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街区,激发生活消费活力
2. 主题文化街区,激发旅游消费
3. 超级街区,激发大型街区整体活力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在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的背景下,城市的消费中心正在不局限于商业Mall当中。从「大盒子」走向「街道」,是人们对于体验感、探索感和环境丰富度的更高要求所形成的自然结果。放眼全球,城市街道升级运动,也正是将步行化融入城市发展的缩影。
▼ 成都猛追湾
步行对于城市消费的带动力有多大?从时下被年轻人所推崇的City walk(城市漫步)*的火爆即可看出。这种以在城市街道步行为主的旅游热潮,让城市商业的视角不仅聚焦于一条街道,而是拓展为整片街区。
*City walk:主流看法认为其发源于英国伦敦,原本是指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以徒步的方式,游览一条城市路线,从而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 北京亮马河
不过,有一种常见现象却极为普遍——单条网红街道人声鼎沸,一旦拐入隔壁街道就门可罗雀。
▼ 摄政街夜景
▼ 与摄政街相连的皮卡迪利街,也曾饱受高犯罪率困扰
众所周知,街区是由连续的地块组合而成的区域,地块间的过渡区便是街道。如果街区内部的地块出了问题,单凭整治一条街,寄希望于以线带面,很难获得预期效果。
▼ 如今,摄政街与皮卡迪利街的交汇处,被称为伦敦的「时代广场」
01
生活街区,激发生活消费活力
城市内,汽车与行人对于街道主导权之争由来已久。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欧美开始重新审视街道对于市民的意义,美国提出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荷兰推出生活化道路(Living Street)等理念,这些理念的共同目标中有一个:
▼ 生活化街道模式示意
1999年,英国政府提出生活街区(Home Zone)概念,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九个试点社区实践,后编入《交通法》。生活街区,成为住宅区建设的标配。这也往往成为了城市区域或社区的商业活力中心。
生活街区是道路空间由机动车辆使用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共同分享的住宅街区,同时兼顾到了居民更多的需求(包括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以及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创造一个以「人」为主体而非以「交通」为主体的空间。通过改变道路的使用方式,提高社区生活品质。
—— 英国交通部
生活街区最大不同在于该理念强调用多样化的街道构建活力网络,而非依托单条街道。生活街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非常成熟。
▼ 布莱顿北莱恩历史保护区的生活街区
距离伦敦76公里的海滨小城布莱顿,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夏都」(18世纪起成为皇室夏日度假地)、英国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还是通过度假地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英国「硅滩」。
▼ 旅游旺季的布莱顿海滩
1. 重塑街区经济
19世纪,北莱恩历史保护区的身份是服务于城市旅游业的「工匠区」,铁匠铺、蜡烛铺、啤酒铺等店铺云集。二战衰落后,成为以二手商品为主的杂货集市,被称为「波西米亚区」。
▼ 北莱恩历史保护区俯瞰
1977年,虽然成为了保护区,但因缺少经济动力,街区继续走向衰落。之后,在生活街区理念的影响下,政府与北莱恩社区协会展开合作,开始重启街区。
▍人车共享,恢复活力
在政府层面,主要通过条例对保护区的车辆限速,部分街区周末禁止车行,作为集市场所。其次,将皇家剧院迁移至历史保护区内,作为文化地标,吸引游客到访。
▼ 节假日期间的街头集市
实施「学院计划」,即为大学生提供400多套公寓,为街区注入可持续的「人口活力」。
▍恢复「波西米亚」特色
社区层面,协助居民将住宅底层改造为可出租的商铺。早期的商铺以二手交易为主,主要有艺术品、古董、书籍、复古服装、乐器类等。
▼ 街区内的店铺主打二手交易
街区还吸引本地的特色餐饮、小百货商家在此打造精品店,如化妆品连锁企业The Body Shop,就是在这里孵化出来的。
▼ 街区再现「嘈杂」的波西米亚风,街巷成为人们聚会的场所
2. 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新消费中心
恢复活力的北莱恩历史保护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活力。2000年后,新问题又来了:旅游淡旺季与租金上涨的问题让很多商铺勉强糊口;更致命的是网购崛起,特别是eBay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让商铺们毫无还手之力。
▼ 新路是城市生活中心
▍缝合城市生活空间
「新路」原本是北莱恩历史保护区通往海滩的一段公路,道路穿过城市的文化一英里(文化场馆聚集区)核心区,经过充满维多利亚风情的巷子区。
▼ 新路改造后,带动东侧行宫公园成为城市「中央公园」
▼ 新路西侧的皇家剧院
改造后,街道不再划分车行、人行道,城市家具分布其中,突出步行友好。街道允许机动车非节假日时段通过,但不能超过行人速度。
▼ 新路内的休憩空间
从城市的整体尺度上来说,新路解决了文化一英里内的分割问题,并连通巷子区的维多利亚风情区,成为城市的综合生活中心。
▼ 新路带动了邻近巷子区的发展
▍营造「波西米亚」生活场景
「新路」的目标是在波西米亚街区内,营造波西米亚生活,成为市民聚集区。
▼ 镶嵌在街道里的外摆空间
▼ 街道里的本地特产集市
「新路」邀请灯光艺术家参与设计,夜晚举办灯光活动,以延长人们在街上停留的时间。
▼ 有活力的街道网络,再次为北莱恩街区注入动力
如今,北莱恩街区不仅成为充满生活感的人气商业街区,也成为了科创企业首选地,这为街区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 北莱恩街区的科技企业分布示意
02
主题文化街区,激发旅游消费
「文旅」一词,是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直观表达。也正是因为文化对于旅游不可或缺的地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职能往往相互紧密配合,如日本,文化厅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于2023年搬迁至日本文旅大市——京都。
▼ 仲见世大街
仲见世大街位于东京市中心传统的市民文化浓厚的浅草地区,是著名的浅草寺的寺前商业街。仲见世大街的立足基础在于浅草寺超高的文化地位——作为以「祈祷胜利」为寓意的历史文化加持的寺院,浅草寺是日本关东地区的信仰中心。
*门前町(日语 門前町 もんぜんまち),指在知名的寺院、神社周边形成的城镇、街道。尤其是在有大规模参拜者的神社和寺院前,由寺庙相关工作者,及为广大参拜者服务的工商业者聚集形成。
▼ 浅草寺
现在的仲见世大街位于雷门与宝藏门之间,长约250m,东西两侧共有约90家店铺,涉及创意品、生活用品、服饰、食品,乃至宠物用品等方面,每年吸引着多达3000万游客前来,是体验日本传统文化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 仲见世大街的入口-文化地标,雷门
那么,作为一条主题文化街区,仲见世大街的主题文化是什么?——江户时代的市民文化。
*下町文化:一般指代东京东部的低洼地区,但通常包含四方面内涵:富含历史感、艺术与演艺发达、生活味与人情味浓、文化观光与城市紧密结合。
▼ 江户时代的浅草地区
浅草地区作为东京的代表性老城区,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江户时代风情。江户时期这里曾经是剧场和杂技团鳞次比邻繁华热闹的欢乐街。
▼ 充满市民文化风情的「庶民街区」,浅草地区
现在的仲见世大街,为经历多次毁坏后重建的街区,主街为统一规划的二层建筑。一层为店铺,街后的二层为店主自用的储存空间。为了营造江户时代的市民文化主题,仲见世大街下了五方面的功夫:
1. 装饰风格主题化
浅草仲见世商业街并不是原有的「古董」建筑,也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建筑的制式严格进行仿建。但是,街区建筑所采取的建筑色彩、建筑风格、街区尺度却保持着旧有商业店铺的格局。因此,人在其中仍能感受到传统日本街道的感觉。
▼ 沿街店铺的主题化装饰(来源:图虫创意)
卷帘门上的壁画——「浅草绘卷」 ,让街道在闭店时也充满时代感。
▼ 浅草绘卷体现了浅草地区三星祭祀活动——三社祭场景以及季节性景观(来源:图虫创意)
2. 老字号店主力化
仲见世大街中几乎全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店铺,其中一部分是东京人心中的明星,这些老字号本身作为吸引力的源头带来了众多人流,吸引人们品味江户老味道。
▼ 特色老字号食品
3. 传统商品创意化
仲见世大街上有许多文创品商店,而其中几乎全部集中在江户风格的文创品方面,而且更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商品,将传统商品特征与人们喜闻乐见的创意结合在了一起,展现了在传统商品基础上,独一无二的创意呈现。
▼ 传统创意小商品
4. 传统民俗节庆化
仲见世大街现在已经是传统民俗文化所衍生的多种节庆与娱乐活动的中心。如三社祭,这一传承自1300年前的浅草第一大庆典,是为了纪念桧前浜成、桧前竹成两兄弟和土师真中知师傅这三名浅草寺的创建者的功德而来的节庆。
▼ 浅草流镝马大会(来源:图虫创意)
▼ 隅田川花火大会(来源:网络共享平台)
5. 商业布局街区化
随着周边街道的逐渐开发,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仲见世大街为中心的整片商业街区,更加丰富了商业业态,并提升了步行体验。如餐饮设施及更多的商业店铺聚集于与仲见世大街垂直的新仲见世商业街内。
▼ 与仲见世大街垂直交叉的新商业街-新仲见世大街,以现代餐饮、生活化小商品贩卖为主,补足了街区的商业丰富度
同时还有怀旧风满满的江户人力车作为特色化旅游体验,穿行于周边街道中。浅草文化观光中心的建立也为游客探索整片街区提供了信息与服务便利。
▼ 江户风情人力车
仲见世大街依托浅草寺,成为下町地区的中心商业街,并与周边浅草区域一起,保持传承市民文化风情,成为东京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主题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 无锡南禅寺及寺前商业街区
03
超级街区,激发大型街区整体活力
不同于北莱恩街区政府辅助+社区自救的推动方式,巴塞罗那的超级街区,则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实践。
▼ 巴塞罗那20世纪末,在埃尔伯恩El Born小范围实践超级街区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超级街区?
*创新单元:以一个地块为单元,新建项目中必须有20%以上为「创新经济」类型,每个片区必须包括便利设施、新建住房以及绿色公共空间,每项占比不低于10%。
▼ 普通街区与超级街区的对比
▼ 22@知识创新区的创新单元(改造前后对比)
超级街区真正的大规模应用,是位于22@知识创新区内的Poblenou街区(2016年),该区域是社会性住房聚集区,不仅老旧拥挤,而且缺乏商业活力。其改造可分为两个阶段。
▼ Poblenou街区俯瞰
1. 「微改造」,活化街区公共空间
不同于小范围实验,Poblenou是一个大型成熟社区,前期改造必须要降低对居民的影响,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 改造后,街道一半车行,一半作为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设置城市家居和运动空间,如桌椅、乒乓球台和运动跑道等,供居民在街道上休闲交流。
▼ 通过地面涂装以设置休闲设施,街道成为休闲场所
然后,对街区内的十字路口进行「降级处理」,避免出现交叉车流。如有的十字路口,对角的两条道路保留左右行驶的单行道,原本交叉行驶的中间部分改为公共活动空间。
▼ 十字路口中心改造的公共空间
车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改为丁字路口,其中一条道路的转角空间改为广场。
▼ 十字路口,改为与公共空间融合的丁字路口
通过压缩车辆行驶的空间(车流量下降58%),新增公共空间(约13万平方米),街区改造很快获得居民们的支持。
2. 引入商业资源,促进社区合作
初见成效后,政府开始与商业机构、社区组织展开合作,推动社区结构优化,激发活力。如引入商业机构,并在商业聚集的公共空间,设置儿童游乐场、户外聚餐区等增加商业的人流量;鼓励社区在公共空间组织各类活动和跳蚤市场。
▼ 超级街区已成为社区活动中心
至2018年投入使用的两年间,Poblenou街区居民老龄化率从56.1%降低到39.8%;街区经济活力指数已从65增至85,为该地区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 超级街区片区已成为22@知识创新区创新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Poblenou街区获得成功后,更多的超级街区开始建设,它们不是简单的复制Poblenou,而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超级街区。
▼ Dreta de l’Eixample的超级街区
需要注意的是,巴塞罗那超级街区模式,是针对19世纪塞尔达(Cerdá)计划*形成的独特街区格局,是根据市民生活习惯而制定的,具有非常独特的街区形态,直接「抄作业」很难奏效。
*塞尔达计划:为改善工人阶级混乱的生活环境,而建设的城市扩展区。扩展区的街区肌理呈现网格状的特点。规定每个街区的比例几乎相同,以便进行复制;街区内设有社区公园,商业将在底层进行。
▼ 塞尔达计划影响下城市独特的网格结构
0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消费者青睐步行的时代下,城市街道不应只在主干商业街上下功夫,而是应该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将区域作为一个「超级街区」来进行整体化空间提升。同时,因地制宜地营造街区的生活感和主题文化特色,是提升街区消费活力的关键。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企业微信
中国城市发展智库·城市内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