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穿梭在无数个新闻现场
做的是忠于事实的记录者
而在新闻稿之外
他们也有许多自己的心里话想要分享
今天是记者节
一起来听听这三位优秀记者的心声
做一个新闻人有什么好处?
不知道微扬中的粉丝们,还记不记得《早餐扬中》这一档早餐探店栏目了。做新闻人的好处之一就是有口福,我和我的搭档尧尧吃了很多美味的早餐。第二点好处就是,因为这个节目,我这个18线小记者也被广大网友深深记住了。
当然,《早餐扬中》这个栏目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做一个新闻人的好处,就是你只有一生,而你却倾听了好多人的人生,去感悟了好多人的酸甜苦辣。
《早餐扬中》虽然是美食节目,但是我们从来不单单是品尝它的味道,更是看背后无尽的温暖与浓郁醇厚的烟火气息。我们每次拍摄都会和老板漫谈,聊家庭、聊生活、聊工资、聊愿望……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人民医院附近的一家早餐店,老板说,他们一家是浙江人,十几年前来到扬中,为了生活,常年和年幼的女儿分隔两地,今年新学年开始,终于能把女儿接过来一家团聚了。夫妻两人每天凌晨2点多就要起床,蒸包子、炸麻团、熬豆浆、做饭团……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忙得非常起劲。
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很多,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我们的“城市骑士”快递小哥,还有建筑工人、园林绿化工人以及我们自己……所以在我看来,最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
记者,是动词,也是名词;是一个身份,也是一份责任。我们的心愿其实很小,想让条条新闻具有时效,想要播放数据节节攀高;我们的追求却又很大,扬中的日新月异,美丽的城乡环境,人民的美好向往,都想用纸笔牢牢记下。
愿所有新闻人都能坚守初心,无论何时,都“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一不留神,我已经在新闻战线上摸爬滚打了一年零三个月。400多天里,我报选题、跑现场、写稿子,每天的工作都充实而具体。可以说,选择成为一名记者,是我最勇敢也最正确的决定。
回头看,我的每一次出镜大多都伴随着各种恶劣天气。
记得第一次出镜是在一个大雪天,零下八九度的天气,我接到了前往扬中三桥报道除雪情况的指令。一想到要用出镜的方式进行报道,我手都不知道该往哪放。到了现场才发现风大雪急、旁边还有铲雪车轰轰作响,话筒收声效果并不太行,扯着嗓子说了大概有十多遍,依旧不太如意。此时,小伙伴扛着摄像机的手已经冻得通红,我的脸也已经微微冻僵。稳定心绪后,我一鼓作气将台词讲了出来。
视频一经推出,评论区里的每一句“工作人员辛苦了”“记者同志注意安全”都让我知道,这一刻我的工作是值得的。20.7万播放量、一千加的点赞,让我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被问,“你是不是上次雪天在三桥上报道的那个记者”。被记住、被认可的感觉让我产生了一丝隐秘的雀跃。
之后,大雾天气港口停运、“贝碧嘉来袭”树倒挡路,每一条视频的采制都让我记忆犹新。
恶劣天气只是平淡生活中的点缀,报道台风也只是我全年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特殊的体验,让我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采访、倾听、记录,与时代同行,记者是永不缺位的“逆行者”。不管事情大或小、难或易,“在路上”才是唯一正解。
记者的荣光是永不停歇的脚步和风雨兼程的远方。路漫漫,终在脚下;岁月长,我将始终如一。
2022年10月入职至今,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经历了不少的酸甜苦辣咸。762天里,我们记录过“生命摆渡人”工作中的不易,见证过“国保胭脂鱼”重归长江的激动时刻,定格过四季里我市七万余亩良田里的丰收喜悦……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一次次触摸着这座江洲岛城强劲有力的“城市脉搏”,刻画下属于它的“城市独家记忆”。
在入职以来的这些经历中,最让我难忘和感触深刻的是对扬中鱼文化博物馆从无到有建成的采访。它的建成、开馆,贯穿了我入职以来的一路成长,也教会了我作为一名记者需要永葆内心的光与热,才能把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扬中故事”展示给大家。
今年5月18日,镇江地区唯一一座以鱼为主题的博物馆——扬中鱼文化博物馆,终于迎来了开馆试运营。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因为,我见证了它的从无到有,也深知它的“诞生”十分不易。
在这一年多的采访、拍摄中,我们和陈履生先生渐渐熟稔了起来。我到现在都深深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在挑战以一己之力做多少事,我的理想就是把这个博物馆镶嵌在扬中这个岛城之上,让它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文化‘养料’。”
我和搭档朱天文也正是在他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最终创作出了《博物馆的诞生》《鱼的呼唤——专访陈履生》等新闻作品,推出后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这一次跨越一年多时间线的“特殊采访”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青年记者,要去追寻心中的那束光与热爱,唯有此,我们笔杆和镜头下的扬中风貌,才能长成有筋骨、有血肉、永远热气腾腾、被百姓认可并广为流传的“扬中好故事”。
往期精选,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