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天冷添衣。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天地万物有阴阳五行之说,其中鬼属至阴。《淮南子·天文训》里提到:“积阴之寒气为水。”
从每年七月,积阴之水开始复苏,在十一月达到极盛,而后渐渐沉寂,至三月消亡。
因此,至阴之鬼亦从七月活跃、十一月极盛、三月敛藏,分别对应了中元节、寒衣节、清明节,是为三大鬼节。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是为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
图1 2|拟见 ©
【十月一,天冷加衣】
在漫长的岁月里,十月初一曾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礼记·月令》云:“是月也,天子始裘。”在周朝,天子要特地穿上冬日的衣袍,并昭告天下:凛冬已至,人间冬安。
天子带领大臣们举行祭祀活动,以猎物为祭品,祭拜日月星辰与众神,祭祀五代先祖,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里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从九月就变冷了,要开始添置御寒的衣裳了。所以,周朝天子也要在这天赐棉衣给文武百官们,以示体恤。家中的女人们也会提前缝制好冬衣,在这天拿出来给家人们穿上。
后来,明朝皇帝朱元璋不仅在早朝行授衣之礼,还会将赤豆、糯米等做成豆羹,赐给众臣,共同品尝丰收的滋味。
图|拟见 ©
中国人所有的关心,落到最后,不过四个字,吃饱穿暖。
不仅是迎接冬季的变化,
更是在以一种慎重的心情来告诉世人:
天冷了,要注意身体了。
图|清凉地儿-了琹 ©
相传,农历十月初一成为寒衣节,是起源于孟姜女。
那时,天冷了,她挂念着在修长城的丈夫,千里迢迢带着冬衣来找他。但找不到人,心知凶多吉少的她,放声痛哭,感动了上苍。一段长城也因此崩塌,露出埋在其下的白骨和青砖,刻着她丈夫的姓名。
因此,她将棉衣一一烧掉,寄托哀思。后人便随之效仿,秋去冬来,便渐渐形成了寒衣节。
这一天,人们会在祭奠先人时,烧化裹着棉花的五色纸钱,剪成冥衣、鞋靴、席帽等式样,并写上先人姓名,意为送寒衣。
有的地方,则是“烧包袱”,将冥纸封在一个纸袋里,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这样就不会拿错了,确保先人们也能“买”到冬衣,御寒保暖。
可以看出,那时候已经颇有讲究,比如刚刚仙逝的亲人,只可送“白衣”。如今有些地方也有三年内不必送寒衣之说。
送寒衣时,如果当天有事不能送,可以提前,但不可以延后。一般人们会在上午九点至午后三点之间烧寒衣,而且一定要烧得干干净净。
儿时,家中长辈烧寒衣时,总会拿着小木棍,蹲在一旁,仔仔细细地拨弄着,即使脸被火光照得通红,落了一身纸灰,也要确保全部都烧得干干净净。他们说,唯有如此,先人们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
图|清凉地儿-了琹 ©
后来,读到一句古谚:“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意思是说,对待亡者,亦要如生前一样,不能有一点马虎。
这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相信。我们深信,仙逝的亲人们,会被另外一个世界接纳,那里也有着人间一般的轶序,他们也会感知到冷暖饥渴。
因此,凛冬已至,遥寄寒衣。
是让祖先知道有人挂牵,也是让我们的思念有去处。
对逝者的关怀,亦是对活着的人的慈悲。
【十月一,心里有你】
但不知从何时起,寒衣节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现在南方人少有过寒衣节,知者甚少,只剩下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祭扫祖先、烧寒衣的习俗。如今也提倡环保祭拜,有些习俗确实会被淡忘。
其实打心底里,不希望传统节日会被遗忘。因此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不再拾起古老的仪式时,我们还是想一年又一年,提醒每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你。
忽然想起几年前的寒衣节,曾有读者给国学君留言:
“突然想起,儿时在家乡的记忆。家乡的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上坟,给去世的先人送冬衣。那个时候奶奶就会用哪种黄色的纸钱剪成衣服的形状,还说要剪成厚厚的,不要冻着你爷爷他们。小时候不懂,现在在他乡,到了寒衣节,突然好想家。”
我想,或许这就是节日的意义吧。随着时代变迁,有一些节日和习俗,势必渐渐被遗忘,隐入岁月的背景里。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或许,寒衣节终将有一天会变成只是日历上的十月初一,但只要,那一种慎终追远的心意,那一份把你放在心上的情,还留在中国人的生命里,那便足矣。
年年岁岁,看那冬风渐起,寒衣节至。
▶作者:物道:使物有悦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在这里,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微博@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