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社会科学报 | 干春晖:以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夯固制造强国之基

学术   2025-01-03 18:28   上海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月2日《社会科学报》头版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退及老龄化加剧等多重挑战,亟需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超大规模本身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经济体所表现出来的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完整的产业体系及强大的研发能力等优势,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制造面临的紧迫课题。


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潜力与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一市场规模不仅体现在人口总量的庞大上,更体现在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之中。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预计至2035年将达到8亿人,这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9万元,同比增长8.0%。消费结构的升级表现为对高品质、多样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超大规模市场还形成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生产规模经济性:完整的产业体系与高效的产业集群。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规模经济性方面表现卓越,这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高效的产业集群。中国是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种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使得中国在生产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工业产品时,能够具备较低的生产组织和配套成本。此外,中国形成了多个高效的产业集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这些集群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万亿元,同比增长3.6%,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

研发与创新优势:高强度投入与关键技术突破。中国在研发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巨额的研发投入为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如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成果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中国在5G基站建设方面全球领先,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连续8年保持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显著增强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超大规模市场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还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试验场。中国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深度融合超大规模市场与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快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转型。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统计,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5%,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6.3%。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经济体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应对全球市场挑战。超大规模经济体具备较强的内部稳定性和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中国制造业在面临全球经济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挑战时,能够依托其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同时,中国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市场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中国政府在应对外部风险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

挖掘内需潜力,推动内需与外需双循环。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部市场,内需潜力巨大。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通过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等措施,激发国内市场的消费活力。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形成内需与外需的双循环互动格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还能增强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消费政策、提升消费品质、拓展新兴消费领域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以全面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依托生产规模经济性。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规模经济性方面表现卓越,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高效的产业集群。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应依托这一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绿色制造以及加强区域协作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优化。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绿色制造则有助于应对环境挑战并开拓新的市场机遇。同时,区域协作将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强化研发与创新优势,推动价值链高端化。研发与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强化这一优势并推动价值链高端化,中国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以及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等措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价值链的高端化也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融合超大规模市场与技术创新。超大规模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试验场。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国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智能制造提供有力支撑;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则将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制造业将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依托超大规模经济体的韧性,应对全球市场风险挑战。超大规模经济体具备较强的内部稳定性和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应对全球市场风险挑战,中国制造业应采取多元化市场布局、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措施。多元化市场布局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并分散市场风险;国际合作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对接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市场风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则将确保制造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制造业将能够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超大规模经济体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社会科学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活动、重要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才和国际学术交流情况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