇曳,前来乘坐游船的游客已经排起了队。“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有时会工作到晚上10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游船项目讲述9个故事,一晚上最多的时候能演10场,一晚就能赚2万元。”一位游客向记者表示,“这个游船项目特别有创意,100元的船票花得很值。”

始丰湖夜游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摄


船在湖中走,人在画中游。记者随游客乘坐游船驶入始丰湖。仙气氤氲,飞鸟环绕,随着玻璃舱门徐徐打开,智者大师、寒山、李白、济公、徐霞客等与天台有着深厚渊源的先贤们“穿越”而来,或吟诗作文,或凌空而舞。
伴随着潺潺水声,行走在赭溪老街,各色小吃和娱乐项目让人目不暇接。赭溪老街的商管负责人陈旭升介绍,近年来,天台深挖文化资源,将点燃“夜经济”作为文旅融合的“重头戏”,打出“以食兴夜”“以游兴夜”“以娱兴夜”的“组合拳”,引入上百个潮流业态,以夜宴、美食、雅集、游园等国潮活动打造商文旅IP。老街还推出古风市集、非遗文创及衍生品设计大赛成果展、文艺赋美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

赭溪老街。(天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诗路文化、和合文化、名山公园等核心IP带动下,天台村镇发展起类型多样的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天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文化名山让新兴业态更有活力。天台打造和合研学、和合山宿、和合雅艺等六大消费品牌。优化研学空间布局,创成国家级研学基地1家、省级3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寒山多彩田园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学生超5万人,实现营业额11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集体年均增收70万元。
同时,依托当地资源,天台以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为契机,鼓励龙头企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立祥告诉记者,企业出资1600万元建设塔后村文化礼堂,带头推进塔后片区建成精品民宿102家。“我们还种植乌药、洛神花、铁皮石斛等11种中草药1200余亩,并开设中医馆、艾灸馆,全面开展中医药各科诊疗,形成‘文宿+康养’特色产业集群。”


“和合善治”:蹚出融合新路



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三大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的社会变革。日前,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在全省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聚焦山区海岛县、聚焦农村农民,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加快缩小“三大差距”,奋力交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高分答卷。

浙江之所以能在探索共同富裕上先行先试,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三大差距”较小。202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缩小到1.86,而在天台,2024年有望缩小至1.83。一个山区县是如何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均衡,是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陈石秀对记者强调,“天台要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坚定不移走好‘共富’路。”
促进要素双向流动——
在宏观视野下,“三大差距”属于发展的“硬”问题,而在天台,则聚焦于细微处,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中“软”配套的需求抓起。
“不管是地区差距还是城乡差距,造成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差距。”天台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叶安逸对记者表示,县域是教育公平的主战场。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可以鼓励名师积极到县域发光发热。
在共同富裕视野下,优质教育资源并不稀缺,难点在于如何让优质资源覆盖到更多的群体。为破解这一难题,天台以打造“乡村名校”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指引,率先启动乡村教育创新改革。“以前孩子们写作文都说逃离山区,现在都是写收获友谊。”石梁学校校长王影欣慰地对记者说。

在石梁学校的一间音乐教室里,支教的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摄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建设,都取决于“人”这一关键要素。而对于乡村而言,“留人难”是个普遍现象,不仅留不住优秀的师资,也艰难于生源的流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台探索城乡抱团大联动。叶安逸向记者介绍,自2019年起,天台在全省海拔最高建制镇的石梁学校开展试点,与城区优质龙头学校联合共建“教育飞地”教共体。“城乡师生混合编班,夏季上山区、冬季进城区,自从试点以来,石梁学校实现20年来首次生源回流,新生增幅超300%。我女儿也已经从城区转到石梁学校上学了。”全国模范教师王影笑着对记者说,“来到山上上学女儿很开心,甚至还学会辨识公母蚂蚱了。”
畅通城乡交流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一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要紧盯乡村提质,还要着眼城区创新。要让乡村孩子体验到城区先进的教育技术,也要让城区孩子享受乡村自然的教育资源,以城区带动乡村,以乡村补充城区,实现城乡教育互融互通,抱团发展。”叶安逸介绍,天台组织城区在校生定期到山区学校联合开展素质教育和研学活动,全县年均组织开展联合素质培训、各类研学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参与学生数超5万人次,相关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石梁学校阅览室一角。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优势互补、互融互通、抱团发展的模式,也促进了优秀教育资源在城乡的流动。“2024年有两位特别优秀的城区老师都来我们学校了,其中一位还是全省优质课培养一等奖获得者。2023年的中考状元也是在我们学校产生的。”王影自豪地说。
2024年9月9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王影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天台的试点经验被教育部专家誉为“全国首创的天台模式”。目前,全县43所薄弱校与龙头学校实现“教共体”全覆盖,既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也提高了乡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推动产业互融共生——
“和合”基因,润物细无声地流淌在天台城乡发展的血液中,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不断迸发出更大的动能。
“我们实施城乡融合新行动,以‘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形成城乡互促共融的发展新格局。”天台县发展改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帮鹏向记者表示,教育资源的积极流动并非孤立存在,放大乡土资源的“教育表达”只是城乡产业互融共生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天台依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以建设百门乡土精品课程为抓手,打造“五育融合”乡土工程。始丰小学、白鹤小学等校建成超200亩主题农耕区。寒山多彩田园等20多家产业基地,年接待学生超过1万人次,实现“富教育”和“富产业”双丰收。叶安逸介绍,“我们还编印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等50多门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全县中小学生在‘乡村大课堂’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和合文化影响下,为了加速乡村振兴,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摸索和思考如何“合”得更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企结对“提低”,是一个有效路径。

刘存昶是非遗“捏糕花”项目传承人。近年来,其工作室培养的成员多次在浙江省和台州市获奖,“糕花捏制”项目列入坦头中学精品选修课程,并定期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烹饪方面,为社会培养近200名高级烹调师。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摄


三州乡车门湾村原是天台县的经济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我们积极响应号召,从资金、技术、项目等多方位对车门湾村进行结对帮扶。捐资35万元建起三州车门湾茶叶交易市场,带动了周边19个自然村共同发展。”陈不非介绍,同时,企业还带去技术专家,派出营销团队,为车门湾村提供科学种植、销售拓展、品牌宣传等系列服务,让车门湾村的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4.8万元,实现了偏僻山村的凤凰涅槃,从而推动了整个三州乡茶业的集约发展。
加速城乡富民增收——
富民增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最大的‘共富’是员工持股。”陈不非坦言,企业秉持“企职共赢、同心共富”思想,多措并举“扩中”。通过技改激励等方式切实帮助企业员工特别是技术工人提高收入。“我们实行技能津贴制度,每月按不同技能等级发放津贴。同时还实行积分制技能绩效考核制度,以技能成效为主要考核要素,加大积分对绩效工资的权重影响。”陈不非强调,企业还突出股权激励,多方式支持员工持股,让更多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自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以来,已实行限制性股票激励1次、员工持股计划激励2次,惠及员工920名,其中高技能技术工人38名。
这个从和合理念中悟出的道理,正助力天台城乡创造更多的可能。“只有民富了,村才会好。”平桥镇峇溪村党支部书记王林辉告诉记者,“我们依托山水和地理优势,以飞腾峡漂流为牵引,盘活村口的闲置建设用地,打造了一座既强身健体又能致富增收的运动休闲乐园,填补了天台县休闲体育乐园空白。”王林辉介绍,峇溪村发动村民“自愿入股”,形成“乡贤投资+村集体参股+农民持股”的模式,即荣升公司投资60%,村集体以土地资源入股10%,120户村民每户投资1万元占股30%。项目建设完成后,农民既可持股又能创收,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为农户创造股权分红收入近60万元,直接带动70多人实现就业。

村民正在石梁镇高山蔬菜种植基地种植蔬菜。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我和母亲加起来一共入了2股,第一年就见效了。”村民王钦告诉记者,除了入股的收益,管理卡丁车的工作每月还能增收3000元。“家里的2亩田也承包给别人了,一年2000元,一共加起来的收入也不少了。以前我们是附近最穷的村,只能吃大米壳,现在天天吃肉都行。”王钦满足地说。
近年来,天台依托优势资源,加速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天台被誉为“东南药府”,打响铁皮石斛、台乌药、黄精“三棵仙草”品牌,成为天台探索中药材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是天台助力山区共富的抓手。”陈帮鹏表示,这就需要加强野生中草药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统筹发展规划、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延链扩产。目前,天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总产量2662吨,全年总产值超20亿元,形成以天皇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群,带动就业5450余人。
记者在浙江禾田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田兴”)的黄精基地看到,成片的黄精正在经历着九蒸九晒的加工过程。“我在黄精相关领域已经干了12年了,以前只卖2~3元一斤,随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黄精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积极培育市场,黄精以每年几百亩的需求递增,如今已经卖到几十元一斤了。”基地负责人张华告诉记者。禾田兴董事长陈碧玲向记者介绍,现已同兴水村及周边村民流转林地550亩,190元/亩,费用10万/年。“目前,企业已带动周边村及村民种植黄精2000多亩,有效带动周边乡镇和村民增收增效,一年带动农户增收近300万元。”

在禾田兴的黄精基地,黄精正在经历九蒸九晒。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苗露/摄

天台县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林文韬向记者介绍,天台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探索“企业+村集体+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创建侨助工坊、共富工坊,形成产业进乡村的规模效应,实现林下生态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共富双赢。目前,全县“三棵仙草”种植面积1.2万亩,解决就业2800余人,全年雇工达2万多人次,带动增收超1亿元。
“我们工坊是负责收黄精的,来帮忙的包括低收入农户,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妇女。”街头镇重九堂共富工坊负责人陈晓微欣慰地对记者说,“这几年收黄精的量翻倍涨,在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我们的收益也随着翻倍涨,现在都有多余的资金去搞投资了。”
“以前土地流转租金每亩约600元,现在流转给我们用作基地种铁皮石斛中药材,租金翻了近三倍。”陈立祥告诉记者,在天台有5000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常年聘用的村民近200人,用工高峰期需要1000多人。
奋力绘就和美画卷——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和精神财富的富有。
“天台山和合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鲜活样本。”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善蒙认为,所谓鲜活,是指和合文化至今仍在当地发挥重要作用,它融入百姓的思想之中,体现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
“企业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和谐的员工关系。”陈不非向记者介绍,为解员工后顾之忧,企业建设了儿童托育园,免费为员工提供子女接送和托管服务,5~8岁的员工子女都可在此托养。同时还设立党员互助基金会,对困难员工给予经济和情感关怀,共帮扶困难员工386人,帮扶资金达341万元。特别是,企业搭建的“1890”(一拨就灵)大服务平台,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技能技术、住宿餐饮、金融贷款、普法维权等全方位服务。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天台县利用接地气的赶集习俗,创新建立“基层就业服务集市日”机制,通过服务站点“搭台”、服务人员“摆摊”、基层群众“赶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将就业服务下沉到群众“家门口”,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截至2024年12月底,共举办“集市日”活动174场,服务企业1678家次、群众3万人次,促进就业6192人次,帮扶重点群体就业2719人。
治理有效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天台“生意人”很多,但同时也存在生意失败的风险。如何给诚信债务人一个“重生”的机会,是天台县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聚焦点。
“作为浙江个人债务清理试点县之一,天台县从助推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天台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卫向记者表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经有72名经过诚信听证的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重整协议,直接化解债务纠纷502件。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乡,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如今,一幅“景秀、业兴、民富”的新时代城乡画卷正在浙东大地徐徐铺陈。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王健生

浙江,是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先行地,自2023年起,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多次精心组织、派遣专业采编队伍赴浙江省各地调研采访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情况。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浙江的共富实践,报社在旗下媒体平台开设了多个特色专栏,如“浙江共同富裕实践大家谈”“一线调研·走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共富词典”等。通过一线观察、深度报道、独家视频、词卡解读等形式,对杭州市富阳区、余杭区,绍兴市柯桥区,永康市等地的致富路子、经验做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报道,展现了浙江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相关报道详情。

 

           共富看浙江           共富词典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王健生

▼▼▼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