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回顾 | 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主旨发言

文摘   2024-10-17 17:58   四川  

2024年9月14日,广汇美术馆举办了“过去的未来:丝路遗产的数字艺术诠释”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思想、艺术与科技的盛宴,更是对“美时美刻”——中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科技艺术巡展(四川成都站)主题的深化与拓展。


研讨会包含主旨发言、圆桌讨论、青年论坛共三场,汇聚了中国顶尖的学者、艺术家、青年学者,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刻探讨。重新诠释和活化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试图跨越时空,将丝路上的文化瑰宝,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观众。


以下是对本次研讨会中主旨发言会议的精彩回顾与总结。


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主旨发言会议共邀请3位嘉宾。新媒体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导林俊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会议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天祥主持。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魏葵致辞


成都美术家协会魏葵副主席的开幕致辞,为我们揭开了研讨会的序幕。他以一位资深画家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对绘画艺术与数字艺术融合的深刻见解。魏葵强调了数字活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艺术表达媒介的多样性;并以个人丰富的艺术实践,展示了传统中国画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和谐共生。


他提到,无论是上世纪的连环画科幻杂志《奥秘》,还是当下的AI技术,都在推动艺术表达方式的革新。面对如何让传统艺术吸引年轻一代的问题,魏主席提出假设,若历史上的国画大师们能够利用现代科技,他们的艺术生命的自然生长将如何变化,引人深思。


最后,魏主席引用中国媒体对八十年代科幻杂志《奥秘》的评论,“科技与艺术的春天到来了!”祝贺广汇美术馆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展顺利开幕。



四川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

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导林俊廷主旨发言


林俊廷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向我们展示了数字艺术如何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和意义。他的演讲《过去的未来—文化遗产的数字艺术诠释》不仅是对个人艺术实践的回顾,更是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林俊廷的创作历程是对艺术边界不断探索的过程。


他强调,无论是新媒体艺术、电子艺术还是科技艺术,实质上都是艺术表达的不同形式,其核心都在于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传递和再译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美学理念。《灵境》、《舞乐天》、《众神之门》等作品,通过AR技术、卫星定位等,为观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展示了数字艺术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观赏性,也让观众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林俊廷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艺术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方面的巨大潜力,他鼓励年轻一代通过数字活化,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让其在数字时代继续闪耀。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主旨发言


刘旭光教授的分享《数据图像艺术在当下如何探索美学观念和实践》为我们打开了新媒体艺术的新视角。刘旭光在探讨数据图像艺术的当代美学观念和实践探索时,强调了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法,也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美学观念的普及。刘旭光提到,新媒体艺术的多元性和跨学科性,使得艺术家能够将古老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造出跨越时空的艺术作品。


刘旭光进一步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在艺术领域的前沿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基础和方向。特别提到了白南准等艺术家如何通过使用电视和录像作为艺术媒材,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和深度。在谈到数据图像艺术时,刘旭光以雷菲克·安纳多尔等的作品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提取和编程技术、结构关系塑造等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刘旭光的发言展示了新媒体艺术的多样性和活力,也鼓励艺术家继续探索新媒体艺术的潜力,以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推动美学观念的更新和延展。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琳主旨发言


马琳教授的演讲《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从策展人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她从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策展理念融合以及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马琳指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通过数字化手段,博物馆能够更广泛地开放藏品资源,为学者和公众提供便利。例如,大英博物馆等的数字化藏品,数字化展览,都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研究和公众教育。


其次,马琳讨论了沉浸式体验在展览中的应用,强调了它在增强观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方面的重要性。她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梵高的卧室》等展览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


在博物馆、美术馆在策展理念的融合方面,马琳分享了她策划的两个展览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作品并置,创造出跨时空、跨地域的对话。


最后,马琳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以全国美展中的数字艺术作品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工具使用转变为深度的创作和表达手段,艺术家不仅使用AI创作视觉效果,更通过这些技术探讨和表达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哲学问题。


马琳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对数字时代博物馆与美术馆发展的深刻见解,也展示了AI技术如何拓宽艺术的表达边界,激发观众的思考。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天祥主持会议


研讨会最后主持人王天祥用“对话”总结了本次主旨发言。其核心在于“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以及跨文化之间的对话。从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管理者的角度,从不同的维度回应共同的主题。通过这些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活化中的无限可能,更感受到了艺术家和学者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热忱与智慧。



学术研讨会活动现场


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敢于创新;既要保护传统,又要拥抱未来。正如魏葵所言,“科技与艺术的春天到来了”,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数字活化的道路上,文化遗产能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THE END—





Editor · 编辑

胡岳鹏、杨欣雨、谢牧吟


Designer · 设计

李嘉欣


Audit  · 审核

尹艳


Producer  · 监制

丁奋起











广汇美术馆GHAM
秉持“广育汇美,艺术为民”的理念,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献建设、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致力成为具国际化、当代性的一流公共美术馆。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近现代水墨艺术收藏体系,同时积极关注参与当代艺术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