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1期 美育
范存刚,别名范迟。荣宝斋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
诗意美好的眷顾、书法灵动的关照、印章形式的装点,一道赋予了中国画灵性的光辉,并使其以更加深厚的人文情怀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一种特别的、伟大的创造——在完美呈现视觉层面的笔墨意趣之上,表达出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国画蕴含的独特文化理想和生命态度,使其从一开始便具有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秉性与气质。在中国画画家眼里,自然界中的山水和花鸟不仅仅是客观物象,更是一种精神的高蹈和心灵的寄托。比如,山水画中所追求的“荒寒”“萧疏”之境,实际表达的是画家对君子品格的向往,是主观心绪的客观体现;花鸟画中的“花”与“鸟”也不仅仅是“植物”与“飞禽”之属,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与外化。这一切,在大写意绘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因此我在中国画研习和教学过程中,一直把“写”作为自己追求的方向。从青年时代起,我便对中国绘画史上标志性的“大写意”画家与作品,进行大量的临习。尤其对宋元以来出现的“文人画”体系、流派,倾注了大量精力与时间,思考其滥觞、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更通过对笔墨技巧的追寻与把握,走进历史时空,走进那些温润、质朴的文化心灵。这也是我在学画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可以说,在传统中国画的人文精神之光烛照下,每一次绘画技术的进步与完善,都伴随着一次精神成长。而今天,我也是将自己对于大写意绘画的初衷和本怀如实地告诉学生。在此,我们要说,大写意绘画传承的不是技法,而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法”。这种“以心传心”的妙用,映现出了中国大写意绘画背后深刻的人文底色和哲学思辨。这也决定了大写意绘画教学及其方法的特别之处。范存刚 岁寒不改色 129cm×248cm 2024 年
具体而言,大写意绘画贵在“得意”,贵在对纷繁世界进行概括和提纯,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纵观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以形写神”“立象以尽意”等写意精神贯穿始终。从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到明代徐渭《墨葡萄图》,再到明末清初朱耷《河上花图》,经典大写意绘画无不是纵横挥洒,寥寥几笔却意韵俱生。当下,一些初学画者,基本功尚不扎实,便以“大写意”自居,既不能得其神似,也难富有深意。要知道,看似简单的大写意,实际上比单纯写实难度更大。大写意讲究笔墨的趣味,讲究布白章法的合情入理;讲究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更讲究心灵的直接抒发。创作立意美好、用笔丰富、风格范式传承有序的大写意绘画,一方面,要求画家继承传统,这是画家厚重的人文修养根基所在;另一方面,要求画家以笔墨充分表现精神的自由状态与艺术个性,这是画家守正出新的使命。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笔墨的锤炼、写照的训练,而最后进入到“传神”“得意”的境地。
我始终认为,中国画画家正是通过笔墨的修为和基本功的历练,最终实现精神人格的成长与心灵品质的提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说,这亦适用于绘画。历史上,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写意绘画巨匠,无不是历经时光岁月的淬炼才渐臻化境。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中的大写意传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生的艺术。
在艺术研习和教学中,我愈发感到大写意绘画的深远广博和审美境界的玄妙幽微。中国大写意绘画的精神,实质上是中国文化内在品质的一种外在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写意绘画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概念,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信念和文化理想。大写意精神一边连接着天地造化的自然之境,一边连接着中国人的心灵之境。画家可以在笔墨中走进历史、走进自然,最终走回自己的内心。在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下,大写意绘画或许更能充分传达中国文化的神韵与气质。这也是我在中国画教学中一直坚持的人文主题和切入点。■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