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摘 要
补过头恐要命。
![]()
肾脏内科医师分享有位阿姨,本来就有肾脏病,年假期间家人心疼她,想为她补一点,每餐让她喝排骨汤加上饭后鸡精,结果阿姨精神越来越差,心跳变慢,连路都走不动,送医发现是高血钾症,紧急洗肾才救回一命,提醒汤品多属于高钾食物,肾脏不好的人最好少喝。
医生表示,阿嬷才喝几天排骨汤与鸡精,精神却越来越差,甚至连走路都走不动了,被家人带来急诊,心电图上发现交界性心动过缓,抽血更发现钾离子超级爆表,惊人地高达8.4mmol/L(正常数值为3.5-4.5 mmol/L),证实罹患高血钾症,被安排紧急洗肾与收治住院。
医生解释,心脏传导是由心房的窦房结传递到两个心房,在经过房室结负责将来自窦房结的电信号传递到心室,协调心脏的收缩,但是在血钾在升高时,会让心脏的电气系统传递出问题,让窦房结到房室结到心室的传导不顺,最后只能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细胞发出讯号,来让心脏收缩,形成了交界性心动过缓。
交界性心动过缓会怎么样呢?这样会因为心脏不是正常的收缩,所以会非常没效率,轻则像阿姨无力头晕,重则直接就会因为血液打不出心脏,而直接挂掉。
其实动植物熬汤,因为细胞被破坏,细胞内钾离子比血浆中多得多,所以一般汤类钾都不低,阿姨的家人是可能过年回来看到阿姨感冒,才想说帮她补一下,但这样的补法对肾友却是种负担。
一般肾脏功能正常的人摄取过多的钾离子,是可以排泄出去的,但是肾脏不好的人,尤其是慢性肾脏病第3期之后的患者,可能就无法排出过多的钾离子,因此,在饮食千万要注意避开排骨汤、鸡精等高钾食物。
肾脏是体内钾离子主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衰竭时会减少排泄钾离子的能力,而累积在血液内会引起血钾过高,也就是高血钾症,患者可能出现手指麻痹、嘴唇麻木、疲倦、肌肉无力、失去知觉、心率不整,严重时会有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停止。
【免责声明】 本文所提供的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参考与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请注明「侵权事宜」),我们核实后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
广告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电邮: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摘 要
补过头恐要命。
肾脏内科医师分享有位阿姨,本来就有肾脏病,年假期间家人心疼她,想为她补一点,每餐让她喝排骨汤加上饭后鸡精,结果阿姨精神越来越差,心跳变慢,连路都走不动,送医发现是高血钾症,紧急洗肾才救回一命,提醒汤品多属于高钾食物,肾脏不好的人最好少喝。
医生表示,阿嬷才喝几天排骨汤与鸡精,精神却越来越差,甚至连走路都走不动了,被家人带来急诊,心电图上发现交界性心动过缓,抽血更发现钾离子超级爆表,惊人地高达8.4mmol/L(正常数值为3.5-4.5 mmol/L),证实罹患高血钾症,被安排紧急洗肾与收治住院。
医生解释,心脏传导是由心房的窦房结传递到两个心房,在经过房室结负责将来自窦房结的电信号传递到心室,协调心脏的收缩,但是在血钾在升高时,会让心脏的电气系统传递出问题,让窦房结到房室结到心室的传导不顺,最后只能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细胞发出讯号,来让心脏收缩,形成了交界性心动过缓。
交界性心动过缓会怎么样呢?这样会因为心脏不是正常的收缩,所以会非常没效率,轻则像阿姨无力头晕,重则直接就会因为血液打不出心脏,而直接挂掉。
其实动植物熬汤,因为细胞被破坏,细胞内钾离子比血浆中多得多,所以一般汤类钾都不低,阿姨的家人是可能过年回来看到阿姨感冒,才想说帮她补一下,但这样的补法对肾友却是种负担。
一般肾脏功能正常的人摄取过多的钾离子,是可以排泄出去的,但是肾脏不好的人,尤其是慢性肾脏病第3期之后的患者,可能就无法排出过多的钾离子,因此,在饮食千万要注意避开排骨汤、鸡精等高钾食物。
肾脏是体内钾离子主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衰竭时会减少排泄钾离子的能力,而累积在血液内会引起血钾过高,也就是高血钾症,患者可能出现手指麻痹、嘴唇麻木、疲倦、肌肉无力、失去知觉、心率不整,严重时会有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停止。
【免责声明】 本文所提供的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参考与交流。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请注明「侵权事宜」),我们核实后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电邮: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