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措施。会议提出,要加力就业岗位挖潜扩容,聚焦先进制造、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岗位开发计划,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就业岗位该如何深挖?怎样才能促进高质量就业?这些,都是需要长期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2025年地方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心的话题。日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部分服务行业吸纳就业增加,制造业领域就业2024年末明显回升。一些积极的势头正在萌发。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解读2024年数据时表示,2024年以来,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部分服务行业用工需求较为活跃。其中,住宿餐饮、信息传输、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人员较上年增长明显,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受年底订单增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等因素影响,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2024年末制造业就业人员出现明显回升,有力支撑了就业大局稳定。
“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共同发力。”北京市人大代表、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表示。
特别是在促进青年人就业问题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校长陈斌认为,一方面要从就业市场供给端入手,另一方面也要从需求端入手,开辟吸纳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的新空间。他认为,乡村振兴、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新兴产业发展等正在成为就业新增长点,将为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是拓展青年就业渠道的新途径。陈斌建议,继续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就业新增长点。
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高等教育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陈斌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湖南省率先推出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例或法规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制定条例或法规,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就业质量。”
为了提高就业市场供需两端匹配度,也有平台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华品博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民所在的招聘网站,就为供给端和需求端搭建了一个平台。“我们的平台月活跃用户在6000万左右。”袁民说,对于招聘职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会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进行匹配,不断提升匹配精准度和用户体验、提升求职招聘效率。
日前,《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和智能制造业蓬勃发展,未来10年“紫领”人才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或超3100万人。
《报告》分析,“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他们在智能制造业企业担任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报告》预测,“紫领”职位对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至2035年的57%。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海洋大学原校长宁晓明认为,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紧跟用人市场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宁晓明介绍,近年来,江苏高校的产教融合合作非常普遍,学校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企业和基层工作环境的认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童之磊也认为,北京高校、职业学校等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应该更切中行业需求,尤其是目前非常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此类技术人才。
上海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邬斌认为,要助力高校更好对接职场需求,设立适应性更强的课程体系。邬斌介绍,一方面,从调研看,企业普遍反映,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不能有效适应日新月异的职场需求;另一方面,从高校走访看,高校改变专业设置也是困难重重。因此,邬斌建议,设置助力高校推动灵活性更强的“微课程”或“课程包”,从而缓解高校培训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以人工智能产业需求为例,整合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算法设计、智能硬件等多学科知识,构建模块化、灵活化的微专业课程体系,是许多企业目前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集中需求,但作为高校培养来看,这些前沿需求还未完全在课程中充分对接设置。
当前,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催生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发挥了强大的吸纳就业作用。如何加强配套政策建设、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是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红权关注的话题。
“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权益。”李红权表示,不过目前仍存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他建议,出台关于做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筹资机制、保障内容、承办方式、监督管理、工作要求等。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相关保障工作已经走在了前面。例如,重庆市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程,出台关爱新就业群体15条措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60.6万人,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从业人员劳动安全更有保障。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发挥了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和平台企业的保障功能。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市出台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对参保征缴、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全流程进行规范,既遵循现有工伤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要求,又针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不同于传统劳动关系、劳动形式的特点进行制度创新。目前,全市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涵盖曹操出行、美团、闪送等多家平台企业。
此外,为帮助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提升职业伤害预防意识与能力,重庆市人社局围绕工伤预防重点工作,深入试点平台站点开展多期专题培训,面向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运师傅等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普及职业伤害保障政策内容,分享交通安全及急救医疗等知识。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END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李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