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十一”等网络购物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种新奇多变的诈骗手段也接踵而至。作为在网络久经沙场的“冲浪老手”,遭遇诈骗看似与我们不太相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中国青年网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人遇到过金融诈骗。其中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等诈骗手段最为频发。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理性判断,增强防诈意识,守护好个人的财产安全。
那么大学生群体容易碰到哪些骗局,我们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刷单返利诈骗
套路解析:诈骗分子通过发布兼职广告招募“刷单客”“点赞员”等,引诱受害人完成刷单等任务,并发放小额佣金,随后以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进而骗取更多资金。
案例:市民赵某在“钉钉”上看到有人申请好友,对方称点赞抖音视频可得报酬。赵某下载了对方推荐的“沐白”APP,并在客服推荐下选择了预付本金帮商家走流水的任务。赵某先进行了小额任务并获得返利,随后被诱导选择大额任务,转账999元后,客服称要取得返还需继续完成后面任务,赵某继续转账6688元、26888元、46666元等,但未获得返还,遂意识到被骗,被骗金额共计9.8万余元。
防诈指南:预防刷单返利诈骗,要警惕任何要求先付款再返利的刷单任务,不贪图小利,切忌有侥幸心理,面对网络信息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理性分析。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套路解析: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被下架,以“理赔退款”为由要求受害人缴费,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诱导受害人支付费用。
案例:居民刘先生接到自称购物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告知其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将对其予以退货并支付理赔金100元。客服诱导刘先生开通支付宝赔付功能,并错误地“赔付”了200元,要求刘先生退还100元。随后,客服以取消功能为由,诱导刘先生缴纳保证金和流动资金,共计被骗150000元。
防诈指南:正规网购退款款项会由支付渠道原路退回,不需要买家再进行任何操作,更不需要开通其他金融产品来进行所谓的“退款验证”。因此,要警惕所谓“卖家”,“客服”等的退款电话,坚决不点开“退款链接”,凡是退款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校园贷诈骗
套路解析:一些网络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其以无需任何担保,无需任何资质,只需身份证和个人信息,就可以申请到一定金额的贷款的特点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案例:某高校学生小李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高消费品,通过借贷平台申请网上贷款。随后,他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防诈指南:作为在校生,我们还是要以学业为重,避免盲目攀比,冲动消费等不理智行为的发生。如有特殊需求,应与家长商量好再去正规银行机构进行办理贷款,并仔细阅读贷款合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交友诈骗
套路解析:诈骗分子通过各大交友平台寻找受害者,通过虚构的不实信息博得受害者的喜爱与信任,并建立感情关系,进而诱导受害者投资,最终当受害者意识到问题时,诈骗分子销声匿迹。
案例:上海市一男子钱某因早年辍学,待业在家,憧憬校园时代的爱情,更想以此谋生,遂在网络平台伪装成“优质高校男大学生”,以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为目标,进行诈骗行为。钱某一旦通过花言巧语确立“网恋关系”后,就以海外代购、预订限量款高昂礼品为由向受害人示好,并发送捏造的购买凭证获取信任,再向受害人在重要节日索要红包“秀恩爱”或临时借钱等方式每次诈骗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用于日常花销。累计有4名女生先后被骗8000余元。目前,犯罪嫌疑人钱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防诈指南: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警惕带有诱惑性的信息,理性判断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与素不相识的人进行汇款操作。如遭遇了诈骗,及时向警方寻求帮助。
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愈发鱼龙混杂,信息的不对称性日益加剧,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也不断更新迭代。避免网络诈骗,需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对诱惑保持理智,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求助。
内容来源 | 大学生自我管理协会
排版编辑 | 宣传部 刘晨旭
审核编辑 | 宋逸飞
责任编辑 | 孙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