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2024年9月14日,以“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在广汇美术馆成功举办。本次讨论汇聚了来自艺术、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活化路径。
今天将带您回顾这场思想的盛宴,感受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碰撞出的火花。
圆桌论坛活动现场
本次圆桌讨论邀请了多位文化遗产保护、数字艺术、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见解和经验。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马琳
作为资深策展人,马琳教授分享了她在策展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思考。她认为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物文献,还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实体与虚拟的元素,创造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展览空间。
她特别指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深受二次元动漫的影响,呈现出卡通化的视觉审美特征,反映出数字化创作的趋势。马琳强调,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展览策划的重要方向,需要关注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艺术形式了解并连接优秀文化遗产,同时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展望,实现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天祥
王天祥教授在疫情期间推动了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与活化工作,通过系列工作坊和展览,旨在将丰富的文化遗产以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一代。他强调了知识生产的重要性,即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和美术馆应成为思想生产的场所。同时,他提出了文化生产的概念,认为除了知识生产,还应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知识生产转化成文化生产。王天祥的实践不仅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为人文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在AI时代,如何将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
刘旭光教授强调了创新与思考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烙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应简单地用“对错”来评价。他提倡以爱好为驱动力,鼓励年轻人将情感、技术以及对时代的认知融入创作中。刘旭光认为,艺术创作应考虑历史维度和时代精神,不仅要关注中国历史,也要放眼世界,理解不同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艺术表现。他强调,当代艺术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当代属性,它延续了从古典哲学到后现代思想的漫长线索。刘旭光鼓励年轻艺术家们在创作时,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勇于与世界最前沿的艺术思想碰撞,从而推动艺术的进步。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海燕
王海燕教授强调了文化遗产当代转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两个核心原则。首先,在活化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以文物为核心,深入研究其本体,确保作品能够传达文物的文化内涵。她以千手观音为例,指出虽然观众可能被作品的交互性和热闹性所吸引,但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样重要。其次,王海燕提出,无论是数字活化还是创作转移,技术与形式语言都应服务于研究对象。她强调,技术与语言的探索和实验应以本体研究为基础,确保活化作品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她提醒创作者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不应忽视文化遗产的内核。
四川美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
实验艺术学院教授、硕导林俊廷
林俊廷教授指出,此次展览在形式和参与度上更为丰富。并对以上嘉宾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提到王海燕教授关于文化遗产背后精神和艺术性的讨论;刘旭光教授对年轻人转化形象的观察;王天祥教授强调在AI时代,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性;马琳教授关于策展的见解,以及文化自信问题。林俊廷认为,通过新媒介和游戏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同时他也提出了关于中国年轻一代美学的问题,鼓励探索非二次元的美学表达,以寻找符合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
圆桌论坛活动现场
提问1:
现场观众,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副院长黎皓向林俊廷提问,“在做工程领域数字运维时,在虚拟世界要定位一个设备,如何让不同的同学进来看到它都在这个位置,这个技术很难。请教林老师,《众神之门》千里眼、龙等是不是唯一的,还是运动的?”
林俊廷:
林俊廷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卫星定位和交互式应用程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林教授认为,技术不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表达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
圆桌论坛活动现场
提问2:“数字化的作品给人的观展感受在哪些方面能超越它的原作?”
马琳: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线上展览以其信息承载量大、观看仔细度高的优势,有效弥补了线下展览的不足。然而,线下展览的身临其境感是线上展览无法替代的。此外,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数字技术、AI、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文物能够以3D形式展示,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观赏方式。例如,云冈石窟与浙江大学合作,通过3D打印技术,使得复制洞窟可以移动并展示在不同地点,观众甚至可以触摸复制品,感受不同的质感和细节。
展览成为了一种知识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原作,更希望了解复制品背后的技术和故事。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展览,都应该注重提供深度的体验和知识传递。
圆桌论坛活动现场
提问3:我从事游戏特色设计,我的困惑在于,游戏特效和新媒体的结合能在哪方面做一些相互的延展?
林俊廷:
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探索中,提出了将游戏空间化、实体化、艺术化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和内容的重要性。如使用Unity引擎开发的作品,展示了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与艺术结合方面的潜力。林俊廷认为,新媒体艺术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来表现艺术的内涵和文化的深度。他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以及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确保作品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此外,林俊廷还提到了新媒体艺术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职能,以及如何通过新媒体艺术来激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他鼓励艺术家们在创作时,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将个人情感和技术与对时代的理解融入作品中,以创造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王天祥:
提出利用《黑神话:悟空》对山西文化的影响力,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和艺术促进当地发展。他以《众神之门》为例,强调在经济压力下,社会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依然旺盛。王天祥提到四川美院的“照明设计”展览,该展览不仅促进了学生就业,还演变为重庆的光影艺术节,成为文化盛事。他鼓励学生们思考文化和艺术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
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在本次圆桌论坛结束时致辞指出,老师们的讲话精彩绝伦,是先进性的典范,代表了这个研究领域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美时美刻中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科技艺术巡展”在广汇美术馆的亮相,标志着我们与公立美术馆合作的新篇章,也是国家艺术基金巡展在广汇美术馆的首次启航。我们致力于将这些卓越的艺术作品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让大众感受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广汇美术馆作为一个民营美术馆,我们始终秉承:“广育汇美,艺术为民”的使命。自主、自愿、自觉的担任起弘扬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也汇入到了整体践行民族文化自信潮流当中,并一直坚守下去。
在此,我诚挚邀请各位,以及你们的朋友和家人,未来能够常来广汇美术馆,共同探索我们多样化的展览,感受艺术的力量。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THE END—
Editor · 编辑
谢牧吟、杨欣雨、胡岳鹏
Designer · 设计
李嘉欣
Audit · 审核
尹艳
Producer · 监制
丁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