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七十余年的《上海铁道》报丨聆听藏品故事 传承红色薪火

政务   2024-08-15 10:44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海铁道》报

1950年2月7日 周二 农历己丑年腊月廿一

从一张中共上海地区铁路地下党秘密油印的小报起步,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上海铁道》报如今已经成为融报纸、杂志、网络电视、数字报及微信公众号为一体的媒体,在华东地区、全路和全国企业报颇有知名度,近年来在企业报评比中均名列前茅。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首办报的光辉历程,《上海铁道》报不忘初心,重整行装,继续前行。


诞生于解放的黎明前

陕西北路159弄4号4弄严福昌家,中共上海地区铁路地下党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创办《职工通讯》


1949年暮春时节,上海街头的法国梧桐树吐露着嫩绿,短波收音机每天都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经渡过长江,南京解放了,无锡解放了,苏州解放了……


1949年5月初的一天,一个名叫张知新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走出了老北站附近的铁路局大楼,往王家宅路红房子方向走去。出大院要经过红房子旁边的岗哨,荷枪实弹的哨兵会检查进出人员的物品。张知新拎着一个竹壳热水瓶,装作去打开水。其实,出报用的稿件,就掩藏在热水瓶玻璃胆和竹壳之间。


出了红房子,张知新立即往提篮桥方向飞奔。提篮桥监狱对着昆明路有个后门,后门外有一幢二层小楼,这是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名叫昆明理发店。张知新看到门前旋转的灯箱时,他的心狂跳起来:终于到“家”了!

昆明理发店是秘密油印点

“你来啦?快请进!”一位工程师模样的男子将张知新迎了进去,穿过理发店,来到后面的宿舍楼,一位年轻女性已经在宿舍门口迎候。原来,那男子名叫林渭涵,是上海三驼毛纺厂的工人。年轻女性叫林福英,是林渭涵的妹妹。兄妹俩均是中共地下党的成员,他俩负责《上海铁道》报的前身——《职工通讯》的油印工作。为了保密,油印的地点没有放在大连路昆明路口的毛纺厂,而是放在林福英的宿舍里。


事情还要从这年2月说起。时年27岁的上海沪西杂纺区委员会书记沈正光,被上级任命为上海交通接管组副组长兼上海铁路党组织负责人,负责重建中共上海地区铁路地下党,进行护路护产斗争。很快,沈正光就组建了拥有200名会员的京沪区铁路职工联合会,简称“职工联”。由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仅仅依靠口头宣传已经远远不够了,上海铁路党组织便决定以职工联的名义,创建一份油印报纸,取名《职工通讯》。


《职工通讯》的编辑,由上海地区铁路党总支宣传委员汤树屏担任。当时,汤树屏借住在姑妈家的阁楼上。每当夜深人静,汤树屏就打开收音机,收听新华社的最新消息,然后摘录改编成新闻。他还编辑上级党组织下发的文件资料,如《解放军入城宣言》《城市工商业政策》等。这些新闻稿件完成之后,汤树屏就将它们交给张知新。

汤树屏收听新华社广播,撰写稿件的地点

张知新公开的身份是铁路局号志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号志是民国年间对铁路信号的表述方式,相当于今天的铁路电务部门。张知新当时的秘密身份是中共上海地区铁路地下党的交通员,他利用出入铁路区域的便利,将稿件传递到誊印的秘密地点。


简朴的第一期油印《职工通讯》于5月9日出版了,这是普通的一天,又是划时代的一天,一张承载着光荣使命的企业报从此诞生了。报纸印出后,张知新就想方设法分批带了回来,并将其交给汤树屏。汤树屏又通过职工联将其分发给每一位会员,再由会员向广大职工宣传,动员职工群众参加到保护路产、迎接解放的斗争中来。

第一期《职工通讯》


5月25日一早,收音机中传来大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全部解放的消息。沈正光、汤树屏等地下党员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通过铁路印刷厂首次刊印出版了第三期《职工通讯》。次日,红房子那里的红砖墙上到处张贴着新一期《职工通讯》和《为迎接解放军解放大上海告本路全体职工书》,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无不流露出兴奋喜悦的表情。


在上海解放前夕,《职工通讯》充分发挥其喉舌作用,为凝聚人心、保护路产起到了宣传鼓劲的独特作用。


为新中国铁路事业鼓与呼


 1950年2月7日的《上海铁道》报


1950年1月,路局党委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决定将《上海铁道》报作为上海铁路局的党委机关报使用。每年2月7日,是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纪念日。1950年2月7日,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路局党委决定自该日起将《职工通讯》改名为《上海铁道》报,并请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的“马背书法家”舒同题写了报头,该报头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4月14日,《上海铁道》报编辑部收到了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巴金的亲笔信,他鼓励本报副刊多多刊登反映现实的文章,“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心里的话,都写出自己最了解的或者最受感动的事情”。巴金还欣然为本报题写了副刊名“汽笛”,他谦逊地表示“我的字写得不好”,还特意写了好几张备选。1958年4月18日,巴金的题字首次与读者见面,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1989年10月,首份以旅客为主的报纸——《上海铁道》旅客版出版,后一度改为客货版、《旅伴》《东方特快》《华东旅行》。


解放初期的《上海铁道》报是竖排版的,一直到1955年2月22日出版的那一期才首次改为横排版。延续了42年的人工铅字排版,也在1991年1月完成了历史使命,同年1月22日,《上海铁道》报首次采用激光照相排版技术排版。2009年5月5日,本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全彩对开大报。


《上海铁道》报在第一时间对铁路六次大提速、长三角高铁建设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重要新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成为铁路党组织鼓舞群众的重要舆论阵地,为推动铁路企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上海铁道》报成为全国企业报10强,本报编辑彭建华还曾荣获长江韬奋奖,成为全国企业报获此奖项的第一人。本报原总编张铁民曾获范长江奖提名。




如今,《上海铁道》报跨进了数字化时代。无论读者身在何处,在报纸推出的第一时间,手指一点,内容毕现。移动互联网技术,跨越了报纸发行的最大障碍。从手写油印,到数字报诞生,《上海铁道》报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报人辛勤的汗水与坚定的信念。


目前,《上海铁道》报社为全国企业报和上海市企业报协会副会长单位,曾在全国、全路、全市企业新闻工作会议中多次介绍经验,近几年在全国、全路、上海市企业报新闻作品评比中,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质量均名列前茅。


未来的路还很长,《上海铁道》报还将继续努力前行。


一张泛黄的登记表、一本70多年前的日记、一只秘密租用的邮政信箱、一块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机车头像……

一件件红色藏品、一段段峥嵘往事、

一个个奋斗故事

见证着上海建设交通行业

砥砺奋进的足迹

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推出

“红色藏品”专栏

穿越时光长廊,重温藏品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激励行业广大干部职工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用实际行动

谱写建设交通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来源:上海建设交通党建

扫码关注

上海建交青年

微信号:shjjqn

建交青年正青春

上海建交青年
宣传行业团青工作动态、重大活动动态、信息实时发布、典型人物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