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需要下沉到产业和区域。本文系作者新能源汽车产业观察与思考系列的第五篇,其中部分内容已刊载于《经济日报》,转载请注明。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与短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一些明显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素基础优势。不论汽车硬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的人数,我国已经远超美德日韩等国,培育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池。
从资本要素来看,经过持续多年高投资积累,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生产设备和技术条件达到世界前列。
从数据要素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的支撑下,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资料,进而对新品设计和技术迭代形成驱动。
二是产能规模优势。汽车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规模越大,越能够摊平固定成本,同时也更有实力进行研发投入。
不论在企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均是如此。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产量达到958.7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60%。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产能规模优势也为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是产业体系优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
这一体系既包括传统的车身、底盘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兴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
产业体系配套齐全的优势,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枢纽性节点。
四是快速迭代优势。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业和商业模式创新非常活跃,展现了极强的适应用户需求和开发新功能的能力。
新车型推出的频率之高、速度之快,不论横向还是纵向相比,都是罕见的。
尽管也有一些新车型进入市场不久之后便宣告失败,但总体来看,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也成为当前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种独特优势。
笔者在调研中接触到的多为日德老牌车企人士表示,这确实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尽管他们也希望学习和复制这种模式,但囿于日德本土汽车软件工程师供给和产业配套体系的不足,实际上难以做到。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车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薄弱环节,亟待科技攻关,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仍须提升。
又如,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进入阶段性产能过剩状态,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市场主体可能在市场角逐中被淘汰。
再如,相比于国际老牌车企而言,我国新能源车企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待提高,新能源车企国际化经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经验尚较为缺乏。
此外,欧美国家频繁采取针对我国相关市场主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增加了新能源车企未来国际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应立足以下三个方面,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持续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优势,增强全球竞争力。
第一,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电池、电控、电驱动三大系统是电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的关键,是硬实力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在车用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领域,国内外技术竞争颇为激烈。
我国车企应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推广等各个环节巩固优势,形成引领力。
同时也应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不论技术路线和市场结构都远未进入终局。
除了目前占据主导地位、上升势头迅猛的纯电动技术路线之外,油电混动、燃料电池、氢能、甲醇等其他技术路线也在不断演化,且在不同维度各有优势。
我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对其他技术路线仍应保持高度敏感,怀抱开放心态。
第二,加快探索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跳跃,那么智能网联化将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更为关键的一个跳跃。
目前,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尚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停留在导航、车载娱乐设施、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
下一阶段,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将进一步朝着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与电网融合等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智能网联有赖于车、路、互联网、电网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化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互联网、物联网、分布式电网中重要的移动节点。
我国应结合电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优势以及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政府体制优势,创新政府与市场协作模式,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探索和推进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
第三,磨炼全球化经营能力。汽车产业是规模效应明显的典型产业。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但与80亿人的全球市场相比,14亿人的国内市场终究是有限的。
世界汽车产业的百余年历史已经证明,汽车企业要想生存、要想持久成功,就必须走大规模、国际化的道路。德国车企、美国车企、日本车企、韩国车企,莫不如此。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上大台阶、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出海”中磨炼全球化经营能力。
出口贸易只是新能源汽车出海的第一步,而且是相对较为简便和容易的一种渠道。
2023年以来,欧美国家已经提议或启动针对我国电动车行业实施反补贴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一些政客宣扬“中国汽车威胁论”。可以预见,这种贸易打压还将不断出现。
未来,中国车企需要综合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并购、绿地投资、授权经营等模式,多管齐下,在“出海”中学习“出海”,不断增强自身国际化经营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最终实现供应链、人力资源、营销网络的全球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