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81期 对话
【编者按】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探索者,朱尽晖的艺术理想不止于水墨形式的追索,更指向水墨表现的当代性建构。其追求在保持媒介材料物性之美的同时,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注入其中,以寻求艺术本原之境。作为文艺工作者,朱尽晖倡导“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作为教育工作者,朱尽晖致力于推动西安美术学院全面实施“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为加快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而奋斗。本期“对话”专栏,邀请朱尽晖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所思所感。
朱尽晖
中国美术报
朱尽晖: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美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力量。回首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美术的蓬勃推进,共同经历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求索与突破。可以说,《讲话》的内容与精神,对中国美术的引领是全方位的。
中国美术报
朱尽晖:“人民性”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蕴含民众关怀、社会关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质;同时通过美术作品,传递普通百姓的心声,在新时代展现中国美术的使命担当。这一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根基;另一方面,“人民性”是中国美术国际传播的关键。特别是第一个方面中,又囊括了四个方面的逻辑:
朱尽晖 丝路冰川 中国画 184cm×192cm 2018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中国美术报
朱尽晖:随着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大家越来越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定位和追求是什么。综合材料绘画看似追求一件偶然天成的作品,但它却是经过艺术家独到的思维,甚至是一种理念的升华而达到技法观念的锤炼,最终成就的作品。它的落脚点在绘画,绘画的不经意性,决定它没有界限、没有壁垒,天下材料皆可用在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途径中。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具有不可预知性,把不可控的偶然性变为可控性,是综合材料绘画的一个宗旨。其次,综合材料绘画具有观念性、综合性,更接近生活,更能反映我们对美的认知。再次,综合材料绘画更具自然性,凡是自然的作品就能够打动人心,就能够传播得更远。也就是说,越生活,越耐品;越自然,越动人。
近五年来,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手法持续深入。可以看到,突破传统绘画材料的局限,将多种不同物质属性和明显审美特征差异的材料综合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关注科技的进步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些作品既是全国艺术发展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
中国美术报
朱尽晖:我想不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还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几方面的工作虽内容各异,内核却别无二致。那就是倡导心怀国之大者、描绘国之大美,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前进注入磅礴力量。具体实践方向表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美术报
朱尽晖:艺术的表达要有时代痕迹。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点,如何深化人民表达、把握时代脉搏,包括如何用美的语言开拓更宏阔的时代视野,用美的力量延绵温润更多的心灵,这是每个美术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
对话|冯远:每一次创作都是对历史、对时代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对话|吴为山:把情感融入人民,作品才能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对话|刘万鸣:将生活的体察和感悟融入创作之中 对话|陈振濂:书法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对话|潘鲁生: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设计实践中表达中华美学精神 对话|许江:十年践履 十年高举 对话|卢禹舜: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对话|贾广健:生活于我而言就是心灵的洗礼 对话|唐勇力:为人民、为生活而创作 对话|祁海峰:做好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 对话|林蓝:艺术为生活而生,作品为时代而作 对话|田黎明:要将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热爱结合起来 对话|刘杰:用画笔去表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多彩 对话|李翔:以真诚之心绘时代丹青 对话|李象群:用雕塑作品表达人民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对话|焦兴涛:做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雕塑创作者 对话|曾成钢:新时代雕塑的蝶变与坚守 对话|郐振明: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和人民紧密结合才能让作品更加生动 对话|陆庆龙: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融入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