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洒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白路镇毕家村委会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正值镇内青豌豆上市季节,农户、收购商云集,一筐筐翠绿饱满的豌豆堆满空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这几天,新鲜采摘的青豌豆不愁销路,刚一被村民运来,就被收购商争相抢购,场面十分火热。
从毕家村委会沿着山路一路向上,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宽阔的水池旁,一片片翠绿的田地铺展开来,地里一排排整齐的爬架上,缠绕着茂盛的豌豆藤,绿叶间挂满了一串串鲜嫩翠绿、颗粒饱满的青豌豆。
刘绍龙承包种植的豌豆地。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沿着田边小路,刘绍龙边走边介绍,“现在看到的这片豌豆地,都是我承包来种植的。”他计划着过两天再开始采摘地里的豌豆,“这几天村里家家都在摘豌豆,采摘工人不仅难请,工价也高,我打算过几天从外地请工人来帮忙。”刘绍龙的话语中有些无奈。
几年前,刘绍龙在白路镇岔街村、毕家村陆续承包了四十多亩土地,每年采收完烤烟后,就在地里种下了青豌豆。种下的豌豆巧妙借助烤烟残留的烟杆作为天然的攀爬支架,不仅能省去搭建爬架的繁琐,更妙的是,烤烟种植后土壤中残留的丰富肥力,恰好满足了豌豆生长所需的养分,大大减少了额外的施肥开支,“烤烟+青豌豆”种植模式让刘绍龙既省了力又省了钱。
刘绍龙在自己豌豆地里进行管护。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作为村里的传统经济支柱产业,毕家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烤烟,2000年后,村里又开始了豌豆种植。“以前村里种豌豆,图省工直接撒豌豆,不搭架子,产出的豌豆品质不好,价格低。”毕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科菊说,虽然村里的豌豆种植面积广,但这样粗放的种植模式一直持续到2018年。“当时不少村民外出学习了更为精细化种植方式后,村里的青豌豆品质变好了,产量更高了,也卖上价了。”黄科菊介绍
凭借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条件,毕家村所在的白路镇逐渐形成了“烤烟+青豌豆”的融合种植模式,不仅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也进一步实现了促农增收。去年,原本较为缺水的白路镇修建了惠及多个村子的管池设施,还建起了配套冷库的蔬菜交易中心,加之出产青翠香甜的豌豆,白路镇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青豌豆集散地。
这几天,白路镇内的豌豆地里挂满了一串串鲜嫩翠绿、颗粒饱满的青豌豆。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来源: 人民网云南频道
责编: 延杰婷
一审: 延杰婷
二审: 张义成
三审: 罗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