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果店遇见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买水果,她自己挑挑拣拣,趁着没人注意,就把小一点的水果擦一擦让孩子吃,还说:“宝贝来试试,味道怎么样?”
听到妈妈的话,小男孩拿着水果吃起来。一会儿功夫就吃了好几样,店员看不下去,走过去轻声跟那位女士说:“您好,这些是不能试吃的”。
“怎么啦?你开门做生意难道,我尝一下怎么了?尝了才知道好不好吃,万一买回去不好吃,你能给我退吗?”
那位女士大声地叫嚷着,丝毫没觉得,让孩子偷吃偷拿水果这件事,有任何不妥。
被发现后,这位妈妈一点水果都没买,转身离开时,还对那名店员说:“什么破店,以后再也不会来了”。
而那个“试吃”吃饱的孩子,朝着店员做了鬼脸后,一脸得意的跑开。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不禁想到一句话: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难道这位女士买不起水果吗?从她的穿着打扮来看,自然不是,那么只有一点:单纯想要“占便宜”。
从这位年轻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配合”来看,他们应该不是第一次这样做。在“试吃”过程中,这位妈妈应该在绞尽脑汁想各种措辞,来应对被发现后的局面。然而,这一切的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以后自己也可能会这样做。当她在为占到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如同镜像效应一般,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读研二的表妹跟我讲了一件奇葩事,她的一个室友,从来不买洗发水、沐浴露,而是习惯性地“蹭用”。宿舍里每一个人的日用品,几乎都被她“蹭用”过。更过分的是,她用别人的东西不说,大家发现东西总是少了,才知道是这位室友的作为。因为此事,大家跟她去说时,这位室友反而振振有词道:“哎呀,我家庭条件不太好,咱们住一个宿舍,就是要互相照顾。”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爱贪小便宜,她会以“家庭条件不好”为理由,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多的照顾。那么,她的这种习惯是偶然现象吗?自然不是,而是一种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也许如她所言,自己家庭不好,父母相对比较节俭,而她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事实上,她以“节俭”为名义所做的事情,就是“心穷”的一种表现。人穷没有错,节俭也没有错,但贪图他人的利益,就是心穷的表现。这种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情况,极大可能是父母平时的所作所为带给她的影响。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她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这一点,从表妹描述的大家对她的态度、认知,就可以感觉出来。父母如果经常贪图小利,会让他们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求,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会让孩子学到错误的价值观,认为不劳而获是正常的。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会限制孩子的视野和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半熟男女》,其中争议最大的角色就是“凤凰男”瞿一芃。他对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就是追求“白富美”,并以摆脱“穷困”的原生家庭。于是,设计追求何知南,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把家境一般的何知南错认成富家女,他便火速撤退,去追求真正的“白富美”。但他摆脱了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一切了吗?从他背着妻子偷偷吃螺蛳粉就可以看出,他的穷气戒不掉了。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的眼界不会太高。所以,才会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出轨何知南,又在得知何知南家境后,迅速甩掉她转而追求富家女。俞洪敏曾说:“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大气。”
拥有穷人思维的父母,他们在一些小事上事无巨细,绞尽脑汁的算计,但在人生大事上却视若罔闻。在这样的教育下,一个孩子的眼界、格局能有多大呢?
一旦心穷了,思维就穷了,思维穷了,就再也养不出高贵的孩子了。
《脑袋决定钱袋》中写到:“贫穷是一种思想障碍,而不是一种经济状态;富人最大的资产不是他账户的数字,而是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
社交平台上有这样一个话题,现在很多农村的父母,在5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不劳动,等着儿女给钱赡养自己。一种困在狭隘的“养儿防老”的观念里,一种却将格局打开,经历更广阔的人生。高琼也曾在《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一书中写道:“父母们,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把格局提升得大一点。毕竟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孩子,就能走多远。”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责任除了养,更重要的育。如果自小用穷人思维养育孩子,便很难养出勇敢、富有创造力、激情与精神富足的孩子。如此,也就不该要求孩子未来有多优秀。当然,想要养育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就要摆脱“穷气”,用大格局去养育孩子。老人常说“以小见大”,虽然贪小便宜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情,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行为要不得。否则会让他只看得到“便宜”这个最明显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个“好处”带来的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