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好好的,一见妈妈就开始哭”,孩子为啥见到娘就哭?

文摘   育儿   2024-12-25 18:59   浙江  

小媛担心公婆对儿子牛牛过于宠溺,,自从3年前生下儿子后,她就开始做全职妈妈。

好不容易等到儿子满3岁可以上幼儿园后,她才将白天照顾孩子的事情托付给公婆,自己又重新上班了。

只是,一连一个星期,每天下班见到儿子,总是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模样,而且无论她如何耐心询问,儿子就是不肯说什么。

小媛说,如果不是了解公婆平时对孙子的疼爱,面对哭得如此凄惨的儿子,她都要怀疑,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

“真是奇怪了,你没回来的时候,牛牛不管是玩玩具还是看动画片很开心啊!怎么一见面哭得这么厉害?

婆婆十分疑惑,尤其是,小媛只是抱了抱、哄了几句牛牛后,他便没有再大哭,还冷静独自回到客厅玩玩具了。

小媛也想不出原因,还特地到儿子幼儿园的班级群询问其他妈妈,没想到超过50%,也是白天上班的妈妈也都遇到相似的情况

直到班主任发消息解答称,这是孩子们的常见心理,尤其是妈妈之前保持24小时的陪伴,如今突然白天离开了他们,如果没有向孩子们解释,这种见到妈妈大哭的情况更像是一种情绪宣泄

“一直以为他还小解释了也不懂,我们就没有跟他说清楚,原来这个想法是错的”,得知儿子大哭的真相后,小媛一家内疚不已

果不其然,在全家人耐心跟牛牛解释,小媛每天上班前特意道别,并约定晚上见面后,儿子闹的就没这么厉害了。小媛可算松了一口气!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一场?原因有很多


针对孩子为何见到妈妈后,很多时候会出现情不自禁哭泣的情况,心理学家玛丽•安恩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证实,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比较普遍,且原因比较多不同母子存在一定差异
原因一:对妈妈的“依恋关系”
《美国育儿百科》提到,65%至70%的母亲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只要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产生一定的警觉,感到不安,直到母亲重新回到身边,他们的情绪才恢复稳定。
相关研究表明,这类孩子在得到母亲充分抚慰的情况下,哪怕出现比较激动的哭闹,也能很快平静下来
所以,也证明他们的情感发展更健康,适应能力更良好。
原因二:对妈妈爱意满满
儿童心理学可知,4至5岁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主要表现除了敏感、脆弱外,对妈妈的态度非常在意,很可能因为一件小事、一句话感到委屈、伤心忍不住哭泣
而如果妈妈没有解释自己为何离开,又或是年幼的孩子不理解妈妈离开的缘由,很可能误以为“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爱我”等,自然会感到难过、伤心
原因三:安全感未被满足
由前程无忧公布的《2021职场妈妈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成职场妈妈都是“白天父母、下班自己”。60%的妈妈选择陪伴孩子至3岁上幼儿园以后才重返职场,也正因如此,孩子3岁前的安全感,几乎都源于妈妈。
妈妈减少陪伴时间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未被完全满足,但因语言表达能力未成熟,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吸引妈妈的关注
如何避免孩子见到妈妈就容易哭闹?


儿童心理学专家们的研究结论可以证明孩子并非无理取闹,或是心理或是家长未能良好处理。那么,到底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妈妈不要面面俱到。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在《温尼科特写给家长的话》里提到:“60分的妈妈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地成长,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也就是说,妈妈不必做到面面俱到给予过于细微、周全的照顾。这样做,既累了自己,也让孩子失去了锻炼各项能力、面对风雨与挫折的机会。
就像陷入“鱼缸法则”的鱼儿,无法适应离开鱼缸后的生活
如果宝妈们不放心孩子,可以分配育儿任务给宝爸其他家庭成员增加孩子与他们的相处时间,让孩子获得更多样的爱的同时,也不会过于执着妈妈的关爱
其次,建立良好的分离模式。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当孩子长期经历找不到妈妈缺乏安全感的情绪累积,最终令孩子养成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性格,且不懂得如何应对离别
因此,专家们建议正确做法是,妈妈不管去哪里,都应耐心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这不仅是建立良好分离模式过程增加孩子安全感,也能让孩子学会、适应离别
最后,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中强调:“年幼时期的高质量陪伴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积累资本,亲自抚养比物质更重要。”
也就是说,相比于父母们给予优厚的物质条件,却缺乏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障
又或是有些职场妈妈认为白天上班无法陪伴孩子内心觉得亏欠伤害了孩子的安全感,便在下班节假日寸步不离的与孩子相处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陪着孩子
然而,只要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在意、被爱着内心充满安全感不会质疑父母是否会丢下他不爱他
Tips:宝妈们可以处理好事情后,再投入所有注意力孩子一起玩耍、阅读、聊天等,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一见到妈妈忍不住哭泣,甚至连他自己都无法控制,而这种情况并非孩子无理取闹,有可能是生理、心理的作用,也可能是家长没有注重引导。你们家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吗?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IF枕边育儿
一位双证二胎妈妈,拥有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侧重产后护理、新生儿喂养、早期家庭教育等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