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妥乐村|小桥流水村落美 屯守人家传承远

政务   2024-11-09 11:47   贵州  


六盘水市盘州市

石桥镇妥乐村


妥乐村,位于石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原乐民小城镇)北部12公里处,东邻东冲村和鱼塘村,南与南冲村相接,西连鲁番村,北与丹霞镇核桃树村毗邻。原辖24个村民小组,调整为现今的14个网格,截至2023年底,总户数1349户,人口4503人。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等4个民族。


妥乐村面积6.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253亩,林地面积3830亩,水域面积215.4亩,森林覆盖率38%。其中,风景游赏用地占总用地的19.80%,林地占总用地面积的 32.27%,耕地占37.68%,居民社会用地占3.24%,游览设施用地只占0.04%。


妥乐村海拔在1053—1993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区,全年降雨量1450—1530毫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地势由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地带构成,谷长约3公里,最窄处不到100米,最宽处超过500米。境内有石桥河、东冲河两条河流从谷地中穿过,属于南盘江水系小支流。


妥乐村历史悠久。唐时属云南南昭国,宋时属大理国,明朝隶属普安卫乐民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兵南征,蒋、王、卜、顾、路五姓氏留戍普安州前所(今水塘)昌隆屯之妥乐。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贵州划为行省,妥乐村才随前所划归贵州管辖。


清朝,妥乐村划为南里(今水塘)昌隆甲。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实行“区、乡、保、甲”制,12月5日改亦资巡检署为分县,妥乐村隶属亦资分县水塘区昌隆乡管辖。民国十六年(1927年),盘县为13个区38乡、2镇,妥乐属水塘区昌隆乡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亦资分县撤销,实行联保制。区下设乡,联保下辖甲。妥乐村称妥乐保,妥乐保仍属水塘区昌隆乡管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实行新县制,废联保,取消区公所。全县设 1 直辖区、3区署,2镇,28乡,307保,3320甲。妥乐保仍为保,以下辖区称甲,仍隶属水塘区昌隆乡管辖。至新中国成立前,撤区署设乡镇,各乡、镇直属县政府,妥乐保仍属水塘区昌隆乡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妥乐村的基层组织仍然是按之前制定的“县、区、乡、保、甲”制存在,妥乐简称妥乐保。至1950年10月,行政区划划归归顺区普彝乡管辖,这一时期,全县废保甲制度成立农民协会,改称妥乐农协会;到1951年12月全县开始实行土改,至1952年9月,妥乐农协会隶属五区普彝区普彝乡管辖;1953年,行政区划变动,妥乐农协会划归五区威箐区,建立妥乐乡;至1958年10月10 日,行政区划变动,妥乐村划为威箐人民公社石桥管理区;至1960年,行政区划变动,威箐人民公社迁至乐民办公,改为乐民人民公社,妥乐村开始属乐民公社管辖;1961年,行政区划变动,撤大公社,全县划13个区,至1963年2月,乐民公社更名乐民区,妥乐划归乐民区石桥人民公社管辖;一直到1983 年,妥乐大队未变。至1984年1月,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废大队、生产队体制,乡之下设行政村,称村民委员会,镇之下设居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组;至1985年12月,乐民区辖石桥乡,妥乐大队改为妥乐村,辖24个村民组;至1992年4月,盘县特区行政区划调整为20个镇、6个乡、11个民族乡,共 37 个乡镇,撤石桥乡、鲁番乡并为石桥镇,妥乐村隶属石桥镇;至2013年12月,妥乐村与西冲村合并为妥乐村;至2015年12月8日,盘县县委召开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撤乐民镇、石桥镇两个镇,并为石桥镇,镇政府驻地在原乐民小城镇辖1个居委会(乐民新街居委会),47个行政村,7万余人。妥乐村原24个村民小组改为24个网格,村民组长改称网格员。妥乐村改为妥乐居委会,隶属石桥镇管辖范围;至2017年4月,再次区划调整,妥乐居委会隶属关系未变。至2020年4月,妥乐村居委会优化调整为14个网格。


妥乐村的经济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是著名的“世界古银杏之乡”。据统计,妥乐村年售卖银杏果(白果)百吨以上,经济收入达2000万元。


2013 年,妥乐村开始依托景区打造与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2016年,景区内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酒店、民宿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2012年9月,妥乐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14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7月,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2017年11月,妥乐古银杏风景区成功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1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航拍村貌全景。


妥乐村。



小桥流水村落美


在古村落核心地带,妥乐古银杏群把近百户农户的青瓦木墙房屋掩映其间,村寨东侧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上有小桥,桥上有银杏树根,树根穿过石拱桥,与六百年古驿道、盘州古民居和清澈见底的小溪,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

妥乐村古银杏树群。


银杏树树根很长,长达数十米至数百米,村庄里到处可见银杏树根,有的蹿到村庄小道上,有的蹿到村民院坝中,甚至有些村民的民居底下,都有银杏树根,因而妥乐又被称为“存在于树根上的村庄”。

妥乐古银杏景区景观独特,千株古银杏生机勃勃,夏日绿叶层层叠叠,秋天金黄片片,金黄的落叶铺满石板小径,黑瓦的房屋、收获后的稻田、清澈、透明的小溪、溪上的石桥,都被扇形的银杏叶装点成金色。在成片的古银杏林中,传统的妥乐村寨若隐若现,地上交相缠绕的树根连接着妥乐的千家万户,妥乐人世世代代都在银杏庞大的根基上生活着、耕织着,呈现出安静、祥和、和谐的景象,达到了古树与村寨的完美结合。

流水潺潺,小桥流水,风景秀丽,古树绵绵,小桥映虹,奇峰傍寺。村民房屋均为青瓦木墙,呈线形伫立于树荫下,人间胜境浑然天成。更为叫绝的是树根穿过石拱桥,与六百年古驿道、盘州古民居和清澈见底的小溪,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优美画卷。

小桥流水。


妥乐村的传统建筑主要包括一字排屋和四合院两种类别,并以一字排屋为主、四合院为辅。

一字排屋是妥乐村居民通常采用的建筑形制,首先以三开间的一字排屋为基本单元,随着家族的发展和壮大,在建筑的左右两侧扩建,形成了长条形的建筑平面。

四合院在妥乐村的分布较少,包括村前的四合院和村后坡地上的张氏四合院。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所有建筑的布局都能很好地处理与古银杏树的关系,由于古银杏树分布密集,妥乐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不设厢房,村寨在古银杏群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实现了古树与村寨的完美结合。

妥乐的农舍,每一栋都相距不远,青砖碧瓦,农舍和房前屋后的古银杏相映成趣。坐西朝东,依山傍水的农舍,掩映在古银杏树的光影、光斑里,组成了妥乐特有的“村中见树,树中见村”的美妙景象。

树伴人家。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原主席叶辛,在游览了妥乐之后,写了散文《金彩妥乐村》,发表于2024年6月21日《光明日报》第14版,称妥乐村的古银杏树为独一无二的“宝”,妥乐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他在文中写道:


“走进小桥、流水、人家,任何一个位置,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拍下一张出人意料的风景照。这可不是背景上的一丛鲜花、一座山峰、一株老树,或是某个建筑那样的风景照。在妥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里,你能看见潺潺的溪水淌来,你能看到小桥优雅地占据着画面,你还能看到妥乐老乡摆着的白果摊,摊主坐在稻草编的圆凳上,正在向游客介绍着什么,而游客的巴掌里,正放着几颗白果。∕这哪里是一般的风景照片啊!这是一幅妥乐人的生活画卷,是一幅可以拿到大城市的画廊里展出的摄影作品,说不定还能得奖哩!”叶辛先生借画家之口这样称赞妥乐:“妥乐是一幅画,但这是一幅有着五光十色彩影的画,是灵动的画,是有山有水有人物的立体的画。”




屯守人家传承远


据考证,妥乐村 600多年前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军而变为彝汉杂居。

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最早居住民族为彝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间,随傅友德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留戍迁居于此的五大姓氏,即蒋、王、顾、路、卜等姓,奠定了村落的主要姓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蒋、顾、路、卜、王五姓人一共不到30人定居,经过明、清、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张姓和其他几姓的陆续迁入,至 1950年,妥乐村的人口发展为1102人。1960年为1807人,1970年为2120人,1980年为2906人,1990年为3410人,2000年为3801人,2010年为4010人,2020年为5250人。

云雾中的妥乐村。


最早来妥乐村定居的是路、卜、蒋、王、顾五大姓氏。在某种意义上,妥乐“五姓人”的家族史就是妥乐的历史。据当地民间传说,路、顾、卜、蒋、王五姓人最初生活在妥乐西冲的“法里公”。因当时满山都是自然生长的多种中药材,尤以茴香最多,故命名为“法里公”。现在,路姓的坟地就位于法里公,当地居民据传为当时守坟人的后裔。

妥乐另有一地名“众家寨”,当地也称“仲家寨”。据传当时五姓人到来之时为仲姓居住。不久仲姓搬走,但保留了地名。这里的“仲家”疑为当地布依族先民,因布依族自宋朝以来,长期被称为“仲家”。如果这一猜测属实,那“妥乐”源于屯军的历史会更为确凿。此外,直至今日,妥乐境内和周边以妥乐为中心,仍有东冲、南冲、西冲的小地名,也可作为妥乐“军屯”身份的佐证。

妥乐的五姓人中,路姓人口最多,约630户1800人,居住在核心景区的有400余户。据《路氏族谱》记载,路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南宋败于元朝,赵氏族人四处逃难,路氏祖先被元军抓住,问其姓名,当即装聋,以手指路,由此改赵为路,即路姓来源。明朝时,原籍应天府的路氏后裔路建都随明将傅友德、蓝玉、沐英奉令调北征南留戌屯守普安,路建都生三子,长子朝品居曲靖,次子朝胡居毕节,三子朝贵居兴义。朝贵生二子,长子君忠无后,次子建良(称君伦、亚官),定居普彝妥乐屯,截至2020年,路亚官已繁衍子孙20代人。路氏目前分布在妥乐、小冲、田坝、古里、南冲、鱼塘等地。

妥乐村古银杏树群。


顾姓,是妥乐目前的第二大姓,在妥乐村约460户,居住在西冲。据《顾氏族谱》载,顾兴之,随傅友德、沐英征云南,因军功授怀远将军,留守大理,其子嗣镇守顾家屯,为盘南顾氏始祖。明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反,顾氏七、八代后裔被屠,唯顾应奇、顾应龙逃脱。应奇无后,应龙逃到妥乐,是为妥乐顾姓始祖。顾姓家族已在妥乐历经15代人,总计400余年。

卜姓,是妥乐的第三大姓,总计有200余户,主要居住在核心景区。据《卜氏族谱》载,卜氏入黔始祖卜汝成祖籍金陵凤阳府椒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沐英将步骑30万趋贵州普定,进克普安,降诸苗。再征云南、广西等地,屡立战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奉命留守普安卫,领中所千户职,兵1120人。从二世祖到八世祖卜珊解甲归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在妥乐屯安置产业,距今670余年,传20余代。

蒋姓在妥乐有20余户。据《蒋氏族谱》载,蒋姓是周公旦赐姓三子伯龄而来。祖籍应天府上元县,蒋二汉、蒋三汉随朱元璋在安徽凤阳起义。后又随沐英征云南。立下战功,官封怀远将军,授指挥副使,世袭镇守普安卫及南大门。清初,十一世蒋牟国、蒋贞二辗转来到妥乐,传15代。

王姓,在妥乐共7户。据当地传说,王姓是五姓中较早来到妥乐的。据《王氏族谱》载,王氏祖先王伟明初为朝廷宰辅,有三子定国、靖国和安国。三兄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沐英调北征南,攻占昆明。王定国因功擢升抚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奉令领兵千余,镇守乐民所。第七世祖王兆明为妥乐王姓始祖,传12代。

妥乐村“外姓人”除了最初的“五姓人”,不断有“外姓人”因各种原因陆续来到妥乐定居,以致现在妥乐村有20多个姓氏。

张姓是妥乐村最大的“外姓”,有 100余户,主要居住在马山凹。据传,妥乐张姓的先祖张尧昭为原来“五姓人”聘请的私塾先生,后留居妥乐,繁衍后代。据1997年的《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先祖为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的义勇将军。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奉旨征水西,阵亡捐躯。其子张骏袭耀武将军,兼任乐里千户职,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正式落业乐里(即乐民所)张家营。至张骏往后,张氏在1997年时已繁衍26代。张骏之后,张氏世袭乐民千户职至十一世祖张宏伟(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赴任)。明末清初,张宏伟与其他张氏军士困守乐民所城抗敌,最终水米尽绝,全军覆没。张氏后裔逃散各地。其中,张羽伦、张羽岗二人在清康熙年间迁到厂门前,其后人又分居关坪子、大坪子、三岔。其中,大坪子张应鹏之子张尧昭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妥乐村,成为妥乐张氏的始祖。从张尧昭起始,到1997年,张氏在妥乐已繁衍7代。张家的一时显赫,从现存的张氏大墓(张德洪之墓)可见一斑。

迁入的五大姓虽为屯民之后,谱牒中皆有家规家训,注重耕读传家,讲究长幼有序,家风醇厚。妥乐村村民自明朝五大姓迁居以来,都很注重村落风貌,房屋建造时都要在墙壁四周抹上板栗色、白色或朱色。村中道路、庭院都用石板铺面,干净整洁。2000—2004年,妥乐经过三次大规模民居改造,建成妥乐“新农村”。



更多妥乐村故事查看链接

“微”叙村事·妥乐村| 千株银杏成风景 古韵悠悠人文厚




供稿:王鹏翔  卓美

供图: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宋建英
编审:骆启
编辑:李高阳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