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
阴晦【yīn huì】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jì 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俐【líng lì】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愕然【è rán】惊讶的样子,形容吃惊。
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
嗤笑【chī xiào】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yìng 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也指私人间的宴会、聚会等。
世面【shì miàn】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惘然【wǎng rán】形容失意的样子。
隔膜【gé mó】隔阂,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zì suī】放纵、骄横的样子。
一、学习目标:
从“文字”读小说:初步掌握作品的内容
1.通读作品,梳理掌握小说情节;
2.认识并了解人物形象:他们的现在和过去,他们的变化。
3.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二、阅读方法指导
作为一篇成熟的小说作品,《故乡》具备小说的所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环境描写,深刻的思想内涵。根据一般阅读思维,反复阅读文本,分清并把握以上要素——用小说的思维读小说才能读懂小说。
故乡
导入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故乡
梳理情节
2.梳理情节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1)开端:回故乡(1-5自然段)——回乡时间:严寒的冬天
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所见景象及心情:萧索、悲凉
(2)发展与高潮:在故乡(6-77自然段)
——到家那天:母子叔侄见面、回忆起闰土、见到杨二嫂
过了三四天:见到闰土
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3)结局:离故乡(78自然段~结尾):叔侄交谈以及我的感受
故乡
认识闰土形象
3.认识闰土形象
少年闰土——
人物形象:小英雄、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勇敢善良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成年闰土——
人物形象:木偶人、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态:多省略号、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故乡
代表人物——杨二嫂
4.分析代表性人物——杨二嫂
除了闰土在文中有这样的变化,文中还有一个明显变化的人物——杨二嫂。
杨二嫂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部分朗读并按照回答“闰土形象变化”的形式,看一看杨二嫂的变化。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外貌:擦白粉、年轻漂亮,端庄文静;
动作: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语言:迅哥、阔、三房姨太太、尖声大叫、冷笑说
总结:二十年之前的杨二嫂:端庄美丽;之后的杨二嫂:自私泼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
故乡
分析景物
5.分析景物
《故乡》的主要人物都在发生变化,人物塑造离不开环境,我们知道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的景物描写是个亮点,也就是自然环境。那么文中的环境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环境一: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分析:
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 的心境。
自然环境二: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分析:
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衰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败,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自然环境三: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分析:
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戴银圈,手捏一领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回忆中的“故乡”:美丽神异、月下捕猹。现实中的“故乡”:阴暗凄凉、萧索的荒村。理想中的“故乡”:朦胧美丽、“希望的路”
故乡
探讨主题
6.探讨主题
环境在变,人物也在变,那么造成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在这里“我”从闰土的身上获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尽管当时“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我”与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以至在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原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复杂黑暗。
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地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思想服务的作用。
故乡
拓展探究——孤独的我
7.拓展探究——孤独的“我”
“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脚地。他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官僚地主。在经济上是地主,在政治上是官僚,是有权有势的阔人。但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在城市谋生的人。他已经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的权力。
在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惧怕和尊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坐“八抬的大轿”的“阔人”。现在“我”不“阔”了 ,所以也就不再惧怕他,尊重他,而成了她可以随时掠夺、偷窃的对象。他同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生命运,但豆腐西施杨二嫂却不会同情他。他无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联系。他在她那里感到的是被歧视、被掠夺的无奈感。
闰土是他在内心所亲近的人物,但闰土却仍然按照对待传统官僚地主知识分子的方式对待他,使他无法再与闰土进行正常的精神交流。他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现在的“故乡”是找不到的。
思考探究
一 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二 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三 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思考探究的问题从“多角度评价人物”“理解小说主题”“环境描写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三个题目给出了具体的方法策略。
第一题要求“用示意图表示”故乡的变化,其实故乡的变化主要就是人的变化。通过示意图,学生可以摘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从多个角度概括人物的形象。同时也呈现出现实与回忆里人物的巨大差异,学生先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设计的,少年时无话不谈的亲密伙伴,成了无法沟通的“陌生人”,分析造成“厚障壁”的原因,就是在探究小说的主题。解决这一题的学习方法是讨论。讨论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由“是什么”到“为什么”,逐层深入。
第三题是针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设计的,小说中有三处环境描写,其中有两处都是“我”所幻想出来的故乡,一处是开头部分现实中的故乡。“我”在回故乡前,脑海里就有一个故乡的样子虽然并不清晰,但绝对不是临近故乡时看到的“没有一些活气”的样子;当母亲提到闰土时,“我”脑海里的故乡突然清晰起来,但这个故乡是从少年闰土的交谈中幻想出来的,所以并未亲见过;当中年闰土走近时,这个幻想就破灭了。好在结尾处“我”的几番对“路”的思索,又使“我”对那个幻想的故乡产生了希望。
第一个问题可作为课后练习,学生有能力完成,以此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起点。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可作为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因为都指向小说的主题。
积累拓展
四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五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积累拓展”的两个问题由课内语句的理解延伸到文章的续写,由文本细节的品读走向写作练笔。
第四题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三个句子表达方式分别是描写、抒情、议论,但是含义都指向文章的主题。其中的第一句和思考探究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第二三句是认识“我”的形象,以及领会作者“创造新生活,改造旧社会”这一思想的关键所在。至此小说丰富的内涵也就揭示出来了。
积累拓展的第五题,是续写的训练。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时代(社会)对人的影响可能体会更深,对于“长大”的时间可以有设定,比如十几年后(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几年后(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几年后(新中国建设时期)。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课后思考探究
一、文章主要写了人物的变化,即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多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
杨二嫂:二十多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 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二十年后,她变得刻薄、 贪婪。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不是虚伪地吹捧, 就是尖刻地嘲讽。
其次写了故乡景象的变化,二十年前的故乡是美丽的, 令人神往的;十年后的故乡,一片萧条冷落,没有一点活力,让人心生悲凉。
作者的感受和认识: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民带来幸福的 生活;中国农民的活力都被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扼杀 了。作者对农民的困难予以同情,渴望纯真的友谊, 作者认识到农民应该有新的生活。
二、“可悲的厚障壁”是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 异所带来的一种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隔膜。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 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 n,在封建秩序上寻找并圾终苟安于既定的社会地位, 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
三、画出略。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 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 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离开故乡时的情景描写,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 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四、1.现实中的故乡与“我”期待的故乡相差甚远, 所以“我”远离故乡时“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 与故乡的人们之间有了较大的隔膜,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我”相信故乡会好起来 的,但对未来乂总觉得希望很渺茫,以至于眼前的影 像模糊起来了。
2.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即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 处奔波;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闲艰辛,萎靡 麻木;像杨二嫂那样因生活变得尖刻势利。这句话表 达了“我”希望有新的生活。
3.作者将“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诉我们只是空有希 望不去奋斗、追求,希望“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 为之奋斗、实践,希望就“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 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五、示例:
您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