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ltural Manual to the City
BOOKCAPITAL
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
益文书局变身记
Metamorphosis of EON Books
文 | Manman
图 | 由益文书局、Manman提供
很多年没有认真逛过中心书城。想起久远的学生时代,这里曾经也是我的精神角落。我对它的熟悉程度仿佛一张行走的地图,不需要导览,便能轻松找出不同的书目在书店的哪些角落。而很多年后的现在,我还能找到记忆中的样子,让我一次次放慢脚步。
逛到书店中庭时偶一抬头,目光越过天花板上装饰的星辰宇宙,位于二楼跃层的亮色空间将我牢牢吸引。原来益文书局也搬到了这里。
是书店?是奇遇空间?
沿着楼梯缓步而上,一个色彩明快的空间渐次显露。第一次到访的人,大概都会惊叹于它大胆而跳跃的撞色设计。不同于大多数传统阅读空间的原木色系,这里以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为灵感,选取了经典的红黄蓝三原色,以大色块的方式布局到各个模块化空间里,刚好也与深圳市民中心“大鹏展翅”的色彩相呼应,非常灵动。
这天天气很好,阳光穿过长条形的玻璃天窗,树影在墙上摇曳,地上铺开一条耀目光斑,恍惚间像走在蒙德里安的画作里。
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巧妙的空间设计。依托于建筑的基础格局,整个书店被“切割”为一个个彩色盒子,错落有致,呈阶梯状分布,远远看去有种奇妙的悬浮感。店长秋秋介绍,这一布局参考了国外的街区设计,既能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又能保证不同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分隔。
当我随性穿行其中时,总是因为不同空间的奇妙联通而惊喜,像是一场书店奇遇。而这场奇遇,从迈上楼梯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楼梯一侧铺开一面巨大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另一侧是咖啡角,吧台使用的蓝白色石材像极了梵高笔下的星空。眼前的两条动线,一条通向浓郁的“克莱因蓝盒子”,这里能看到各种经典畅销书目,再转个弯便是活泼的儿童绘本区,有种游走在迷宫的新奇感;而另一条则通往阅读休闲平台,展台上陈列着哈利·波特、大英博物馆等IP的独家文创产品。没想到的是,“蓝盒子”的外墙竟也是文化艺术墙,围绕着法国著作《莫娜的眼睛》进行展览;书店尽头的阶梯活动区像一片渐变的蓝色海浪,在这里举办小型艺术沙龙,或许还能感受到自由的海洋气息。
我所看到的益文书局2.0版本,与其说是书店,倒更像一个集原版进口图书、创意咖啡、精品文创、艺术展览、文化沙龙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
外文书爱好者的“快乐老家”!
此次2.0版本升级前,益文书局一直开在中心书城南北区连廊的外部空间,很多深圳人初次购买外文书,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可以说是外文书爱好者的“快乐老家”。秋秋告诉我,“进出口图书资质的申请流程很长,对书店本身也有很多要求和限制,而我们在2006年就已经拿到资质了”。截至目前,益文书局不仅是深圳首家,还是深圳唯一一家进出口书店。
这么多年下来,尽管书店已经积累了大批读者,但开业那天的热闹还是让秋秋颇感意外。哪怕当天是工作日,也有很多读者特地赶来庆祝,像奔赴一场多年老友的聚会。这样坚定、长久的喜爱总是让人动容。而现场最让她难忘的,还是一位退休老者。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那几年,他一直试图寻找这样一家进出口书店,苦于当时资讯不够流通,迟迟无果。大概是缘分使然,那天他误打误撞恰好走进了搬迁后刚开业的益文书局,对着秋秋感叹:“我就说嘛,深圳怎么能没有这样一间进出口书店!”这声感叹,是欣喜,也是对深圳这座城市天然的信任。
而益文书局,确实也是一间很贴合深圳气质的书店。
在整体空间设计上,它跳脱传统;在书目选择上,它更偏向于设计、艺术和科技类书籍,像城市本身,总是走在时代前沿;落到实处,则是极快的更新速度,在国外上架售卖的新书,最快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出现在益文的书架上,当真是“深圳速度”;各种艺术展览和分享会也是长期项目,不同观点和文化相互交流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世界的拥抱。
有这样开放、包容的城市土壤滋养,益文书局身上的“深圳”标签愈发鲜明。
有一种阅读,是熟悉的日常
一间鲜活的书店,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空间或售卖场所,它的设计、选品、客群和态度,都是它的筋骨,参与构成了它的气场,这些都是读者们是否愿意回访的重要因素。我在益文停留的短暂的一上午,也看到了阅读之外的更多切面,以及它被选择的理由。
到访这天是工作日,书店里有些寂静。儿童绘本区里坐着一对父女,他们各自专注于手头的书,父亲偶尔凑过去和女儿讲解绘本里的故事。很平常的画面,却非常温馨。秋秋观察到,年轻一代的父母在儿童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也更有耐心,我所看到的亲子共读,在她看来已是熟悉的日常。好的空间,会有美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空间运营者能做的,是提供更多的落点,让这一切能更柔软地降落。所以书店在这里准备了蓬松的懒人沙发,绘本也依循分级阅读的标准进行陈列,这些细节处的贴心,让亲子共读体验更加舒适,无声中也影响了更多人。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上午,我顺着书架一排排看过去,不同种类的进口书琳琅满目,分布于书店各处。其中有个分类是“中华文化”,在阅读休闲平台非常显眼的位置上,也是其中一条动线的起始处。秋秋和我分享,当时布局时也考虑过不刻意凸显这个分类,但调研发现,作为店里主要客群之一的外国友人都对此非常感兴趣。不管是初次来到深圳、来到中国,还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中华文化”于他们始终有莫大的吸引力,而这个书架,便成为他们了解深圳、了解中国的窗口。那一刻我想的是,尽管书店很小,能看到的世界却很大。
临近中午,店里的人流逐渐多了起来,我准备离开。回头又看了一眼这个色彩明丽、让人顿生愉悦的空间。先前看绘本的小女孩也起身闲逛,她穿行在廊道中,阳光照在她身侧,而她的父亲在另一侧一脸柔和地看着,这一幕美得静谧又有生机。
-End-
「转发 点赞 在看 一键三连」
版权声明
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获得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
来源 | 书都
内容整理 | manman
责任编辑 | 胡志田
阅读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