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其亭教授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年来科技工作的研究总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

文摘   科学   2024-09-24 09:35   河南  


引用格式:左其亭,杨智楷,张伟,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人民黄河,2024,46(9):25-31,73.

作者简介:左其亭(1967—),男,河南固始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内容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已近5 a,在此期间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水平得以飞速提升。然而,黄河保护治理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针对黄河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亟须对近5 a 的研究和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研究平台4 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社会各界针对黄河所做的研究与贡献;运用系统论、辩证论、和谐论等理论,并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5 点展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多层级联合攻关、多平台培养人才、多途径保护治理。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


0  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5 000 a的沧桑历史,黄河安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黄河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2019 年9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简称“黄河重大战略”)。

为贯彻落实黄河重大战略,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近5 a 来,各级政府针对黄河重大战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2022 年6 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2022 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3],从立法层面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国家及有关省(区、市)针对黄河重大战略设立众多科研项目及研究机构,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比如:左其亭等[4-5]提出黄河重大战略实施研究框架,并利用组合权重TOPSIS 模型对沿黄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徐辉等[6]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方面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金凤君[7]提出构建“三区七群”协调发展格局,强化以水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此外,诸多学者聚焦生态保护[8-10]、资源可持续利用[11-13]、经济高质量发展[14-16]、自然灾害防控[17-19]、流域法治建设[20-22]等,开展系统研究。以上努力极大推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进程,改善了流域群众的生活质量,成为世界大型河流保护治理的典范。

笔者于黄河重大战略提出后不久,在深入理解黄河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和发展需求,在《人民黄河》2019 年第11 期发表文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2019 年10 月17 日中国知网首发)[4],得到大量下载和引用,至2024 年5月22 日中国知网下载量为6 433 次,被引用215 次,该文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21 年度)”殊荣。黄河重大战略提出和实施已近5 a,在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然而,黄河流域仍存在水资源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转型缓慢、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等诸多难题,实现黄河重大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很有必要对近5 a 来黄河重大战略研究进展进行述评、对5 a 前笔者提出的研究框架进行再思考,并基于黄河保护治理现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研究平台4 个方面,系统总结黄河重大战略提出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并对推进黄河重大战略进行展望,以期为更好地进行黄河保护治理提供参考。






1  研究述评
1.1  科研项目

黄河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针对黄河重大战略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研究,并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从广度和强度方面全力推动黄河重大战略实施。

在支持广度方面,以国家级别项目为首,针对黄河流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同时,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基金、黄河水保护行动基金、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基金、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黄河文化发展基金等;黄河流域九省(区)分别针对生态、农业、水资源等问题设立黄河生态保护基金;多个国有企业、大型私企、环保组织和慈善机构等积极设立专项基金并开展黄河生态保护研究。

在支持强度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水利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同设立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旨在引导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确保黄河流域的水安全。这一举措旨在激发更多的研究动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高国家在水安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科技部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安排专门资金,重点研究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相关问题。围绕黄河重大战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重大、重点、一般项目,致力于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黄河研究项目。

黄河流域九省(区)同样为黄河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努力,如河南省设立黄河重大公益性科技专项、黄河文化基金会等,山东省设立沿黄九省(区)第一支黄河重大战略百亿母基金、黄河生态保护基金等,其他省(区)分别针对不同生态问题设立黄河生态保护基金等。在这些项目及基金支持下,黄河重大战略实施进程迅速推进,成果不断涌现。

1.2  学术论文

黄河重大战略实施以来,各界学者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然灾害防控、流域法治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据中国知网统计显示,自2019 年9 月18 日黄河重大战略提出以来至2024 年5 月22 日,中文期刊共发表1.8 万余篇研究黄河的学术论文,其中2019 年、2020 年、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分别发表2 372、3 461、3 982、4 277、4 103 篇,相较2010—2018 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英文期刊在此期间共发表3 450 篇研究黄河的学术论文,呈现与中文论文相似的增长趋势(见图1)。《人民黄河》作为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我国首批期刊之一,是由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水利科技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发表论文突破2万篇,其中近5 a 来共发表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论文1 004 篇。

图1 黄河重大战略提出前后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自2019 年9 月18 日黄河重大战略提出以来至2024 年5 月22 日,夏军强、张红武、张宝森、江恩慧、张金良、穆兴民、王远见、王国庆、左其亭、凡姚申、赵广举(按论文发表数量排序)等业内知名学者分别发表数十篇论文,各界学者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撰写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 923、1 420、1 124 篇。同时,各省(区)科研项目成果璀璨,交相辉映。上述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黄河重大战略的研究进程,为黄河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和参考依据。

1.3  学术专著

在黄河重大战略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学术专著,凝聚了黄河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和智慧,体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方面的前沿成果,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

1)法治建设方面的专著。比如:《黄河保护法及相关知识52 问》[23]、《黄河保护法科普知识读物》[24]、《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法律协调机制综述》《黄河流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立法策略研究》等。2022 年10 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从国家、地区和流域层面综合立法,解决了以往法规无法保障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的困境,具有法治层面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推进了黄河流域法治建设进程[25]。据此,笔者在2023 年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黄河保护法及相关知识52 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出台情况、重点内容、部门权限、标准体系和重大科学问题5 个方面详细解读,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动了黄河流域法治宣传。

2)人文历史方面的专著。比如:《中国黄河文化大典》[26]、《九曲黄河万古流》[27]、《黄河变迁史》《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简明黄河史》《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听故事游黄河》等。2021 年9 月18 日,《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分为《黄河水利文化典》《黄河物质文化典》《黄河精神文化典》《黄河非物质文化典》4 个分典,目前已出版7 本与古近代史相关的图书,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治水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3)自然科学方面的专著。比如:《黄河水文地貌耦合系统及其演变》[28]、《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集合评估》[29]、《黄河源区水文气象变量演化特征研究》《黄河流域径流演变驱动机制及其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供用水调查与节水分析》《黄河三角洲刁口河海岸侵蚀时空演变与防护对策》《黄河九篇》等。无数学者聚焦自然科学领域,从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沙调控、生态保护、气象演变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推动了黄河重大战略的研究进程。

4)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专著。比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30]、《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论》[3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与协同推进机制》[3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刘炯天等[30]于2022 年出版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深入研究并系统阐释黄河重大战略的提出背景、战略框架、产业布局、治理体系、发展路径、保障机制等,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1.4  研究平台

为加快推进黄河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针对黄河重大战略设立了众多研究机构。比如:由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共管的第3 个省级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协同的新型科研机构;由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全方位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技术专项研究;此外,还有郑州大学成立的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成立的陕西省黄河研究院、青海大学等单位创建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黄河流域九省(区)各级政府、高校、企业等依据黄河重大战略思想,或单独或联合建立的众多与黄河流域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实验室、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平台,极大推进了黄河重大战略的实施进程。




发展展望

随着黄河重大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及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方向研究逐渐深入,学科体系及理论框架趋于成熟。笔者在深入理解黄河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近5 a 来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需求研判,从5 个方面对推进黄河重大战略进行展望,如图2 所示。

图2 黄河重大战略发展展望
 











2.1  多学科交叉融合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巨型耦合系统,其综合治理涉及水科学、地理学、生态学、工程学、气象学、环境学、资源学、管理学、人文学、经济学、安全学等众多学科。笔者在2021 年发表的《人水关系学学科体系及发展布局》[33]一文中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认为所有涉水学科均可归于人水关系学学科体系,共同服务于人类科学认识人水关系、应对水问题、制定水策略。这些学科在各自领域中不断发展并演化出更多分支。上述学科及分支在黄河保护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水文学通过对黄河水文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黄河水资源总量的时空演变规律,从而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地理学通过对黄河流域地形地貌的分析,识别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从而为防洪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学通过对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明确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及破坏程度,为生态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气象学通过对暴雨、干旱、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居民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使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理论、不同思维去关注和研究黄河问题。然而,在黄河保护治理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且存在诸多差异、存在一定隔阂。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得到综合性、系统性的结论与解决方案,为黄河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更系统全面的科学依据。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集中在黄河流域人水关系分析与和谐调控、水-能源-粮食-生态协同发展、流域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途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选择、重大战略实施规划及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相关科学领域并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业内专家进行合作,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方向、方法及预期成果,建立团队内部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加强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

2)设立跨学科研究机构。由政府或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成立针对性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积极与其他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展开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研究项目成果转化,为解决黄河流域复杂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3)建立跨学科交流网络。搭建公开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如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视频公众号、开放式科学讲堂等,通过直播问答、论坛留言、邮件交流等方式推动各界科研工作者及研究生进行线上交流,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

4)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增加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育的比重,导师提供跨学科学习方法及研究方向,通过跨学科讲堂、学术交流会、科研合作项目等,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以应对未来复杂问题带来的挑战。

5)制定政策和基金支持。各级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政策落实、评估政策实施成效等工作,通过综合评价等方式鼓励开展黄河流域跨学科研究,并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基金,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2.2  多部门协同治理

黄河问题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等存在极大差异。经过近5 a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重新分配难实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涉水机构分割管理、地方管理与流域管理不完全协调等问题,从而导致跨界纠纷不断[34-36]。为破解这一难题,亟须多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合力推进黄河重大战略实施。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集中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洪涝和干旱治理、水沙关系综合调控、高质量发展路径优选、滩区及不发达地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黄河文化挖掘与保护、重大战略规划具体实施等方面。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立法基于国家、地区、流域3 个尺度,在法律层面解决了以往黄河治理机构职权界定不明确、难以各司其职等问题,对黄河流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细则尚未完善,相关立法部门应持续跟踪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效果,健全水利行业法律体系。

2)建立综合治理协调机制。由国家和相关部委统筹谋划,加大黄河水利委员会职权,并以其为协调主体,协调流域内各管理部门,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水利委员会依据政策制度,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协调手段推进各部门协同治理,并建立配套的补偿机制以保障各地区利益,真正将国家战略布局落到实处。

3)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增强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性,突破生态补偿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局限,基于上下游各地区的生态补偿实际情况,扩大政府各部门、各企业甚至个体之间的生态补偿路径,真正将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落实为一项正向激励制度,提高各部门协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搭建治理政策协商平台。黄河流域治理协调机构通过召开治理政策协商会议,使各级政府、机构等治理主体充分协商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政策调整,确保政策制定在有益于黄河重大战略的基础上,兼顾各治理主体自身利益,提高各方认同性,从而增强协同治理的积极性。

2.3  多层级联合攻关

当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不均衡、传统产业转型缓慢等仍然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些难题,亟须提高生产力并加快产业优化转型[37-39],发展新质生产力[40]。其中,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核心,笔者认为,水利新质生产力是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水利生产力质态[41]。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42],在解决黄河流域的诸多问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利用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精准调度和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遥感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防洪减灾系统,可以实现对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精准应对,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集中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黄河模拟器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规划与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案制定等方面。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中央部委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2)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政府制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

3)科研机构加强创新交流。加强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流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共同探索解决流域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共享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科研机构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展跨领域、跨机构的合作研究,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借鉴国外先进治理模式。学习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莱茵河等国外大江大河综合治理经验,借鉴其先进治理模式,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及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流域治理国际合作,共享资源与经验,共同推进全球流域治理。

2.4  多平台培养人才

在黄河治理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彪炳史册的治水英雄,如大禹、王景、潘季驯、贾让等,为当时平定水患、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不朽历史伟业,也为后世的黄河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启示[43]。当前,黄河流域已经进入全新的治理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但也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不懈努力,通过多平台培养人才,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更好地实现黄河重大战略。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集中在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强、适应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搭建人才联培平台。高校应积极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目标和责任;设立联合实验室、共享实训基地等联培平台,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联培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及联培机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术测试、实践项目、创新竞赛等,兼顾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

3)完善创新奖励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机制,设立科研成果奖、专利奖、技术转化奖等,对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其创新积极性;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对创新成果的评价,鼓励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4)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制定灵活多样的引进政策,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多层次的支持,包括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支持、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支持等;鼓励引进人才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和创新积极性。

2.5  多途径保护治理

黄河流域面积广大、治理问题繁多,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单靠个别部门难以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多途径综合治理可以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例如:多途径保护治理可以保证黄河重大战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治理过程的透明度。黄河流域综合治理须秉持共建共享理念,让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进来,形成共识与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下一步工作重点应集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设、不同地区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各参与主体的保障措施如下:

1)政府。健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治理,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保行动,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

2)企业。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投资,大力推动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守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关责任及义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生产活动符合相关标准。

3)社区。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组建社区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组织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动;倡导居民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活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4)公民。主动学习黄河生态保护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及环保素养;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河岸清理、环保宣传等环保行动;行使个人环保监督权,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5)监管部门。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流域环境监测体系,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监督,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3  结束语

本文在黄河重大战略实施近5 a 之际,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并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多层级联合攻关、多平台培养人才、多途径保护治理5 个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黄河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赵琰鑫,陈岩,王东,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J].环境保护,2022,50(14):12-16.

[3] 董战峰,邱秋,李雅婷.《黄河保护法》立法思路与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7):22-28.

[4] 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5] 左其亭,张志卓,吴滨滨.基于组合权重TOPSIS 模型的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资源保护,2020,36(2):1-7.

[6] 徐辉,师诺,武玲玲,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J].资源科学,2020,42(1):115-126.

[7] 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J].改革,2019(11):33-39.

[8] 王浩,胡鹏.水循环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问题[J].水利学报,2020,51(9):1009-1014.

[9] WEI S G,ZHANG Y H.Estim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 Proceedings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2022,5(5):31-37.

[10] 计伟,刘海江,高吉喜,等.黄河流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7):1700-1709.

[11] 赵莺燕,于法稳.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核心、路径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52-62.

[12] 左其亭,王鹏抗,张志卓,等.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及提升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23,44(3):12-19.

[13] YANG Yi,ZHANG Yuanyuan,WANG Le.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an Impact Factor Analysis Framework for SDG 6-Oriented River Basins:Evidence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Shaanxi Section)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3,30(51):110175-110190.

[14] ZHANG Qiufeng,LI Junfeng,LI Yue,et al.Coupling Analysis and Driving Factors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423:138831.

[15] 左其亭,张志卓,马军霞.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0):29-38.

[16] 宁朝山,李绍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度动态评价[J].人民黄河,2020,42(12):1-6.

[17] LAN H X,ZHAO Z,LI L P,et al.Climate Change Drives Flooding Risk Increas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2024,5(2):193-199.

[18] SUN Y X,ZHANG Q,SINGH P V.Flooding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Spatiotemporal Patterns, Drivers and Future Tendency[J].Journal of Hydrology:Regional Studies,2024,52:101706.

[19] 魏向阳,祝杰,朱玉坤,等.黄河流域防汛智能化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22,32(3):41-46,72.

[20] 汪安南.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谱写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篇章[J].人民黄河,2021,43(9):1-8.

[21] 张震,石逸群.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生态法治保障三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5):167-176.

[22] 王利,高晓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困境与对策分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40(2):120-124.

[23] 左其亭,李贵宝.黄河保护法及相关知识52 问[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1-207.

[24] 韩宇平,李贵宝,汪磊.黄河保护法科普知识读物[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3:1-206.

[25] 孙佑海.《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J].环境保护,2022,50(23):39-43.

[26] 涂曙明.《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的意义及主体架构[J].中国水利,2021(21):21-23.

[27] 田世民.九曲黄河万古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4:1-247.

[28] 许炯心.黄河水文地貌耦合系统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1-487.

[29] 张晓明.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集合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1-428.

[30] 刘炯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22:1-345.

[31] 宋敏作.黄河流域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3:1-197.

[32] 任保平,师博,钞小静,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与协同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1-294.

[33] 左其亭.人水关系学的学科体系及发展布局[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1,32(3):1-5.

[34] 周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内涵意蕴、应然逻辑及实现机制[J].宁夏社会科学,2021(1):128-136.

[35] 雷超男,廖晓明.跨界水环境政策执行受阻的博弈分析:以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J].领导科学,2020(8):27-31.

[36] 杨玉霞,闫莉,韩艳利,等.基于流域尺度的黄河水生态补偿机制[J].水资源保护,2020,36(6):18-23,45.

[37] 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38] 弓媛媛,周俊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沿线地级市为例的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9):52-60.

[39] 沈洁,张永恒,周冰.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评价及优化路径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10):6-10.

[40] 余欣.以加速治黄科技创新发展黄河保护治理新质生产力[J].中国水利,2024(6):17-20.

[41] 左其亭,秦西,马军霞.水利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5(3):1-8.

[42] 刘贝贝,左其亭,刁艺璇.绿色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资源科学,2021,43(2):423-432.

[43] 刘璐,左其亭.古代水文化代表事件梳理及其对现代黄河治理的借鉴[J].人民黄河,2022,44(6):44-48.


END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人民黄河
重点刊载最新黄河治理与水利科技成果、学术论述及行业动态,介绍国内外水利先进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