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摘 要
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预习和订正错题,但孩子却抗拒接受...
近期,多位家长向我表达了他们的困惑: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预习和订正错题,但孩子却抗拒接受;
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不知道该如何有效提升成绩;
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家长往往会过于细致地干预;
有的家长则困扰于孩子无法专注学习。
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父母对孩子的高控制。
本文将以心理学中的“真自体”和“假自体”概念为切入点,帮助家长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真自体与假自体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真自体代表着个体真实的自我感受和内心驱动力,而假自体则是个体为了迎合外界期望所形成的表层自我。
简单来说,真自体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假自体是“别人希望我做什么,我就去做”。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人格的不同侧面,每个人的成长都在这两种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孩子的“叛逆期”与真自体的觉醒
从一岁半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叛逆期随之而来。青春期则是这种自我意识爆发的高峰。很多家长认为叛逆期只是短暂的,但实际上,这种对自我空间的争取伴随人的一生。
假自体发展的潜在风险
长期生活在假自体模式下,孩子可能逐渐丧失对自身需求的感知,形成所谓的“空心人”状态。他们表面上完成学习任务,但内心空洞,无法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人生目标。
父母常见的误区
家长常以为提供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照做即可取得好成绩。这种“程序-执行”逻辑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当预期结果未达成,家长便陷入不断优化方法和强化控制的恶性循环,反而加剧了孩子的抵触情绪。
孩子的抵抗方式
孩子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表达对高控制的不满:
消极抵抗:被动应付,表面顺从但缺乏投入。
隐形抵抗:通过成绩不佳来反抗父母的期望。
直接对抗:与父母争吵、反驳,甚至行为叛逆。
逃避现实:沉迷游戏或其他虚拟世界,寻找掌控感。
心理解离:表面专注,实际心不在焉。
改变的关键:关注真自体
家长需要从寻找外部解决方案的惯性中跳脱出来,转而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学习方法应由孩子自主探索,家长的角色是支持和引导,而非替代孩子作出决定。
当家长能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真自体,亲子关系中的许多矛盾将迎刃而解。真正的改变,不在于不断优化控制策略,而是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回归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接纳。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电邮: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