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云
讲述德保好故事,传递德保好声音,弘扬德保正能量。
近年来,燕峒乡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将“党建 + 网格化 + 数字化”向纵深推进、向细微处延伸,稳步构建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2023年12月,燕峒乡轮值主席制度获自治区信访联席办通报表扬;2024年6月荣获百色市“平安建设红旗乡镇”称号。
乡村网格员组织屯级理事会在巴求屯制定“红十条”与“黑十条”屯规民约
实行“微治理”,从“一人管”到“多人治”。燕峒乡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充分发挥网格在基层治理中“最小单元”作用,网格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村民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群众更自觉,村屯更干净。2024年,燕峒乡以巴龙、保堂、燕峒村为示范进行创建工作。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网格员力量渐显单薄,部分群众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面对这一困境,燕峒乡积极应对,组织成立屯级理事会,并根据各屯的实际情况,制定“红十条”与“黑十条”屯规民约。其中,“红十条”旨在倡导和鼓励积极向上的行为,“黑十条”则明确反对和摒弃不良行为。例如,针对养牛户的卫生问题,燕峒乡推行“一把铁铲”举措。养牛户在放牛时需扛上铁铲跟在牛群后面,及时清理牛粪,长期困扰当地的卫生顽疾得到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延伸出“一把扫把”管门前卫生、“一次集资”进行美化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实现乡村治理从“一人管”到“多人治”的转变。
巴龙晚伏村民黄保键家门前种植花卉,庭院变干净美丽
努力“聚合力”,使“旁观者”转“参与者”。燕峒乡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乡村治理从“上层发力”向“底层着力”转变,有效解决少数人干活、多数人观望的问题。通过整合村屯骨干和巾帼力量,将其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党员带头亲身行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摒弃“旁观者”和“局外人”的心态,主动投身到村庄清洁行动中,使人居环境整治真正成为每一位村民的“家务事”。引导“部分人”先行示范,带动“一群人”打造美丽庭院。燕峒乡组建乡级工作组,精心挑选一些有条件的住户,用心打造“小花园”“小菜园”。从一盆绿植、一棵三角梅等细微之处入手,建设美丽庭院示范户,让邻里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巴龙村晚伏屯黄保健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自家门前自制盆景,种下月季、绣球花等花卉,让一方庭院绿起来、美起来。这一做法在屯里迅速传开,如今,晚伏屯的群众纷纷效仿,做起门前小景。黄保健网购制作盆景的模具忙得不亦乐乎,周边群众还排队定制。同时,充分发挥巾帼力量,助力乡村实现美丽蝶变。燕峒乡深知妇女群体是建设“和美乡村”的主力军,她们在屯里呼、微信群里喊,很多事情便能顺利办成。为此,燕峒乡组建“巾帼志愿队伍”,动员妇女群众自觉执行“门前三包”,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而乡村之美,远不止在花草之畔、方寸之间,更在于家风乡风的传承与弘扬。燕峒乡将家风美作为“美丽庭院”评比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积极发动并选树一批“最美庭院”“最美媳妇”等“五美双星一庭院”示范户。通过这种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方式,全方位推动乡村蜕变,让乡村不仅在外观上焕然一新,更在精神文化层面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村民在自家门前做起鱼池小景
推行“轮值制”,让“难调解”变“会调解”。燕峒乡积极学习实践“枫桥经验”,探索并推行矛盾纠纷化解轮值主席制度。将19个行政村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片区,各片区轮流担任轮值任务,主席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每季度轮流担任,且每季度召开一次片区信访联席会。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孤军作战”“自扫门前雪”“防患于未然”的三大难题。轮值制度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自查的过程,燕峒乡在此基础上建立“三项清单”。目前,已梳理出问题清单51项、排查清单51项、化解清单47项,并对现有的矛盾纠纷、重点隐患人员建立“红、黄、绿”风险标识,有效降低“隐患点”。轮值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振燕峒乡矛盾纠纷调处的信心和决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全乡矛盾化解率持续攀升,2023年达88%,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2024年更是达到92%。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如晚江村持续27年的土地纠纷于2024年5月得以圆满化解。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