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实地调查阶段的工作还在继续,从万物葳蕤的春天到枝桠枯萎的初冬,全省近千名普查队员行走在陇原大地上,穿梭于田野山间、乡村街市间,全面摸排文物“家底”。下面让我们走进兰州市榆中县“四普”工作现场,跟随普查队员孙志平,体验一把文物普查的苦与乐。据“四普”队员们初步考证,这条已经荒废的山路就是榆中县车道岭丝绸古道,图为孙志平为记者介绍丝绸古道发现情况。
文物普查队员们的一天从“赶路”开始。这天,我们跟随孙志平来到了距离榆中县城约30公里的甘草店镇车道岭山梁之上,孙志平不无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皋兰县志》中记载的丝绸古道榆中段正是分布于此。【“关于车道岭丝绸古道,《皋兰县志》里面有明确记载,它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它在榆中境内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被确认。”】孙志平说,能有新发现,得益于群众的广泛参与。普查期间,广大群众提供了很多文物线索,其中就包括丝绸古道。有了线索,普查员会赶赴现场实地踏勘,拍照、打点、记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翻阅大量史料文献,反复予以考证,认为确信无疑,方可登记在册。【“查阅文献资料后,我们初步确认这里就是丝绸古道,等到下一步‘四普’验收的时候,省市文物专家还会进一步认定。”】11月5日,榆中县“四普”队员前往青城镇境内的乌金峡烽火台普查,山路陡峭,队员们小心攀爬。
新发现自是令人振奋,但更多的时候,“四普”是对“三普”登记在册以及“三普”以来新增文物进行全面复查,通俗来讲,就是给它们做一次大“体检”。这个“体检”可并不容易。11月5日一大早,孙志平带领队员从县城出发,直奔青城镇境内的乌金峡烽火台。孙志平是文物普查老队员,曾参与过“三普”工作,虽然对烽火台所处地势之险峻早有预期,但面对接近九十度的陡峭山壁,他还是连连感叹“此道堪比蜀道”。为了顺利完成普查任务,普查队员们像“岩羊”一样在陡壁之上小心攀爬了2个多小时方才登顶。尽管一路艰辛,但当顶峰相见,一如老友经年重逢,跋涉之苦也难抵喜悦与欣慰之乐。孙志平:【“每找到一个文物点,我心中真的是非常高兴,就像是过去了十几年再见到老朋友的那种感觉。我们的这些田野文物常年经受风吹雨蚀,但‘三普’的时候我们的这些烽火台还都是一般文物点,‘三普’以后它们被全部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下,规格上去了,保护的措施也就更好了,这一点让人很欣慰。”】
榆中县境内分布有大量古代军事设施,山险、关堡、烽火台,这次普查中,孙志平和他的队员仅这类遗址就普查了全县总数量的近一半,罗泉湾、鹿谷子、东怀山、尖山湾……一个比一个远,一个比一个险,其中不少是在暑热难耐的7、8月间完成普查。一辆车、一台测量仪、一个照相机、2-3名队员,以及适当的补给,一走就是大半天。孙志平说,虽苦尤乐、虽累尤甜。作为当地博物馆的一名研究人员,孙志平心中甚至已经萌发了下一步如何利用这些珍贵的普查资料开展研究的想法。【“我现在有个想法,就是等整个普查结束后,我们把我们的长城、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单独绘制一张地图,这样一来,明代榆中境内的军事防御分布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榆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豆红霞告诉记者,榆中县境内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307处,截至目前,榆中县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65处,占全县文物总数的85%。此外,通过普查,新发现文物46处。【“我们这次对全县各乡镇的文物点进行拉网式普查,这对于乡村今后的发展也会有所促进。‘四普’结束后,我们要绘制一张文物分布图,对今后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打好基础。”】
(作者:刘芸)
(来源:甘肃省广电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