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活水来 润泽千亩绿

时事   2025-01-09 18:15   云南  

   

晨光熹微,苏小龙推开家门,迎面袭来清晨的寒风,他搓了搓脸,骑上摩托车,直奔两公里外的豌豆地。抵达后,苏小龙停车,取下箩筐,便一头扎进了地里,开始采摘。

在苏小龙的身后,山坡上的田地如绿色台阶,层层向上一直延伸到山顶,翠绿的豌豆地里点缀着许多小白花,在微风中摇曳。这段时间,正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白路镇的21000亩豌豆逐渐成熟的季节。 

白路镇豌豆地从山脚层层向上,一直延伸到山顶。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苏小龙一直忙活到日头偏西,刚摘下的新鲜豌豆不愁销路,在田边就被收购一空。这几天豌豆收购价格走势好,苏小龙两口子采摘的一百多公斤豌豆卖了个好价钱,5块一公斤,总共有五百多元。

今年8月,苏小龙在采收完烤烟的地里,种了二十多亩的烟后作物——青豌豆。选择种植豌豆,苏小龙有这几项考量:一则豌豆可以吸收种植了烤烟后土壤中剩余的肥力,降低施肥成本;二则,留下的烟杆可以作为豌豆生长的爬架,可以省下不少人工;最重要的是,去年新修的管池经过村里田地,再也不用为浇地的水发愁了。

苏小龙家所在白路镇毕家村,山高、坡陡、箐深,一直以来交通不便、生产用水匮乏。“去年修好的引水管和蓄水池真是给我们村解决了生产用水的大问题!”毕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菊感慨,以前村里生活用水虽然有保障,但生产用水却一直是个大问题,“住在山坡上的人家,看得到山脚水库,但只能眼巴巴望着,但水就是到不了自家地里。”

“以前小时候,我们村路也不通,水也不够,爸妈那一辈种地全是靠天吃饭。”苏小龙记得,当时村里几乎家家都养骡子,因为农业用水只能靠人背马驮来运输。

十多年前,毕家村里陆续修起了水窖,村民们利用水窖里积蓄的雨水灌溉田地。“但一个水窖只能浇4至5亩地,这两年天气有点干,水不太够用。”苏小龙不得不到处找水,有时甚至还要从家里拉自来水浇地。

去年6月,由当地烟草部门投资800多万元修建的管池工程顺利完工,这项工程惠及了白路镇小井、毕家、岔河等多个村子,覆盖了超8000亩的田地,有效缓解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用水难题。

白路镇紧挨豌豆地修建的蓄水池。人民网记者-刘怡摄

得益于新修的输水管道,今年4月,苏小龙在自家地里铺设了滴管,不用拉水浇灌,省了不少工钱,有了充足的水,今年自家地里的烤烟、豌豆长势良好。

随着生产用水难题的解决,毕家村的村民们纷纷扩大了种植规模,其中仅豌豆的种植面积就增加了一千多亩。

望着自家那二十多亩即将丰收的豌豆地,苏小龙心中盘算着美好的未来:明年收了烤烟后,不能让地“闲”下来,除了继续种青豌豆,得再留几亩地,试着种点辣椒,为家里再添一笔收入。



来源: 人民网云南频道

责编: 延杰婷

一审: 延杰婷

二审: 张义成

三审: 罗兴华


武定发布
立足武定本土,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服务群众;传递惠民政策,传播正能量,为您提供丰富、权威、及时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