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纳木村|布依文化和乡愁情怀

政务   2024-11-22 10:14   贵州  


六盘水市盘州市

羊场乡纳木村

纳木村自然风光旖旎,民族文化传承丰富。布依族文化是纳木村的一大特色,有布依盘歌、吹木叶、布依神树、布依铜鼓舞、“6.24”糍粑节、布依刺绣等。尤其是布依刺绣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制作精美的刺绣作品,用于展示或销售。

纳木村全貌。


布依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纳木村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尤其以布依族文化影响深远。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代,最初用于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

吹木叶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十多种,如樟树叶、柳叶、冬青叶等。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

纳木村吹木叶较为有名的有吴平和潘方德两人。一片小小的叶子在他们的吹奏下,发出圆滑流畅、婉转悠扬的曲调,悦耳动听的旋律,充分展示出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纳木村布依风情。

布依盘歌是当地布依族以歌唱的方式询问或盘问对方的山歌,内容涉及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分别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等场合以各种曲调演唱。2008年6月7日,布依盘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年70岁的罗奇信是村子里唱布依盘歌时间最长的人。目前,村里共有8名布依盘歌艺人,他们会受邀参与各地的文艺演出,向外界展示布依盘歌的魅力。

在婚丧与年节时,当地都要“击铜鼓歌舞”。布依铜鼓舞与祭祀或驱病祈福活动紧密相关,舞蹈中铜鼓声、刷把声交织鸣响,表演别具一格。在农历的八九月间,后改为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各村寨都敲起铜鼓欢度节日,活动的场地叫作“端坡”。人们合着铜鼓、皮鼓、芦笙的乐声,在端坡尽情高歌欢舞。

布依族的建筑在纳木村随处可见,木制花窗和二至三层的红窗白墙别墅式民居,在温暖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分外耀眼。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仿效了传统的布依族吊脚楼,采用砖木结构和土瓦屋顶,房屋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要色彩,体现了人们对繁荣幸福生活的向往。屋檐下的木质檐板、瓜柱和挂落,均为布依族建筑所特有的装饰元素。

村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民居墙壁上的各种彩绘涂鸦。心灵手巧的村民将吹木叶、打糍粑、拦门酒、布依神韵、文明健康等民俗风情、乡村美景描绘在墙壁上,生动有趣,成为最靓丽的风景。

墙画。

纳木有一棵枫香树,位于关庄新村,树龄已达690多年,被村民尊称为“布依神树”。关于这棵神树,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一对天上的神仙眷侣,为了爱情抛弃了长生大道而隐居于此地,最终化作了两根相互依偎的树木,守护着这片土地。村民们深信,这棵枫香树不仅象征着坚贞的爱情,还带来了好运和守护,保护村庄免受灾难和疾病的侵袭。每逢重要节日和仪式,当地百姓会前往神树下祈求神灵保佑,祈愿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健康平安。

枫香树。

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方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缠绣、辫绣、贴布绣等,刺绣花纹栩栩如生,绣工严谨,技艺精巧,色调和谐,被称为“指尖的艺术”。通常用作服饰、背带、围腰、帐檐、被面、枕套、头帕、荷包、鞋面、手帕等。

纳木村的潘方美及其大女儿罗奇梅、二女儿罗奇敏是远近闻名的“两代三绣娘”。潘方美是羊场乡境内有名的刺绣高手,以前,她带着两个女儿在纳木村家中,利用家中的设备,经常帮助周边送布料到家中的群众加工服饰。因技术好,做工精细,收费合理,找她家加工服饰的群众越来越多,家中已经满足不了加工需求。2018年,她租下门面,注册成立“盘州市羊场乡玉雅馨香布艺服装园”,母女三人开始经营起布依服饰及系列用品加工,将刺绣做成了产业。

“因为天天看到妈妈在那里做针线,觉得颜色挺好看的,我们也慢慢地拿起针跟她学。我们母女三人一起来开这个店,希望把布依族的产品做出去,也就是把我们布依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罗奇梅说。

在潘方美家的店铺内,各种布依服饰及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充满了布依刺绣的文化气息。童装、中老年装、节日服装、婚礼服饰等一应俱全。客户可来料代加工、到店铺挑选材料加工、直接购买成品,非常方便。因做工精致、性价比高,潘方美一家的制作服饰、用品不仅受到羊场乡本地群众的青睐,还销往鸡场坪、保基、普安等地。

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潘方美母女三人一直坚守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道路上。在省、市级举办的各类刺绣文化大赛中,母女三人屡次获奖。潘方美获得凉都锦绣计划第五届百佳绣娘手工技艺展演赛“优秀绣娘”、金彩盘州织锦绣绣娘手工技艺展演赛“优秀绣娘”;罗奇梅先后荣获“圆梦锦绣·巧手脱贫”第五届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技能赛刺绣类优秀奖,2019年度金彩盘州织锦绣绣娘手工技艺展演赛“十佳绣娘”;罗奇敏先后获得“对话锦绣·巧手脱贫”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刺绣类优秀奖,六盘水市2019年“邮储杯”·巾帼建功新时代妇女特色手工产品评选赛刺绣类“二等奖”等系列荣誉。



传统美食的乡愁情怀


糯米糍粑是纳木村的一道传统小吃,对于当地人来说,它更是家乡的记忆,味蕾上的乡愁。

近年来,纳木村多次开展“我们的节日‘6.24’美食——布依糍粑节”活动。活动当天,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热情高涨,熟练地操作着石臼,将糯米舂制成香糯美味的糍粑。

糍粑的制作,首先要将精选糯米提前浸泡于清水中,直至其完全吸水膨胀,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天。然后,将炮制好的糯米移至特制的蒸饭器具——甑中进行蒸煮。当糯米蒸至接近完全熟透时,取出,倒入粑槽或石碓中进行捣打。捣打完成后,将糍粑从粑槽或石碓中取出,放置于预先撒有黄豆粉的簸箕上。操作者需在手上涂抹蜂蜡或茶油,以便从木槌上取下适量的糍粑,搓成圆球状,再压扁,最后裹上黄豆粉、芝麻以及苏麻等调味料,如此便制成了一个可口的糍粑团。

制作糍粑的过程颇具技巧性,其核心在于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原则。两位操作者围绕石臼站立,各据一方,挥动木槌时必须迅速,收锤亦需敏捷,以避免木槌与糯米粘连;准确性亦至关重要,两根木槌交替落下,必须击打在相同的位置,确保糯米均匀受力,质地坚实;稳定性体现在握锤的手法上,必须紧握且用力均衡,避免前半程用力过猛而后半程力不从心,否则糯米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加工效果;至于“狠”,则是指在手腕和臂膀上施加足够的力量,使糯米得以充分展开。

为了让糍粑保持湿润,不干裂,首先需要将其放入大缸中,用冷水浸泡。每当准备食用时,再轻轻捞出。在立春之前,记得定期更换清水,以保持糍粑的新鲜。从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可以使用外面的自然水进行浸泡,这样泡出来的糍粑能够长时间保存,甚至到端午节都不会变质。

糍粑的吃法多种多样,无论是烤、炸、煎还是煮,每一种方法都能带来不同的风味。炸和煎的糍粑,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香甜,搭配一点糖或酥麻糖粉,更是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煮糍粑则更加方便美味,可以用来煮甜酒冲鸡蛋,或是搭配蔬菜鲜汤,既营养又解馋。特别是炸糍粑,那金黄色的外皮,圆滚滚的形状,令人赏心悦目。炸的时候可以在油锅中撒入一些糖,或者蘸着蜂蜜食用,那香甜可口的味道让人久久难忘。

纳木村布依风情。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伍子胥逃至吴国,助吴王阖闾建城并报仇。他预感自己将来在吴国难立足,留下遗言:若国家有难,可在相门城下挖出食物。后来,伍子胥遭夫差逼迫自尽,越王勾践趁机攻吴。吴国城内缺粮,伍子胥的亲信想起他的嘱咐,派人拆掉城墙,挖地三尺,发现城基竟是由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垒成。原来,伍子胥在建“阖闾大城”时,将大量糯米蒸熟压成砖块,冷却后垒成城基,以备不时之需。人们将糯米砖石掘出、敲碎,重新蒸煮,分给全城百姓食用,吴国因此得以暂时渡过难关,避免了灭国之灾。

后来,在楚地一带,每逢丰收之际,人们习惯以糯米制成与当年“城砖”相似的糍粑,以此缅怀伍子胥。直至今日,糍粑依旧是南方各地民众在春节前夕必制的传统美食。糍粑呈圆形,大小不一,象征着丰收、喜庆与团聚。糍粑亦被称作“年糕”,蕴含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正如人们所言:“年糕,年糕,年年丰收,长寿安康。”

“吃我们的糍粑,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好,身体越来越健康,一家子团团圆圆,好事连连。”糍粑节上,纳木的村民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客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纳木村的糍粑节并非每年举办,但制作糍粑却已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技艺。一些家庭甚至在乡村开设了糍粑店,这不仅传承了传统手艺,也促进了村民增收。



供稿:李曼

图:盘州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颜春匀

编审:袁海燕

编辑:邓文理 实习生:周红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