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观察】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亮点与困境

文摘   2024-08-08 11:31   北京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亮点与困境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30.1%和32%。截止6月份,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占有率达到了41.1%。

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呈现出诸多新亮点:

其一,电池相关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续航里程焦虑得到明显缓解。根据专业机构的测试报告,今年夏季参与测试的纯电动车型平均续航里程达到约500公里,续航达成率较2023年提升了5% 。个别纯电动车型的最高续航里程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000公里。

混动方面,比亚迪发布了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实现了2000公里以上的续航能力,技术水平达到全球领先。总体上,前些年消费者关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心理焦虑得到明显缓解。

其二,智能网联化革命加速推进,无人驾驶等商业化应用逐步落地。今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7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深圳、鄂尔多斯等20个城市入选。

汽车智能网联化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出现,推动形成基于车、路、云、网、图高效协同的体系。无人驾驶出租车、物流配送等应用在一些城市加快进入现实场景下商业化推广阶段。

其三,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走向深度融合。相比于充电模式而言,换电模式具有灵活便捷、换电速度快、电池可拓展性强、商业盈利渠道更为丰富的优势,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在蔚来、北汽新能源等先发企业的带动下,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开始布局换电模式,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电动汽车等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通过有序充电、车网互动、换电模式等多种形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挖掘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支撑电动汽车等可调节资源并网接入,提升配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

这些政策为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可以预见,换电模式规模化铺开的时代正在加快到来,未来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将形成补充,更好地助力汽车充换电与电网深度融合。

其四,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双轮驱动,海外市场稳步扩大。在汽车行业新能源革命的带动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通过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两条渠道扬帆出海,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上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新生力量。

国际贸易渠道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新能源汽车60.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国际投资渠道方面,比亚迪在土耳其、广汽埃安在泰国、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等一批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布局投资建厂,通过绿地投资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挑战:

首先,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整体加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升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也是市场活力的体现;而另一方面,如果行业长期陷入价格战,大量企业长期难以实现盈利,则不利于自主技术创新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尤其需要防范的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内卷式招商,在土地、税收、金融政策等维度恶性竞争,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

其次,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美欧国家通过加征关税、收紧零部件原产地限制等手段,抬高进口门槛,围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而俄罗斯等出口增速较快地区的市场稳定度、法治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偏弱,导致我国汽车企业“出海”相较于历史上德美日韩车企进入国际市场而言面临着更高的难度。

同时,技术路线和市场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外头部车企之间围绕自动驾驶、续航能力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更趋激烈,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角逐未来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重塑市场格局,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生命周期“S型”曲线的加速阶段。在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亮点频出的同时,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也更趋激烈。唯有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提高国际化综合运营能力,才能在接下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水木财经观察
深入观察,深度洞见,深刻分析,深远影响。我们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我们崇尚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宏观研究,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推理论证,我们恪守大道至简、深入浅出的文风,精心为您打造高质量的经济金融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