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们都是另一层面的“运动达人”,都在实践自己的“新闻力学”——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时间都去了哪里?移动端需要我们跑得更快,看得更远,思考更多。站在天安门上思考,回到田埂上写作,每一天,这都是新的中国。当太阳跃出水面或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万物醒来的土地上,那些故事带着新的光芒,正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万千芳华,无边热爱,诉遍山河。
新闻一部-我在移动端
更快 更优 更便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离开手机就浑身不自在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在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当下,抓住受众的那个点,也许就抓住了流量。
9月17日晚下楼散步偶遇扬子桥执勤的民警,头顶一轮圆月非常亮眼,突发奇想可以将2024年的中秋月亮“搬”到手机端,让更多和月亮相伴的普通人走进大众视野。于是,第一时间在部门工作群里发出呼吁:“大家收集一下今天月亮主题的照片,可以是美景、举家赏月、坚守岗位的人和月亮合影等等,明天辛苦匡匡整合一个微信。”大家迅速在群里回复,很快一张张照片在群里“飞”了起来。第二天,《昨晚扬中人拍的月亮也太美了!比月亮更美的是他们——》微信亮相,不仅有各类月亮美图,还有外卖小哥披星戴月送外卖,消防员、镇江边检站民警执勤,人民医院在白水县医院支援人员与月亮合影……作品引起市民共鸣,大家纷纷在底下留言。
这就是移动端,更快、更优、更便捷。
“移动优先” 和时间赛跑
近年来,“移动优先”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记得今年6月9日,周日,是高考的最后一天,那天下午我和同事在省扬高中考场外翘首以盼,用相机记录下了孩子们走出考场时欢呼雀跃的精彩瞬间。通过“微扬中”,这些画面第一时间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当晚该篇微信的阅读量就突破了1万人次。
这次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移动优先”赋予了新闻采编一种新的生命力。按照以往,周日的采访,报纸最快要到周一才能出版,电视新闻按照播出时间也要到周一晚间。在这个“移动优先”的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等待新闻,而是能随着我们的报道同步感受事件的发展,我们记者更像是在新闻前线作战的战士,手中的移动设备就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而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真实的内容,为观众呈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我们这样做融媒体记者
随着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兴起,“一次采集,多元发布”的运作模式对我们一线采编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移动优先”已经成为共识。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聆听并分组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编委会特地开辟了“直通两会”图文直播专栏,为的就是受众能够抢“先”一步听到两会“声音”。代表委员们说着,我们记着,整理好发给编辑。短短数分钟,就在“掌上扬中”APP上看到两会瞬间。相比之前采访结束,再回办公室写稿,再配音制作,我们惊叹移动优先“真快”。
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作为记者,要扎扎实实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记者,让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加鲜活。
新起点 新征程
今年,我有了新尝试——出镜。
工作六年来第一次出镜即“王炸”,体验式报道高温下的工作者,buff叠加,全新的挑战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当天一早,趁着热浪还没爆发,我就和我的搭档“冲”进了邮政快递点。
9点刚出头,室外温度接近40度,我们跟随揽投员缪圳超开始了当天的揽投工作,头上太阳炙烤,脚下路面烫脚。特别是在等绿灯时,身旁一辆辆“烤箱”带来的热度,灼得皮肤生疼,刺眼的阳光让眼睛发花,加上汗水流到眼睛里,涩得难受。在搭档的镜头里,我的“狼狈不堪”却让这篇报道的画面更加生动了。
我将继续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更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传递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如何制作引人注目的短视频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仅两年的工作经历,有两大痛点贯穿日常,一个是选题焦虑,另一个就是短视频的制作。
相较于电视新闻有配音支撑,画面贴合文字即可,短视频的要求更高。我拍的画面怎么这么平?我做个视频怎么这么慢?我做的视频信息量怎么这么少?这些都是视频审核难通过的一个个坎。视频要有节奏感、要有信息量、要给人看下去的欲望,摄像记者需要在短短一两分钟内、甚至十几秒内传递出更多有效信息,这对创作者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视频内容不局限于采访内容,如何制作出引人注目的短视频,并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也是记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挑战的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继续磨练自己的技术和创作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移动端短视频作品。
肩负责任 我们一直在路上
今年是我度过的第一个记者节。作为行业新人,我在移动优先的时代里一点点成长。
来单位报道的第二天,我第一次出了现场,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如今移动端的便利。上午和摄像老师一起拍完的素材,下午就能完成剪辑上传到视频号中。通过亲身工作经历,我看到了移动端的迅猛发展,这无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让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以多样化的方式抵达观众面前。
记者是永远的行路者,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主持人大赛》现场董卿老师说:“医生是在看人的病,记者是在看病的人。”听之于耳、记之于心,一种职业神圣感瞬间充满内心,也点燃心中的那份热血。
希望未来的自己脚步慢一点、沉一点、深一点,等到第三十个记者节时,我能骄傲地告诉别人,这一支笔,这一支话筒,我从未辜负过。
新闻二部-我在移动端
“时时刻刻”的新闻
黄叶飘飞的季节,我迎来了做记者的第六年。
时代在变化,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大批“提笔能写、提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涌现出来。信息无处不在,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无法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与以往相比,今年我和同事一起去拍摄了不少美景、美食的短视频,与文字相比,视频表达出来的内容更直观、色彩更丰富,实事求是地讲,比起去阅读一大段文章,现在的读者、观众更喜欢精巧、充满趣味的短视频,他们喜欢看,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意义。新闻是瞬息万变的,那我们一直要探索的,就是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将重要的新闻内容以最好的形式、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让新闻变得“时时刻刻”。
“移”“记”当先
身处新时代,真切感悟到记者践行“移动优先”理念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当下,大众多通过移动终端获取资讯,信息传播速度惊人。记者若不将移动优先奉为圭臬,便极易在新闻时效性的赛道上掉队。每逢重大事件,借助移动设备可迅速抓取素材,实时编辑后即刻发布,如突发新闻,凭借移动化操作能让消息瞬间抵达受众,牢牢锁住新闻的黄金时效。
移动平台互动性超强,记者借此可与受众无缝对接,精准探知他们的关注点与诉求,进而挖掘出更契合大众口味的报道题材,使新闻更具贴近性。
另外,短视频、直播、AI等移动端新媒体形式风生水起。记者熟练驾驭这些,就能以多元且鲜活的方式展现新闻,极大提升其传播力与感染力。
新时代对记者提出新要求,“移动优先”无疑是顺应潮流、履行职责、服务大众的必由之路。
抓时效 真记录
对于短视频在移动端传播的思考,作为摄像记者的我边做边学边想,从业不久,有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感受。
首先,重时效。当我们在采集第一手现场资料后,就需要用尽可能快的方式将第一手信息发布出去,这样的关注度往往很高。9月中旬采制的《“贝碧嘉”来袭,树倒挡路!》短视频流量达33万,这条视频就是在恶劣环境下及时发布的群众较为关注的道路问题,抓住流量的同时,也为台风天交通情况的后续报道留住了关注度。
其次,真实记录。移动端传播不能脱离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在采制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摄制郭克生微党课的过程中,我们都与受访者进行深度交流,有了他们接地气、真情实感的表达,郭克生的形象就更加地立体起来,让片子更能抓住受众。
移动设备“带”节奏
今年中秋节期间,一场台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节奏。受台风影响,我市汽渡、高速都被迫关闭,238省道高速入口附近拥堵严重。期间,一线记者分头行动,来到各交通节点、路段、各乡镇,实地报道现场情况和部门应对策略。但由于当天没有电视新闻,短视频的及时制作发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殊案例,在当前媒体环境下,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优先似乎成为一条必经之路。人们已经习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实行移动优先,可以让新闻更快地传播出去,避免了电视新闻在制作和排期播出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滞后。
移动平台还可以进行互动。观众可以随时对新闻发表评论、提问,记者可以快速收集反馈,甚至进一步挖掘新闻线索。当然电视在深度报道、专题节目等方面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和移动端相互补充。
“移动优先”是必然
作为一名跑民政和交警等部门的记者,我深刻体会到了移动平台在新闻报道中的巨大作用。
前段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了我市,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接踵而至,在这个时刻,“移动优先”的新闻报道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第一时间向市民发布了台风预警、交通管制等信息,同时,及时发布积水路段情况和交警们冒雨执勤等短视频,让市民们可以通过手机迅速了解路况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总之,在跑交警和民政新闻的这一年,我深刻认识到“移动优先”是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的必然选择。
让政法故事“跑”起来
每至记者节,内心都满是感慨,而作为政法记者,这种感触更为深刻。
在法治宣传中,我们是正义守望者。见证刑侦干警抽丝剥茧、司法局人员帮扶调解,目睹法庭裁决与检察官的坚守。我们用镜头和文字,呈现背后的艰辛与责任,挖掘人性和法律价值,让报道成为民众了解司法的窗口。我们还是普法先锋,把晦涩条文融入生动案例,提升民众法律素养。街头民事纠纷、刑事案件解析,都有我们对法治建设的担当。
如今是移动优先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我将怀揣对法律的敬畏,精心做好每一次采访和报道。让政法故事快速“跑”起来,在民众心间种下法治种子。让正义之光透过我们的工作,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为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使公平正义之花处处盛开。
编发部-我在移动端
移动端,一场向未来的冲锋
今年是我担任新闻编辑的第十年。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端以其“随时随地”的便利性,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
移动端的便利,其实是把“双刃剑”。
对于受众而言,通过移动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发表看法,进行“吐槽”,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产生“网络喷子”“键盘侠”,网络空间的清朗势必遭到破坏。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移动端就是我们需要争取的“阵地”,是一场向未来的冲锋。在这个“阵地”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让正能量感染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让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充盈全社会。
扬中市融媒体中心一直走在与时俱进的路上。从扬中新闻网,魅力扬中,到微扬中、扬中发布,再到掌上扬中APP,融媒体中心矢志打造融媒矩阵,抢占移动端,打好“冲锋仗”,把一批优秀作品在移动端上进行发布,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声音被听到。
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响应行业发展的内生需求,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在把握好舆论宣传导向的同时,用移动端赋能新闻宣传,打好这场向未来的冲锋。
让“掌上扬中”成为舆论宣传主阵地
“掌上扬中”移动客户端是扬中市融媒体中心2019年成立后的一项重点工程,截至目前,“掌上扬中”总注册用户数超过了十一万,登载各类新闻稿件二万八千多条,浏览总量超过了九百万次。除了新闻、直播等权威发布,“掌上扬中”APP陆续开通了“在线政务”“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社会保障”等多项便民服务功能。
对于融媒体中心来说,一个客户端的建立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运营好一个客户端就相当难,而最难的就难在它的活跃度。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客户端的活跃度最关键的一是内容,二是推广。
从内容来看,我们的APP目前还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搬到APP上,未专门进行差异化的内容生产,距离移动新媒体的用户需求还有差距。虽然开设了不少频道和栏目,但是并不能有效吸引用户。因此,我们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扬中这一个地域,而是要面向全网,话题要更加丰富,不断完善内容产品布局。同时要提升内容变现能力,很多有影响力的客户端都非常注重研究“泛新闻”的方向,拓宽内容服务的领域,实现新闻加政务加服务。我们也需要持续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好精准的内容分发与流量变现,也许这会是县级媒体今后的生存之道。
从推广来看,新闻APP需注重个性化推送,推送有针对性的内容,增强用户黏性。不同受众兴趣不同,新闻APP需具备个性化定制功能,根据用户行为推送相关内容,减少筛选时间,满足用户需求。另外可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版本,调整界面,提升用户体验。未来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提供更丰富的新闻体验,增强内容互动,用户评论、交流,提升产品活力。
抓时效 真记录
一眨眼,10年光阴匆匆而过,可以说,我几乎从进单位开始,就和移动端“绑定”了。
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微扬中”成为11万余粉丝的本地大号,10年时间,移动端的变化日新月异。
早些年,仅做好本地内容的挖掘便足够吸引粉丝,随着信息时代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技术迭代迅速”……让“不那么自由的”官方媒体移动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活泼俏皮到网感与权威媒体严肃性兼具,从“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行到配合中心全平台立体式宣传重大主题,从图文并茂到组合使用视觉设计、视频音频,从简单排版到组合使用SVG等动态模式……“微扬中”始终努力紧跟时代步伐,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呈现形式。
10年来,“微扬中”也迎来了“掌上扬中APP”“微扬中视频号”“扬中市融媒体中心抖音号”等“小伙伴”,组成移动端新媒体矩阵,不再“单打独斗”。
如今迎来短视频时代,AI技术又对整个媒体领域“虎视眈眈”,不久的将来必将带来新一轮“媒体革命”,对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考验。移动端最关键永远是个“新”字,但最核心的永远是过硬的内容。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同时一如既往坚持“内容为王”,才能以更符合读者需要的创新形式,将移动端的便利真正送到他们手中。
电视广播信息技术部-我在移动端
电视技术在移动中升华
移动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从大屏转向小屏,电视日渐式微,市场的指挥棒把我们推向了移动端,我们的转变也从此开始。
近年来,我们的直播摄录设备不但完成了高清化,而且实现了轻量化,便携化,所有设备用一辆小型车就能装到现场,克服了没有直播车的困难。现在一台网络切换台,实现了多路信号显示、视频切换、现场录像、网络推流、TALLY灯提示等功能,顶得上过去大半个转播车的设备。我们用上了无线数字微波,解决了线缆架笨重,拉线时间长、不方便运输的问题;我们用SRT技术解决视频传输延时问题,用腾讯会议、微信视频等网络工具解决多点通讯的问题……我们实现了高清视频实时互通,创造了一周四场直播的记录,一年合计50多场直播,完成了从电视技术到移动技术的华丽转身。
我们不断研究新技术,将成熟的电信网络技术应用到电视直播中。现在我们只需放置百十米光纤,利用VPN技术(虚拟线路)将直播信号传输到电信或移动服务器,就可实现直播功能,而且完成了过去不能完成的多矩阵、多平台发布。近几年的两会直播,我们就是应用的这项技术,实现了电视和抖音等新媒体的同步发布,传输成本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我们还实现了直接用手机完成直播,丰富直播形式地同时大大节约成本。
我们在移动直播中学习新技术,获得新技能,但并未摒弃电视技术的优点。比如电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高于一般民用设备,电视摄像人员构图基本功扎实等优点都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加以利用,直播形式和直播质量逐步赢得了市场广泛认可。
拥抱移动科技 创造美好未来
有人说,移动端的到来,比如手机,会让部分不自控的人沉迷于游戏,我们应该看到,移动端里面同样有好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努力上进。以我个人来讲,我的移动端里就下载了诸如“学习强国”“掌上扬中”APP等,同时,通过移动端我还能关注自己比较喜欢的公众号,如“微扬中”“扬中发布”,还有提升个人能力的关于电视广播技术方面的公众号。
也许家里的电视好久没有打开,也许小时候那种院里的广播都没有了,但通过移动端,扬中的大小事情、政府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一经发布,普通的群众手指轻轻一点,就能知道。
作为一名工作在新闻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我们也在努力顺应时代的潮流。现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也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技术部门增加了设备,增强了管理。如今,通过网络,通过手机,很容易就能看到“扬中电视台”,听到“调频94.5广播”的各种信息。
融媒在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
移动端的安全我出一份力
移动端发展速度之快,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安全方面,我和同事们做好网络内容管理,及时处置并报送每月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数据,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在移动端设备方面,我除了定期服务器的巡查和检修,还要不断更新技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技术需要,对于服务器的防护也要不断的提高,尤其是在重大保障期,时刻绷紧一根弦,以应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外部攻击和内部故障。除了自我检测,同时还要应对上级部门的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工作。
在移动端平台管理方面,目前我们有多个平台需要管理,一是掌上扬中APP,二是抖音平台,三是微信平台,四是扬中新闻网平台。在对APP上的各个文章专题的创建与维护的同时,也会配合编发部进行专题区文章的纠错和文章转载。抖音平台是负责抖音上的直播事项,直播分为活动直播和平时的慢直播,我主要保障直播过程中的信号画面稳定,保证用户流畅观看直播。此外,我和同事们还随时做好微信平台主要账号的维护工作,扬中新闻网的内容开发,板块设置,内容安全检测等。总之,为保障移动端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
播音主持部-我在移动端
爱车生活520,你关注了吗?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一路向前》节目与微信公众号“爱车生活520”的关系也愈发紧密。微信公众号不仅是节目的重要传播渠道和补充,更是听众互动和反馈的主要平台。通过公众号,直播节目可以广泛覆盖和高效互动,极大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听众的黏性。
内容为王: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直播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于电台节目来说,尤其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互动”是节目生存的灵魂:我们要利用公众号的优势,增加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环节,如实时问答、投票、评论等,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优化传播路径:我们要结合公众号的特点,优化节目的传播路径,通过多平台转发、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扩大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节目的内容质量,积极拓展传播渠道,为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直播节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移动端成为大家展现美好生活的新窗口。随着《小城故事多》节目开启抖音直播,数以万计的观看量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慢慢地它也成了我做好节目、讲精品新闻故事的鞭策利器。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创新的那股子巧劲儿。
主动挖掘更多的新鲜元素,源源不断输入创意,才能让输出内容次次新鲜。第一期创新移动端节目《主播说扬中》播出后,数以千计的转发量点赞量,数以万计的播放量,让我很震撼,没想到一个新闻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可以得到这么广的社会关注度,很值得我们坚持做下去!有时候觉得创作短视频,真的像是在精心打磨一件件艺术品,用简短的画面语言,干练的诉说状态,鲜活的后期手法,高清的画质色彩,展现我们扬中最真实的色彩。
在移动端的小屏上,我也会继续努力用更多新鲜的传播方式讲述咱扬中的故事,既乐在其中,也深感挑战,未来期待和它一起创造更多可能。
让阳光与笑容同行
随着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发展,人人都可以是传媒人,人人都可以是主播,人人也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人。
《李董的早晨》作为早间节目,需要为人们传递最新的资讯,让人们感受到美好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大家筛选出最优的资讯,有养生,有健康,有辟谣,有反诈,有正能量的助人为乐,也有奇闻趣事,奇葩异闻。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这股充满能量的元气,让大家上班出行路上开开心心,阳光与笑容同行。
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大家爱听什么,喜欢看什么,我们也要有取舍和选择,这样既能抓住受众心理,又能收获点赞,还能传播资讯,让大家看到社会的积极一面,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希望每个人能在移动端收听到我们节目的时候,都是面带笑容,元气满满,积极地迎接每一天的朝阳,乐观地对待每一天的人生,让阳光与笑容同行。
广播一直陪你在路上
广播曾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自从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移动端又给广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嗨!生活!》节目在广播、喜马拉雅、掌上扬中、抖音多渠道播出,不仅使节目有了更大更年轻的受众群,也让受众与节目的互动更加丰富、便捷。移动端使大家能够随时随地听节目,随时随地看节目,随时随地参与节目。
时间抹不去老一代广播人对于广播事业的热爱,他们用火一般的热情圆满完成了一次次重大活动的报道任务,录制出一个个经典的节目;而新一代的广播人在移动端的发展下,丰富节目内容,加深和听众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听众。
时光荏苒,广播一直陪你在路上。
打开魔法盒链接你我他
在移动端直播,就像拿着一个魔法盒,能随时随地与大家相遇。每一次《李董的早晨》开播,我都充满期待。小小的屏幕背后,是无数温暖的心。我可以在街头巷尾,甚至旅途中为大家传递欢乐和知识。
但这也充满挑战。
这里没有传统直播间的束缚,却更要求我的专注和应变能力。我努力让每句话都清晰,每个话题都有趣。因为留言区的互动和讨论是几乎零时差的,听众反馈可以让我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尽量正确地引导话题方向。
这是一个独特的舞台,它拉近了我和听众的距离,仿佛打破次元壁。我珍惜每一次互动,那些点赞、评论,都是我前行的动力。我会继续带着热情和责任,在这移动端的直播世界里,为大家编织美好的声音之网,让温暖在电波中蔓延。
传统媒体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政风行风热线》作为一档老牌的电台节目,已有20多年的历史,也吸引了不少的老粉丝老听众,从最早的固定听节目的方式——家里的定频广播,到后来的可以拿在手里——边走边听的调频收音机,到如今的移动端——喜马拉雅、车载电台、掌上扬中。收听的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听众的收听感受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移动端凭借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实时连接,方便用户随时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娱乐等,就比如,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重播,回听等方式,更加方便了听众。
电台节目与移动端的完美融合还不止于此,往后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实时互动、线下留言等方式,增加与听众的黏性,吸引更多的听众,为更多的听众答疑解惑、放松心情、带来欢乐!
在扬融,种下一份新闻理想
作为扬融大家庭播音主持部的新成员,我的新闻主持梦想从这里生根发芽。
身处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时代,微扬中视频号紧跟新风向,推出《主播今天说》,关注扬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为关心扬中的朋友们提供更为多元、优质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在实际参与节目录制后也引发些许我的思考。
“短视频+新闻评论”全新样态具有竖屏场景化、社交口语化、叙事年轻化、情感共振化特点,这也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说”新闻应该把握 “度”,用词和表达得体,在说、评、调侃、幽默、讽刺以及批评的表达中彰显个人的独特气质和语言魅力,既准确明晰又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同时,在一些严肃问题上起到警示作用,带给大众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希望能够跟随那些如同“船头的瞭望者”般的前辈们,始终保持新闻理想,在平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增加知识储备,做对社会有价值的内容,传递青年强音!
祝全体同仁节日快乐!
前路漫漫,重任在肩
我们已然再次出发
去往下一个新闻现场
……
往期精选,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