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基本原则与载体形式

文摘   2024-11-17 23:59   广东  

关注

我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基本原则与载体形式

—以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作者:王宁




国家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多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描述和要求,其中在“修订原则”中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数学课程的特点,西南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修时注意选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素材,有机地融入单元主题图、例题等内容或课堂活动、数学文化等栏目中,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做到了全覆盖,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主题内容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基本原则


教材在编写时既注重传授数学知识, 还注重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1.坚持价值导向,实现立德树人


坚持价值导向、实现立德树人是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核心。为了明确和强化价值导向,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数学思想和元素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的内容融入,同时科学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提取精华,使其不仅成为传授数学知识的载体,更成为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教材中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经典数学思想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价值观的引导。例如,通过融入尊师重道、勤奋等中华传统美德,潜在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适应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精神美德。


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仅体现在对学生 个人品德的培养上,还体现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通过传统文化与经典数 学思想的结合,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传 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 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精神付诸行动,在学习过程中既提升数学素养, 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让教材成 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符合认知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认知水平是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准则。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中,确保教学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教材结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教材可以逐级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低年级阶段,教材通过形象的数学连环画、古诗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初步了解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高年级阶段,教材则通过更深层次的数学阅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与元素,并探索其中的智慧与逻辑。


教材还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情境,通过实际的数学例题、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文化价值观与数学知识巧妙结合。例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计时方式、图形和规律,将数学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汇在一起,让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坚持守正创新,赋予新的内涵


坚持守正创新、赋予新的内涵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特色。守正创新的核心在于立足传统,积极拥抱时代变化。教材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保留其优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能,为其注入现代教育的方式和表达形式,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材编写时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新形势和教学目标的内容框架,以实现文化传承和数学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方式,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将传统数学知识融入现代教学方法,确保文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例如,通过设计七巧板、剪纸等内容,将经典的文化元素与现代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智慧。教材还将传统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既强调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新形式下展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这样的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得以互相融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广泛 的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和全新内涵。


4.坚持整体设计,注重有机融合


坚持整体设计、注重有机融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策略。教材编写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不同学段和各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其在整体设计中保持连贯性与一致性,通过不同形式的融合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现实价值,精心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小学各学段,确保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能接触到不同层次和广度的文化元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的学习体验。


整体设计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将数学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相结合,展示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数学应用,让学生从多维角度认识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例如, 将数学与历史事件相结合,通过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和相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或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把数学中的对称、图案和结构与传统美学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文化视角。


在融合形式上,利用隐性与显性结合、图文配合、主题融合、活动融合和情境融合等方式,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 材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独特魅力与现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载体形式


教材编写时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和观念呈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实现 数学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教材采用的主要载体形式有数学典籍、数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人物传记、基本常识、科技成 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及版式设计。


1. 通过数学典籍展示我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智慧


教材编写时精心从中国古代众多数学典籍中挑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 现了古代数学的理论深度,也展示了其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这些典籍将古代数学思想系统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 材编写时还对古代数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现代化解释,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确保学生能够在没有深厚古文背景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和吸收古代数学精华,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三年级下册在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时提到了《详解九章算法》《日用 算法》《杨辉算法》《乘除通变本末》,四年级下册在介绍格子乘法时提到了《算法统 宗》,六年级上册在介绍祖冲之时提到了《缀术》,这些数学经典古籍都有助于学生掌握古代的计算方法等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五年级上册在“你知道 吗 ”板块里还安排了《九章算术》,学生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会到古代数学的实用性。



2. 通过数学家的发现和发明激发科学探索热情


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发展及应用,教材编写时通过详细介绍数学家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来展示这些先驱者在推动数学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 不仅列举了祖冲之、杨辉、华罗庚等数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深入讲解了他们的主要成就和事迹,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理论是如何形成、发展并最终影响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此外,教材编写时还着重强调数学家通过创新思维解决当时棘手的数学问题,通过展示数学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和探索未知。这样设计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不仅是理论上的积累,更是与实际应用和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热 情。


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方向小讲堂 ”中通过介绍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以 及与之相关的指南鱼和罗盘等重要发明, 展示这些创新对全球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强调中国古代数学家发明创造的深远意义,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慧和技术的先进性,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 从而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又如,六年级上册“数学阅读”中选取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两项重要成就——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和重造铜制 指南车的故事,展示了数学家在古代恶劣 条件下利用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显著成就。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卓越成就。祖冲之改进的铜制指南车是数学应用于实际工程和技术中的实例,这种跨学科的创新展示了数学与科技、工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理解数学家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3.通过人物传记传递榜样力量


教材编写时不仅关注数学概念和公式,更加重视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实际事迹,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家的生平结合起 来,让学生在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能够具体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了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 更全面地认识数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例如,四年级上册“数学阅读 ”中通过 讲述华罗庚的经历,使学生了解到华罗庚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如何通过自学成 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这段故事不仅讲述了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还着重体现了华罗庚的奋斗精神和对祖国的深厚热爱。这样的励志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教会学生 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 爱国情怀。



又如,五年级下册“数学阅读 ”中通过 介绍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上的努力和坚持,使学生了解到陈景润的数学天 赋和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感悟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陈景润的故事展示了科学研究中持之以恒的探索和突破传统思维的重要性,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科学 性和逻辑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 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通过基本常识引发共鸣


教材编写时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 在联系,致力于创造一个既生动又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通过巧妙地将数学概念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一年级下册“货币小讲堂 ”中介绍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以及五套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了解货币的历史文化背景。三 年级上册“探索年历中的秘密”中介绍了 “ 二十四节气”,让学生理解数学与自然界、农业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文化背景和生活 场景来理解数学的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5. 通过古代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编写时通过引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展示中国古代人民在数学和科技 领域的杰出智慧与贡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文化意义,促使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 汲取灵感和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二年级上册“数学万花筒”中介 绍了算盘、算筹等古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在现代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古代数学家就是发明和利用这些简单而高效的工具来进行数学计算的。这些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不仅证明了古人在数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也体现了古人在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 的实际问题时的智慧与技巧。



又如,二年级下册“古代计时工具小 讲堂 ”中详细介绍了圭表、日晷、滴漏等古 代计时工具,让学生了解古人利用自然现 象和数学原理来精确测量时间,不仅展示 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掌握,还反映了古人 对太阳和月亮运动规律深入观察的能力。



6. 通过艺术与特色技能增强美育素养


教材编写时精心选择了剪纸、川剧脸谱、九龙壁等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素材, 将这些传统艺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旨在 通过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和认同。


例如,三年级下册“轴对称现象 ”中介绍了川剧脸谱的艺术形式,展现其背后蕴 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感受川剧脸谱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这种创新的教材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和欣赏到传统艺术,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呈现的剪纸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对称美,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剪纸活动可以直观地理解对称性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细与 巧妙,加深对对称概念的直观理解。




7.通过其他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编写时精心选择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素材,如兵马俑、三星堆、中国结、 四大名著、黄鹤楼、福建土楼等,旨在将这 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学生对国家 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 ”单元,通过在 练习中对福建土楼的介绍,让学生能够了 解到这些独特建筑的几何结构和设计原理,如土楼的圆形和方形布局所展示的对称性和空间利用率,以及如何通过数学计 算来确保结构的稳固和空间的合理。这 种实际应用的介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 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文化实例联系起来,从 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8.通过版式设计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图案形象精美、纹样考究, 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进步, 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教材编写时将 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元素以底纹、图标等 形式作为反映学科特质的数学符号,为抽 象的数学内容增加了人文的美感与温度, 将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 熏陶蕴藏其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 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理性,还 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和艺术之美。


例如,通过插图和底纹的设计元素在 单元页、扉页、前言页等突出品格特征 (梅、竹、松等)、传统民俗特征(灯笼、孔明 灯、铜钱、拨浪鼓、布老虎等)、文化特征 (编钟、荷包、中国结、纸鸢等)、趣味益智 特征(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数学符 号和例题的设计特征等,以图表现数学之 美,以趣沉淀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与教材有机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和丰富数学 学科的人文特质和精神内涵。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 教材的融合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 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不 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 全面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具 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未来,随着教育技术 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如何进一步优 化传统文化与数学教材的融合策略,利用 数字化手段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是值得 持续探索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实践与 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数学 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培养出既有扎实数 学基础又深植民族文化根基的未来人才,是教师共同的愿景与使命。



往期推荐

🔸 李   烈:扎根沃土展才华

🔸 顾明远:“兴趣”之桨助推学生“思维”远航

🔸 叶   澜:读华应龙

🔸 成尚荣:华应龙教育思想与他的“思想实验”

🔸 史宁中:让学生在尝试求解中学会思考

🔸 王尚志:“化错教育”值得做一辈子

🔸 谢维和:小学可以有大作为

🔸 朱永新:华应龙的“悖论”

🔸 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

🔸 心到功自成

🔸 国数课:祖国需要,我就去教

🔸 阅读131:心中有数,行之有方


扫码关注我们

留言申请转载


华应龙化错化人
华应龙化错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