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陡箐村|文化赋能,农民画乡谱新篇

政务   2024-11-20 10:18   贵州  


六盘水市水城区

陡箐村

陡箐村位于水城区东部,陡箐镇中部,为陡箐镇政府驻地,距双水中心城区22公里。全村行政区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下辖陡箐组、高炉组、坪箐组、吊水岩组、朱家寨组、陶家寨组、下寨组、大麻窝组、猴儿关组、焦家坝组、包包组、小寨组、后箐组、蜂子岩组、左家寨组、彭家寨组、四家寨组、河坝组、马鞍组、大坪子组、中寨组、关寨组等22个村民小组。其管辖范围东至东关社区、土发村、冷坝村,南抵阿佐村,西邻尖山街道茨冲村,北达董地乡穆家寨村、比德镇黄草村。地形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境内山高谷深,北高南低。高山峡谷地貌特征显著。最高海拔2060米,最低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1680米。


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水城厅后,陡箐村属水城厅常平里八甲。1913年属水城县。1920年,属水城县东区。1932年,属水城县三区陡箐乡。1935年,年初属茨冲镇,10月后属茨冲行政区。1936年,撤销茨冲行政区,属水城县二区。1943年,撤销水城县二区,猴儿关属东关乡,六保陡箐属夹岩乡。1950年,属二区东关乡。1953年,猴儿关组属二区茨冲苗族乡、陡箐村属二区夹岩苗族乡。1955年,属滥坝区公所。1958年,政社合一,属尖山公社陡箐管理区。1963年,属滥坝区陡箐公社。1983年,陡箐公社更名为陡箐乡,陡箐大队变更为陡箐村,原属茨冲公社的坪箐大队划入陡箐乡,并入陡箐村。1984年,属滥坝镇陡箐民族乡。1987年,属滥坝区陡箐乡。1992年,属陡箐苗族彝族乡,艾家坪村并入陡箐村。2015年3月,属陡箐镇,全县实行村居合并,夹岩村并入陡箐村。2015年9月,茨冲村划归尖山办事处,茨冲村猴儿关组并入陡箐村。

陡箐村境内居住着苗族、汉族、彝族等民族。2024年有村民1480户6069人。陡箐村党委下辖2个支部,有共产党员78名。



文化赋能,农民画乡谱新篇

水城农民画兴起于1983年。当年的水城特区文化馆为筹集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民画展,举办了首期农民画培训班,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就此起步。2004年,水城文化馆派出老师深入村寨开展培训,去的第一站就是猴儿关。猴儿关首次参加培训学员30多人。当初选择陡箐村猴儿关作为传授绘画技艺试点,是因为当地苗族妇女擅长刺绣和蜡染,有审美和美术基础。

培训效果极佳,此后,猴儿关陆续涌现出了一批热爱创作的农民画师:熊兴凤、熊师提、杨明英(大)、杨明英(小)、杨明芬、熊兴兰、罗班妹、熊兴美、罗丁秀、杨降珍、李春美、杨光华,他们的画作擦亮了水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招牌。

农民画师熊师提正在创造。张浩 摄

第一批学员当中,熊师提的绘画水平在当地算是拔尖的。熊师提出生在水城区陡箐村猴儿关组,当地衣饰颜色大多为黑色和深蓝色,能歌善舞。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寨子里长大,熊师提从小就有很强的色彩敏感,农闲时跟着母亲蜡染、挑花,做得有模有样,时不时地混彩创意搭配,总能获得邻里称赞。2004年,水城农民画培训班开到了猴儿关,具有天赋的熊师提被培训老师发现,“把画纸想象成布,画笔想象成针,一笔一画当成一针一线施展”,熊师提经过老师点拨逐渐上手,作品屡获奖项。2005年,作品《比技夺亲》在贵州省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暨“画乡”优秀作品展览中获铜奖;2007年,作品《惹到妹妹搬不脱》入选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今日中国新农村”中国百区农民画大展;2009年,熊师提荣获“凉都旅游商品能工巧匠”称号;2023年7月,熊师提在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2024年5月举行的第20届深圳文博会上,熊师提现场创作由蝴蝶和鱼组合成的“八宝花”扇子作品,寄托对家乡对生活对土地的深切冀望,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如今,熊师提已是水城农民画的非遗传承人。从蜡染、刺绣到绘画,这个转向改变了熊师提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以前我们的生活主要靠务农,后来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民画上,创收的方式也改变了。”让熊师提感到欣慰的是,除了绘画能让生活变得更为殷实,她还被区里聘为文创培训老师,在政府扶持下,具体负责猴儿关和东关社区的两个画室,让她的技艺传承有了更大的平台。

猴儿关村寨内,随处可见色彩艳丽、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水城农民画,画面里有火红的辣椒产业、有美丽的家乡生态、有苗乡人在党旗下载歌载舞的情景。在猴儿关这片最原生态土地上的苗家人,利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暇时间,苗族妇女们将她们的生活印记、民风民俗、生产劳动等场景,作为农民画的创作源泉,用她们的巧手画出了她们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创作出了大量的水城农民画。当地苗族妇女熊兴兰、杨明英、杨明芬等创作的水城农民画作品多次获得了国家、省级画展奖项。

传艺。张三都 摄

年逾70岁的熊兴兰是水城农民画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也是当地目前年龄最大的画师,她已经坚持画农民画20多年,培养了画师数十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兴兰将苗族服饰作为农民画创作的主打元素,流畅的线条、精巧的图案、独到的构思、精美的设计,她将苗家服饰在作品中一一唯美呈现。其创作的农民画《春耕》《心灵手巧》《亲家遇亲家》等多部优秀作品曾在国内大型画展先后展出。一些国际友人看到她的画作后,也纷纷出高价购买收藏。熊兴兰说:“我是真的喜欢画,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画下去,一直培养接班人。”

1972年出生的杨明芬,苗家的雕花、刺绣、蜡染是她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非遗手艺。2004年,水城区(原水城县)文化馆举办农民画培训班,从此,杨明芬便与农民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短暂的培训后,心灵手巧的杨明芬开始独立构思、独立创作,一个个反映苗族人家生产生活的场景跃然纸上。杨明芬的作品也先后获得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多项大奖。2015年,杨明芬凭借着农民画带来的收入,拆除老房新建了现在4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

而另一个村民杨明英,则是寨子里农民画作者的“获奖大户”,杨明英是六枝特区牛场乡人,从2004年12月接触水城农民画到现在,完成的几百幅作品中,《竹林遇妹来一首》入选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今日中国新农村”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竹林遇妹来一首》入选贵州省文联主办的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现代民间绘画展;《老虎抢亲》入选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主办的“阳澄湖杯”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画展;《缝嫁妆》在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今日中国新农村”“时代新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新作展中荣获金奖,并被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收藏;《抢亲·夺亲》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该作品同时并被浙江文化馆收藏;作品《夺爱》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中荣获二等奖;《芦笙吹来响四方》入选国家文化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乡村文化艺术节“艺术乡村·中国农民画展”;《芦笙吹来响四方》在“国酒茅台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网络评选“大众最喜爱作品奖”;《比手艺》入选首届南京六合农民画文化艺术节暨2011六合·中国农民画精品邀请展……

目前,猴儿关组130余户500余人,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农民画师共有50多人,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少儿,各个年龄段都有农民画的优秀代表,其中不少人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奖项。成立的农民画机构,如艺斋画廊、春美画廊、蒙多彩农民画合作社等就有10余个。

在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水城农民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在课余时,也提起了画笔,将小时候学会的挑花、刺绣、蜡染都搬到了纸张上,水城农民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明艳夸张的农民画连接起来就是一幅苗乡人生活蒸蒸日上的生活写照,是他们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体现。走进校园,同学们正在农民画室里埋头创作,画草图,调色上色。在这片天地里,小画家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和独特的视角勾勒陡箐生活,抒发家乡情怀,生动再现了特色地域风貌。“我画的是粮食收成后,苗族姑娘正在用玉米喂牛的景象,表达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初一学生杨粉菊说,自己跟着妈妈学习水城农民画已经3年多了,来到中学后,有了专业的老师教授绘画技巧,让她感到很开心。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以“市内一流、省内知名、乡镇高质量特色精品中学”为办学愿景,立足水城农民画资源,开设农民画特色课程,成立农民画社团,利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时段,向学生传授小花苗、大花苗、歪梳苗等民族元素创作的基本技艺,从简单的构图、上色、勾线入手,通过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再现民间故事、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劳作的生活场景等。“学校现有水城农民画专职教师3名,以特色农民画课程为平台进行辐射,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在学习,目前,已有150名学生掌握绘画技艺,并能进行自由创作。”下一步,学校将通过水城农民画特色课程的开展,逐步实现人人了解水城农民画,人人学会画水城农民画,人人能进行水城农民画创作的目标,以此传承民族文化,打造以水城农民画为依托的乡镇高质量特色精品中学。

“每个学期,我都教孩子们学习农民画。孩子们毕业一批又一批,他们带着民间艺术的审美种子走向社会。”头戴一顶遮阳帽的杨光华家住猴儿关村,是六盘水市十九中陡箐分校的美术老师。每天中午,他走进有着60名成员的陡箐分校民间艺术社团教孩子画农民画,从构图到用色,他始终一丝不苟。这样的场景已上演17年。本身就是农民画画师的杨光华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农民画展览,对于特色文化进校园这一举措,他特别支持。

2006年水城农民画开始走进课堂,在六盘水市十九中陡箐分校任教的杨光华成了该校的农民画指导教师。怀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杨光华投身其中自得其乐。最让杨光华开心的是他辅导的学生频频取得好成绩:杨丽梅、熊照耀、杨冬琴、杨月米等14人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绘画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从2010年到2023年,参加社团学习的学生在由省、市、县(区)举办的绘画活动中,有400人次走上领奖台。他说,学生获奖,就是他的高光时刻。“农民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教学生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安全教育,内容涉及防溺水、防校园欺凌、注意食品安全等,带领孩子在提高创作和审美水平的同时学知识。”杨光华说。

猴儿关组墙壁上的农民画。张浩 摄

在毗邻猴儿关的茨冲小学(茨冲村原属陡箐镇,2018年6月,该村由陡箐镇调整到新成立的尖山街道管辖),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一直持续开展,农民画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该校民族文化教师李春美是土生土长的猴儿关组村民。2009年,27岁的李春美被茨冲小学聘为民族文化老师,如今她已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15年。“不仅要教会我的学生会画农民画,更要让他们对农民画有一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农民画传承打下人才基础。”在教室里,李春美立下誓言。

2016年,李春美被推选为六盘水市及水城区人大代表。她的“身份”有了改变,但她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农民画的信心与决心并未改变。她用苗汉双语进行教学,专门教授农民画,为水城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水城农民画进校园,带动学生群体参与农民画创作,保护和传承好农民画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产业上,积极扶持本土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优强企业共同发展,把水城农民画做大做强。

平时画师们把作品放在农民画陈列室展示,游客可以购买,画师也能有收入。“画作价格按尺寸定,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熊师提介绍。为让农民画带动乡村发展,陡箐村对此进行了规划。陡箐镇党委书记徐玉军介绍:“目前村里已开发漂流旅游项目,与其他景区和旅游机构合作,推出旅游线路和研发文创产品。同时,要打造好农民画这张名片,把陡箐村打造成水城农民画村,全力推动陡箐农旅文融合发展,推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水城农民画,早已成为水城区巩固和提升“画乡”地位、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有效载体。而猴儿关农民画师群体长期以来的坚持和坚守,无疑为水城农民画的发扬光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8年,水城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21年再次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供稿:王祥林 尚远刚 杨雪莲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颜春匀

编审:袁海燕

编辑:邓文理 实习生:周红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