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危险区”摘帽工程记丨聆听藏品故事 传承红色薪火

政务   2024-08-23 13:54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我国海事系统首艘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海巡08”轮的设备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件刻画着海事测绘历史印记的测量设备。他们承载着海事测绘的沧桑巨变、众志成城,承载着海测人用几十年犁波耕海、技艺精湛的实际行动诠释和传承“严谨、坚韧、务实、奉献”的价值观和“尺幅千里、追求卓越”的精神。

水砣绳和皮尺










2013年8月








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它是一项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其中,外高桥保税区更是该试验区的重中之重。据当年数据统计,外高桥航运吞吐量等各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上海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谁会想到,30年前的外高桥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甚至自1935年起外高桥沿江水域在海图上被明确标着“危险区”的标记。








1985 年1月








上海市政府同意对外高桥沿江水域进行勘察,以了解能否对这个地方进行开发。完成这项测量工程,探明、清除水下障碍,就意味着可以摘去外高桥水域“危险区”的这顶“帽子”,进而对外高桥港区进行开发,故称之为外高桥“摘帽”工程。当时的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现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测量二队参与了此水域的勘察任务,这项工程在上海浦东开发和上海海事测绘发展的历史中,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测量二队参与外高桥“摘帽”工程








1985年1月初








航标测量处召开协调会,针对该工程的实施难度进行了深入讨论。时任测量二队队长樊荣根说:“当时大家对于这个工程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1∶1000的比例之前都没有做过,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而且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哪怕再难完成,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力去做。”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量之后,他们把二队做过测量的人全部召集起来,决定留下1-2人来保障基本工作的完成,其他人都抽调参加该工程,包括后期支援测量队的同志,参加外高桥工程的总共有25人。就这样,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开赴外高桥。


交通运输部劳动模范、全国测绘技术能手李阿兔同志是后来一批参与外高桥工程的测量员之一,他回忆道:那时候设备不先进,很多都是靠人工去完成的,像传统的六分仪、经纬仪、水砣绳子,包括较为先进的微波定位仪、测深仪在内的设备,能用的都用上了。不像现在,人只要在电脑上操作几下就行,当时的工作量是现在的好多倍。而且做这个工程有几个难点,一是仪器精度、技术水平有限;二是在图纸上测线与测线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1厘米,如果超限,就得重做。

水砣绳的实际使用

于是他们就想办法。在岸上竖两根导标,船按两根导标对准一根线测,但是效果不好,原因是岸上的海堤距离太短,还有很高的芦苇,导标容易被芦苇挡住,无法对准测量。于是他们又用两面大测量旗扎在毛竹上并将其竖起来进行对准,改良过后的导标高度为5-6米,但重量也相应增加,需要三个人来竖导标。这项工作非常辛苦,船在测量时导标不能晃动,而且芦苇里都是蚊虫,一天下来测量员们身上被咬得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包。


据原测量员曹春辉回忆,当时还有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接滩。由于当时的船不能测零米线,剩下没测的五六个点只能靠人工测量。在2月的冷天里,老同志们手拿着标尺从岸边一直往海里走,走过几步,定一个点,再走几步,再定点,如此定五六个点。他记得,当时走向海里,冰冷的海水向他全身的细胞发出了挑战,整个人在海里瑟瑟发抖,但是没办法,还得坚持着走。走到最远的地方,海水都已经没到脖子那里了,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要全神贯注,因为如果一不留神,没踏稳,整个人被海水冲走就完了……


像李阿兔、曹春辉这样的队员还有很多很多,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经过5个月的攻坚鏖战,终于将外高桥这顶危险的“帽子”摘掉。

1985年,上海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测量二队参与外高桥“摘帽”工程,海岸地形测量

经过测量,在外高桥水域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炸弹、礁石、沉船等,只是在海底16米左右深处发现有一条长长的城墙,东西偏北走向,最深处有17米,最浅处仅有5米。这一测量成果摘除了外高桥“危险区”的帽子,为外高桥港区的开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外高桥港区的“危险区摘帽”,外高桥水域才得以真正地开发和利用,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千帆竞流、奋楫争先,上海海测事业伴随着国家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而成长、而发展,从小到大、从人工到电脑、从自动化到数字化、从徒步历经艰险到如今大型测量船“海巡08”轮在深蓝里驰骋,上海海测在各个阶段都担当了先行者的重任,一步一个脚印地跨进了世界海道测量的先进行列


一张泛黄的登记表、一本70多年前的日记、一只秘密租用的邮政信箱、一块以伟人名字命名的机车头像……

一件件红色藏品、一段段峥嵘往事、

一个个奋斗故事

见证着上海建设交通行业

砥砺奋进的足迹

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推出

“红色藏品”专栏

穿越时光长廊,重温藏品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激励行业广大干部职工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用实际行动

谱写建设交通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来源:上海建设交通党建

扫码关注

上海建交青年

微信号:shjjqn

建交青年正青春

上海建交青年
宣传行业团青工作动态、重大活动动态、信息实时发布、典型人物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