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UWC,每一位学生都怀揣梦想与热情,他们在这里不断挑战自我,收获成长,最终带着UWC的精神走向广阔的世界。2020届毕业生顾芳汀,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年后,她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并在联合国未来峰会行动日上,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发声。
“UWC没有毕业,只有毕生。”常熟UWC创办人王嘉鹏先生的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UWC对她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从常熟UWC到联合国,顾芳汀的世界公民之旅,是如何践行“理想主义”,点燃教育创新的火花,又如何影响并赋能更多中国青年?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我从小就热衷于“创业”,爱琢磨赚钱,小学在家里开自己的面包冰淇凌小店,初中做微店,代购,零食代理商……虽然也关心环境热爱世界,可这一腔热血好像总是被“自己赚零花钱花”给盖过去了。然而,来到UWC之后,我发现我的创业梦不应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UWC唤醒了我对构建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渴望。
2019年的UWC日,我与同学们的合影
2024年8月,我开始了本科毕业后的Gap Year,想通过这一年弥补一些疫情期间没有获得的体验。很幸运在2024年9月底,我带着从UWC毕业4年后依然热烈的世界责任心,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了联合国未来峰会行动日。在常熟UWC,我对世界公民、平等、和平等概念有了深入探索,并希望之后从事相关工作后,联合国就变成了如执念一样一定想去的地方。
未来峰会现场赋能青年是这次峰会的核心主题,在峰会上,我作为UnLearning求知计划的联合创始人与许多世界各地的组织代表开启了关于世界趋势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众多参会者也都在听我介绍后表示,UnLearning的理念是现在社会非常需要的,也相信,随着UnLearning的壮大,更多中国青年可以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次联合国的经历让我看见,也遇见了世界各地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的人们,这也让我坚定了要把UnLearning做下去的想法。
UnLearning求知计划是由四位分别来自荷兰、英国和中国常熟的UWC校友,在2020年创办的创新人本教育组织。那时,我们正忙于应对大学网课的全新挑战,而疫情却像一股意外的力量,将本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校友聚集在中国,也让我们对中国的教育现状产生了更多思考。在这个被迫“卷”着前行的时代,我们好像都被各路信息压的喘不过气,而原本应该挽手前行的同伴也在枪响后变成了同场竞技的对手。看着很多学生本该放光的眼里充满了疲惫,我们觉得需要做一些事情。我们一拍即合:“我们创办一个我们小时候也会想去的夏令营吧。”回看学生时代,我们希望自己的暑假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看到书本考试之外的世界,听到不同于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如今,作为亲历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样的交流不仅仅让我们收获了一个个新鲜的故事,更拓宽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认知。它给了我们反思自己和所学知识的机会,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让我们相信自己能够用这份力量去影响他人。UWC让我们见证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作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我们渴望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见解传递给那些没有机会体验的中国孩子。我们希望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成绩不是唯一重要的,那些能够真正让人们在社会上立足,且活得自洽有力量的,是那些往往不被学校关注的软能力:自我觉察、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创造力、好奇心等等,而要获得这些能力,就需要我们亲自去体验、去认识、去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在几个月的讨论碰撞后,我们决定通过沉浸式工作坊的形式把这样的体验带给大家。这个想法吸引了许多UWC校友和身边的朋友,在大家的支持中,我们组成了第一年的导师团队。
2023年,第3期UnLearning夏令营
(图为两名联合创始人,我和一位英国UWC校友)
面试时,我们问每个导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会希望学生时期的自己听到什么故事?”于是一个个根据每个导师自己的成长路径和专业兴趣的工作坊被设计出来了:成功与失败、性别的本质、高等教育的意义、亲密关系、重塑创造力、谈判与沟通、年龄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本质……每年的UnLearning夏令营都由全新的6-8个工作坊组成,并加入了许多只属于UnLearning的浪漫仪式:在星空下聊“爱”,人类答案之书,夕阳下的破冰艺术展览,大声的为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名字欢呼……4年,5个营地,近百位参与者, 100%的好评,日渐壮大的社区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好像做的还不错。
2024年7月,第四期UnLearning夏令营UnLearner们说:“这里是我的精神乌托邦,是一个从未想到自己会来到且融入的地方”,“在这里,我打开了封闭20年的心,看到了无数人生的可能性”,“我好像感受到了冲出内心,让自己无所适从的想法和勇气,自己的脑细胞好像无时无刻不被充盈。”我们好像成功的把浪漫、自由、汲取知识、见识世界和自我成长融为一体了。UWC给我带来的成长与力量
没有UWC则没有UnLearning。我也确信,一群满怀理想主义的稚嫩学生能够聚集到一起并非巧合。对于UnLearning及从这里获益的青年而言,UWC成功的让不同校区的毕业生们都受益匪浅,把“让教育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变成了现实,并传递给了更多人。对于我个人而言,UWC对我的影响不仅促成了UnLearning,更是落到了从硬实力到思维模式的实处,影响着我大大小小的选择。作为一个浪漫又理想主义的学校,UWC对自己的学生“毫不留情”。学校的大部分知行活动都将从内到外的大小事宜交给学生。知行活动是我在常熟UWC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给我许多成长的地方。在校时,我参加并领导了SAWA、TEDx、ASAP运营、CCE(中国文化晚会)宣传部等学校里大大小小的活动。联系常熟本地学校,发起、设计、招募、落地百人活动细则,和社会组织谈合作等事务都需要学生们自己策划并落实。这样的自由度让我直观的感受到了学校给予学生的尊重和信任。UWC包容的环境让喜欢组织活动的我如鱼得水。作为2018年2月入读常熟UWC FP项目的转学生,我在入学2个月后,就开始策划并组织一个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活动——FP毕业典礼。虽然当时我和大家认识不久,但是在这个互相支持、帮助的环境下,面对即将转往其他校区的40多位同学已然有些不舍。于是,我和当时乐队的其他三位同学在一次排练的时候一拍即合,想办一场独属于FP的毕业典礼。首次FP毕业典礼,我同时担任主持人
由于学校并没有FP毕业典礼的先例,我们需要从零开始策划。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当时哪里来的胆量,我和伙伴写了一个大概的活动策划后就一封邮件发给了能想到的所有行政部/学术部的老师和校长。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的学术总监Ming给我们回了邮件,说线下去办公室找他。我以为我们会因为过于异想天开而被训斥,可他开始认真问我们的想法和计划,并鼓励我们可以尝试做起来,需要他帮助的时候随时提出。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四个人几乎天天开会,讨论包括毕业典礼流程、节目选拔、灯光技术、主持稿撰写、联系校方场地、媒体拍摄计划、线上直播设置、毕业周边制作、家长报名及入场安排细节,以及志愿者招募等一系列大小事宜。现在想来依然不可思议,4个人在一个月做成了这样一件事,而学校也全力支持我们,从未干涉其中的任何一步。在常熟UWC的2年多时间,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让我得以在高中阶段就实操面对社会的复杂项目,这无疑成为了我之后那些项目的坚实基础。除了真切的能力提升之外,UWC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每一次带着访校团参观时,家长们都会问:“你觉得UWC给你带来最大的改变和价值是什么?”我也每一次都会回答:“这里让我把自己打破,又重组了起来。”虽然来UWC之前,我对这里的多元已有预期,但当真的与宿舍里其他三位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同学朝夕相处,以及每节课都听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发言时,所带来的思考却是我不曾预料的。
中国文化晚会宣传部成员(2019年)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一节经济课上,来自尼泊尔的老师说着自己的城市没有红绿灯,而交通可以很好的反应一个地方的经济走向和人们的性格特点。接下来,一位委内瑞拉同学站起来分享,他说小时候钱放在钱包里就行,但现在,一个盒子的钱都买不到一块面包,而他旁边的爱沙尼亚同学,则分享着自己国家相对平稳的经济图表。虽然经济知识可以通过无数渠道获得,但当它如此真实地摆在我面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时,这门学科便不再是白纸黑字的理论和公式了。
TEDx策划团队(2019年)
在UWC的经历让我逐渐而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都是由其背景经历和社会环境慢慢塑造而成的。许多我们个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和想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思维模式上的微小改变,会对个体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我感受到自己渐渐习惯了用审辨式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在真正接纳了世界上的多样性后,勇于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并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大二到了美国校园后,我机缘巧合的上了一节艺术史课,之后便选择了艺术史和哲学双专业。选择这两个专业,一是出于兴趣,二是我发现这样的纯文科可以让我继续探索世界,充实内在力量。在UWC时建立起的自我认知和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让我勇于选择这样看似小众且“无用”的专业。当同学们在大环境影响下都在跻身金融科技行业时,我选择沉下心来看书,探索问题和人性的本质。
在Emory的艺术史课参观博物馆UWC的多元化环境促使我深入剖析自我及自身背景,这不仅赋予了我对外的力量,更让我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并萌生了推广与保护它的愿望。鉴于大学未开设中国艺术史和哲学的课程,我出于浓厚兴趣开始自学,并尝试将中国哲学与艺术史理论和课堂所学的西方理论相融合,撰写出一篇篇跨学科、跨文化的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我选择了苏州园林及其蕴含的道教哲学作为研究主题。这篇论文成为了艺术史部门唯一的一篇关于中国艺术史的论文,部门也在我三年的不断建议下,最终聘请了一位中国佛教艺术教授。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收不同信息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自我,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进而形成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这样,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坚定自信,并且有余力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UWC让我遇到了世界,了解了世界,看到了“不同”背后的原因,也由此激发了我想要填补“不同”带来的不公的责任心。Gap这一年,我会把UnLearning带给更多值得获得这样教育机会的中国青年。同时,我将作为实习生加入国际救援组织,实地帮助纽约当地的难民融入社会。此外,我也将继续独自旅行,去感受更多世界的“不同”。希望8月时,我可以回到美国学习法律或是公共政策,用比现在更有力量和影响力的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继续在理想主义的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