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5年来,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加速,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化、优质化,城市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显著增强,人民城市理念之花开遍中华、鲜艳绽放。未来之城是人民之城,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城市建设的新使命。人民城市理念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表达,也将指导未来中国城市史的重新书写。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若不将广义的城市传记、地方史志划入城市史研究的范畴,城市最早被纳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可以追溯到1926年梁启超所发表的《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等几篇文章。
中国城市史发展初期,以上海一城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第一波研究高潮。此时的大批作者是沪上外侨,如英国人兰宁(George Lanning)、法国人梅朋(Charles B. Maybon)、美国人卜舫济(F.L. Hawks Pott)、白俄侨民郭泰纳夫(A. M. Kotenev),等等;中文研究,则以柳亚子为馆长的上海通志馆是主力,佐之以王揖唐、夏晋麟、徐公肃、丘瑾璋、阮笃成等人。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注,与当时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不断兴起、国人收回外国租界的呼声日益高涨密切相关。
中国城市史真正大规模的学术研究,仍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上,上海城市史研究作为首批项目,交给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产出唐振常主编的《上海史》一厚卷。198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在讨论“七五”规划时,非常重视城市史研究,并决定先从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城市着手,以此会为转捩之标示,中国城市史研究不断开疆扩土。
此后30多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乡土中国走入历史,城市中国迈向前台,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勃兴。中国城市史渐成我国学界的一大增长点。中国几乎每一座大中型城市都有相应的专著面市,扩而大之,类型城市、区域城市,乃至全国性的城市通史,都有代表性论述。据四川大学何一民的统计,仅“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中国城市史课题数量增至57项,而出版的中国城市史相关专著约为185部,发表论文总数达745篇。就研究范围而言,自古至今,承上启下,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中国城市史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有相当精彩的研究个案。
将“人民性”与“城市性”结合起来
毋庸讳言,中国城市史发展迅猛的同时,亦存在很大短板。在城市理论与方法论一层,我国城市史研究近百年来一直受到西方范式的强烈影响。无论是马克思·韦伯的“城市共同体”,抑或费正清“冲击—回应”理论,还是“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模式”、“公共领域”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等,这些取材自西方城市的发展模式、历史经验的城市理论,一直占据着中国城市史研究场域的中心位。中国城市史的三大体系,尤其是话语体系,主导权依旧掌握在西方学界手中。就此而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原创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核心要义也应落脚在“人”身上。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但纷繁复杂的众多要素当中,没有任何一环可以取代“人”的位置。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因而城市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人如何走入城市,并在此空间生产、生活的历史。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一路走来,跨出的最大一步是在1949年之后。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新中国城市史的学术研究明显不足,甚至可谓是一个有待开发和深耕的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者不能辜负了这个可以产生新理论新思想的新时代。
中国城市史理论创新的突破点除了“人民性”外,还应放在“城市性”上。虽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场景大多是在城市中展开,但古往今来,寰宇之内,所谓“城市”却是千差万别的,是一个似乎明晰但又十分模糊的人类空间,甚至迄今无法被准确定义。因此,“城市史”是否成为一门具有明确边界的学科,也常常变作一个疑问。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研究天然拥有跨学科的多重属性;另一方面,也是由城市史相对“年轻”的学术背景所决定的。人民城市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对于城市的本质属性、主体力量和价值取向给出了中国理论概括,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城市理念不仅对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会产生强有力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总结中国城市历史发展路径,重构城市叙事,提炼城市理论,形成新的学术范式,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引。
当中国城市被史无前例地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时,人民城市这一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色彩的伟大实践,亟须中国史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通过梳理城市史脉络,思考城市文明,将人民城市理念更好嵌入中国城市史的重构过程中。
(徐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上观新闻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