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捐赠30亿!“众筹科研”或成常态?

学术   2024-12-02 11:59   陕西  

本文由蔚青学者说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胡润百富、比亚迪、小米、西湖大学、各高校官网官网等网络公开渠道。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近日,比亚迪聚焦教育慈善,将设立30亿慈善基金计划在全国多所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力培养更多卓越的工程师。大额捐赠频现、校友慷慨解囊……事实上,教育领域一直是业界社会热衷的捐赠方向。但今年,笔者注意到,有不少业界和社会力量更多将捐赠资金投入到了科研领域

01


教育科研领域,大额捐赠频现

在今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胡润慈善榜”中,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共有23位中国慈善家捐赠额超过1亿元,总计捐赠102亿元。教育领域捐赠人数占比从去年的58%上升至70%,成为上榜慈善家最主要的捐赠方向

图源:胡润研究院

捐赠主体和捐赠去向上看,教育领域所获社会/业界捐赠大多归为三类:

一是高校校友回馈母校。小米的雷军以个人名义向武汉大学捐赠现金13亿元,用于支持学科基础研究、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等。二是业界支持教育民生。位列慈善榜第三的宝丰集团创始人党彦宝向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捐赠现金6亿元,主要用于教育。他曾12次上榜,十四年累计捐资高达45.03亿元,改变了无数西部学子命运。三是,用于新型大学建设。以53亿元捐赠额首次成为中国首善的韦尔股份虞仁荣,过去一年共三次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韦尔股份合计共5000万股股票,主要用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建设。

实际上,教育领域获得社会/业界捐赠并非罕见,仅上月,就有总计31.92亿元大额捐赠流向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

图源:自制

02


小米捐赠国自然,为何科研要靠“众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业界及社会则更多将关注目光放在了科研领域。今年3月,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系国自然首次接受社会捐赠),所捐经费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旨在将资助端口前移,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此外,今年7月和9月,京东原副总裁蔡磊先后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助力攻克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加速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诚然,雷军资助国自然、蔡磊支持渐冻症研究……当社会经费更多投入科研领域,更多用于鼓励原始创新、科研攻关,众筹科研,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那么,为什么要“众筹”科研,究其原因,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企业出于发展需要,投入大额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比如今年5月,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斥资30亿、以个人名义发起的“何享健科学基金”正式发布,用于奖励对基础研究有突破性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推动原创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相关成果转化,涵盖信息与人工智能、医疗与健康、能源与气候等重大学科领域。11月4日,“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正式启动,帮助“更多科学工作者沉下来搞科研”。

二是,学界和业界的“鸿沟”需要众筹“科研”,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一方面,“众筹科研”模式,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结互动,助推学术研究成果更快实现业界验证和转化落地。另一方面,“众筹”科研模式能协同业界、学界多重资源,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上中下创新链条,加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目前,学界和业界的“鸿沟”仍不可逾越。如此前在《科研成果难落地!人才“共享”或可打破学界“弱转化”顽疾》一文中提及,学界与业界,处于相互隔绝的“孤岛”状态。从学界来看,高校教师须身兼育人、科研双重重担,在评聘指标上仍“论文、项目、教学”为主,学术创新始终难以“投入市场”。

一位学术圈朋友向蔚青学者说道。图源:蔚青学者自制

再看业界,于市场中生存,企业苦“无横向”久矣。至于,在核心技术的攻克和抢占“市场先机”上的矛盾,可以说是业界的普遍困扰。2015年阿里成立的量子实验室,迫于“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回报少”等因素,早已于2022年关停实验室,并将量子研究设备捐给浙大。美的集团今年斥巨资设立的何享健科学基金,在资助领域上与美的本身产品业务发展高度重合,大多专注于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科学领域。

03


众筹科研,或成未来常态

所谓“众筹”科研,即“业界‘出题’并提供经费支持,学界攻克科研创新难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而,这一风向,近期已被国自然、科技部等诸多政策变化所印证

首先,在国自然改革风向上,多元资助、吸纳社会经费等讯号已经多次出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曾多次公开呼吁:要“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探索建立社会和个人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方式投入的有效机制”积极开辟基础研究投入新渠道。

窦贤康曾于6月发文《以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其中提到:“持续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联合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引导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建立接受社会捐赠绿色通道。”以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不惧失败,敢于挑战高风险研究,勇于冲击高水平难题,攀登科学高峰,引领未来科技发展。

其次,此前科技部自上而下设立的中央及各省市属科技委员会,助推科技创新更贴近“市场化”需求。目前,科技委员会及下设科技办,已由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出任中央科技办主任,主管科技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改革方面,今年2月,深改委会议再度强调:补制度短板、重大改革试点先行、形成合力将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内容。

·聚焦主体协同、要素配置、激励约束、开放安全等方面突出问题,补齐制度短板。

·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重大改革试点先行。

·要加强系统集成,对新出台的举措、新制定的制度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尽管,鼓励多元化投入基础研究的诸多国家政策频繁出台,明确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但社会捐赠政策的实际效果并未显现。较之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我国的经费投入仍相差较远。据研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来源结构较为单一,政府财政支持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比例高达98%。社会资本的捐赠途径尚未完全建立,在调动社会捐赠投入积极性上,存在较大空白。

写在最后

一面是业界“出题”并提供经费支持,为学界科研实践提供多重保障。另一面,学界攻克科技创新难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集群中的扩散……目前,众筹科研,正成为加强学界和业界互动、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的全新模式。并且,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于学界、业界不断交互中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在未来,这一趋势或将成为科研资助模式的常态。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

到底哪些高校、学院、岗位会有坑?都有哪些坑?又如何更好避开?可以进入蔚青学者平台最新推出的“求职口碑”平台,主打一个“真实、有料”

求职分享、避坑吐槽,快快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

章转摘旨在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蔚青学者关注高层次人才求职和学术科研,我们建有各类交流群。


👉 只需轻松几步:


  1.  扫一扫我们的小助手,


2. 备注暗号:“博士/硕士”(嘘🤫 这可是特别通道哦),


3. 即可分别加入对应的【总交流群】【地区交流群】【专业交流群】🎉

博士

硕士


另,有【高校求职】、【科研项目】、【海外人才】交流群可供选择,分享最新招聘信息和科研动态。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蔚青学者网”

蔚青学者
青年学者学术生涯陪伴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