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刘邦是如何一步步杀楚王韩信的?

百科   2025-01-19 11:55   上海  

(本文1.3万字,“三不杀”的韩信,竟然是这样陨落的,唉)

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无敌,西魏王豹、代王陈馀、赵王歇、齐王田广、西楚霸王项羽都为其所灭,汉帝刘邦当然不是韩信对手。然而玩权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韩信几乎一窍不通,跳不出刘邦的手掌心。

【定陶分封诸侯,齐王韩信改立楚王,刘肥立为齐王】

从大泽乡起兵到楚汉相争,八年战争,壮者死于锋镝战火,老弱死于颠沛流离。大小城邑十室九空,商贾巨富自筑堡垒,以避寇盗。强壮者落草为寇,老弱者饿死道旁,真是满目疮痍。

公元前202年(西汉高帝五年)一月,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是为汉高帝(汉高祖),建都洛阳(很快迁都长安),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大宴功臣将士,分封诸侯。

刘邦先对功臣道:“诸君随我攻秦灭楚,劳苦数年,助成帝业。今日宴会,君臣同乐,各皆尽量一醉。”

将士奉命,欢呼痛饮。

刘邦饮至半酣,对众将尉说道:“即使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平如磨刀石,诸位的封国山河永固,子孙后代沧海桑田永不变。”

刘邦分封诸侯,最大的麻烦是齐王韩信,如果按照垓下之战前的承诺,“陈以东至海”都封给韩信,半壁江山都要封给韩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刘邦在垓下之战前后,进行了未寒积薪、深谋远虑的布局。

图-韩信的齐国

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时,也拜丁复为齐国大司马,后又多次笼络,此刻丁复率麾下骑兵脱离韩信,若刘邦韩信火并,刘邦有灌婴和丁复两支骑兵,韩信则只有步兵。韩信率齐军南下后,刘邦的两位心腹,汉国左丞相曹参与齐相傅宽,立即从济北郡东进临淄,名义上帮韩信镇守齐国,实则占了韩信老巢。垓下之战激战过后,齐军损失约八九万,原地休整了数天。这短暂的空档期,刘邦令周勃率领一军,迅速接管泗川郡、东海郡二十二县;灌婴则率骑兵长驱直入,从九江郡的厉阳渡长江,斩会稽郡长项声,共取得五十二县。

由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军团迅速接管西楚国地盘。项羽的西楚国有九个郡,现在除了砀郡在彭越手上,其余八郡大部分地盘都在刘邦的控制下。

做了这些铺垫后,刘邦向韩信开出了条件,由齐王改立为楚王,封地从四个郡增至五个郡:薛郡、泗川郡、东海郡、鄣郡、会稽郡。

图-韩信的楚国

楚国面积比齐国大,城邑数比齐国多。最重要一点,韩信是东海郡淮阴人,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抛开别的因素,他确实更乐于做楚王。

楚汉时期的战将,韩信说自己第二,恐怕无人敢称第一。但是玩权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韩信几乎一窍不通,跳不出刘邦的手掌心。

齐王韩信改封楚王,这个过渡中没有发生任何变故,这与刘邦未雨绸缪、先发制人,而提前布局是分不开的。

当时天下一分为十,除刘邦外还有九个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定都下邳;韩王信,定都阳翟;淮南王英布,定都六;梁王彭越,定都陶;长沙王吴芮,定都临湘;赵王张敖,定都襄国(信都)、燕王臧荼,定都蓟;闽越王驺无诸,定都东冶(今福建福州);东瓯王驺摇(又称东海王),定都东海(今浙江温州);此外岭南的赵陀也称霸一方,但不受刘邦节制。此时的情形,好比几十年前,战国七雄再加宋国、越国、中山国。

刘邦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而那些诸侯王,多是原来就画地为王了,刘邦只是顺势而为立他们为王,好齐心协力对付项羽。

项羽分封时重用亲信和跟随自己入关的将领,无视各地以及占据土地的诸侯,结果制造了许多矛盾,天下大乱,齐、燕、赵三国比汉国还要先起兵。刘邦吸取教训,封王基本以军事实力和所占地盘来划分,大部分诸侯王原本就已经盘踞各地,刘邦所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

除了诸侯王,有战功的将领,还要分封一大批功臣侯,由于地盘有限,僧多粥少。

刘邦集团论战功,韩信所属的将尉,军功最多,这些人心中忐忑,人心躁动,怕刘邦只封亲信,差点引发兵变。

刘邦几个心腹都束手无策,若严格按照论功行赏来,刘邦麾下将尉大多在荥阳一带受阻,怎比得了韩信灭三秦、西魏、代、赵、齐,迫降燕国,以及作为垓下之战的总指挥。沛县帮等刘邦心腹都不想放弃多封的机会,刘邦自己也害怕韩信麾下这些将军势力过大。

刘邦最理想的分封方式,是给所有功臣都削封,都减少封邑,但这样两边都不讨好,后果难测。

此时太傅张良挺身而出,他身为帝师,行相国事,刘邦准备给他三万户,居列侯之首。张良相忍为国,请刘邦给他削封成一万户。

按照张良的标准,刘邦其他心腹如果不降低封邑,怎么说得过去。

张良试探地问刘邦:“陛下最恨的人是谁?” 

刘邦咬牙切齿回答:“雍齿。”雍齿也是沛县人,据丰邑叛刘邦,害得刘邦四次攻击丰邑,找项梁借兵才攻下。后来雍齿跟随常山王张耳来投,刘邦迫于形势没有杀之,其实早恨之入骨。

张良胸有成竹道:“陛下若封雍齿为侯,多给食邑,楚王(韩信)麾下将士必安心。”

刘邦咬牙切齿,封最恨的人雍齿为汁邡侯,食邑2500户,可见刘邦大度汪洋,这点比项羽强太多。果然韩信所属将尉再无人怀疑刘邦藏有私心,军心安定下来。

雍齿这一生,正应了那句古语: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张良祖孙三人担任六任韩王的相国,所谓六世相王,这才是一个相国应该有的格局。而刘邦名义的相国萧何,水平可就云泥之别,云龙井蛙了。

刘邦前后分封的功臣侯有143位,其中食邑5000户以上的至少有:长安侯卢绾食邑约3万户;周吕侯吕泽食邑约2万户;平阳侯曹参食邑10600户;留侯张良食邑10000户;绛侯周勃食邑8100户;酂侯萧何食邑8000户;阳都侯丁复7800户;汝阴侯夏侯婴6900户;信武侯靳歙5300户;舞阳侯樊哙5000户;颖阴侯灌婴5000户;曲逆侯陈平5000户等。

齐王韩信改立为楚王,空出来的齐王,刘邦早有打算,立长子刘肥为齐王,拜左丞相曹参为齐相,辅佐之。

刘邦有八个儿子:长子刘肥、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

刘邦灭异姓王的过程,也是将七个儿子(除太子刘盈)裂土封王的过程。

现在刘邦长子刘肥三十几岁,次子刘盈(太子)8岁,三子刘如意只有3岁,其他儿子就更小或未出生。若要稳固地盘,立一位至亲为齐王,刘肥就是最好的人选。

图-刘肥的齐国

刘邦年轻时不务正业,是个游侠,和卢绾到处游山玩水。刘邦与外妇曹氏结下露水姻缘,生下长子刘肥。秦汉婚姻讲门当户对,女子地位不对等不能做正妻,只能做妾,如果条件很差只能做没有名分的通房丫头。曹氏是外妇,地位比通房丫头还低,可能与父亲家族失散,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个苦命的女人。

后来刘邦以沛县泗水亭长的身份迎娶富商之女吕雉,算是门户对上了,不过那时庶出长子刘肥已经十几岁,比后母吕雉也小不了多少。

刘肥的齐国,四个郡,近百个城,定都临淄。此时的齐国疆域,比战国时田单复齐后的齐国,或王贲灭齐时的齐国相比,多一个琅琊郡。刘邦封刘肥的齐国,如图4-3所示。

齐国自田单复齐到秦灭齐五十年,没有派出一支军队走出国门。齐人坐拥渔盐之利,国泰民安,歌舞升平。民间吹竽鼓瑟,斗鸡赛狗,尽是骄奢淫逸之风,与战国后期诸侯龙争虎斗的形势完全不同。

从秦末到楚汉相争,齐国几乎远离中原主战场,韩信挥师进入齐国,击溃项羽的大将龙且之兵,双方的主力也都不是齐人。

齐国是汉初人口最多的封国,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后来齐国经过多次拆分,最多为十三个郡(国):泰山郡、平原郡、济南郡、济北国、齐郡、千乘郡、菑川国、高密国、北海郡、胶东国、东莱郡、琅邪郡、城阳国,要知道汉朝鼎盛时也只有一百零几个郡(国)。齐王刘肥都临淄,有142万户,约620万人。

齐国西北有赵王张敖,西南有梁王彭越,南边有楚王韩信,万一打起来,刘肥哪招架得住。

刘邦早有布局,左丞相曹参没有参加垓下之战,留在齐地安抚军民。战后刘邦再拜曹参为齐国相国,辅佐齐王刘肥。曹参身份特殊,在朝廷是左丞相,在齐国是相国,封平阳侯,食邑10600户,位居所有143位侯爵第三位,次于长安侯卢绾(约三万户)和周吕侯吕泽(约两万户)。

太尉卢绾后来立为燕王,食邑约52万户,但卢管没有保住燕王之位,连命都搭上去了。吕泽是外戚,但吕氏一族,在汉文帝即位前全部铲除了。曹参才是善终的功臣当中,食邑最多的。

刘肥洪福齐天,在齐国的日子风流潇洒,前后生了13个儿子。

公元前192年,齐王刘肥来朝,此时刘邦已经驾崩三年。吕后欲毒杀刘肥,汉惠帝刘盈仁厚,刻意保护兄长。刘肥主动将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吕雉之女)作为汤沐邑,才逃之夭夭,全身而退。

三年后齐王刘肥去世,齐国经吕后、文帝、景帝、武帝轮番削弱,最终拆分为13个郡国。刘邦八子,除了惠帝,另外六个的封地郡国数再没有超过刘肥的,可见刘邦父爱如山,也是对长子刘肥不能即天子位的补偿。


【刘邦计擒韩信,楚王韩信贬为淮阴侯】

楚王韩信定都下邳,立即赶往故乡淮阴,衣锦还乡。当年韩信在河边钓鱼,一位冲洗丝锦的老妇经常分饭菜给韩信吃,韩信称之为“漂母”,此番赏赐“漂母”千金。韩信又派人将那个令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恶少年请来,不但不杀,还要授中尉(汉初位比三公,后位比九卿)之职。恶少年只顾“咚、咚”磕头请罪,绝不肯担任官职。

图-韩信封楚王后形势

楚国人民闻之,都称赞楚王韩信不计前嫌,是一位贤王。

同一件事传到刘邦耳中,如芒刺背,坐卧不安。护军中尉陈平献出一条连环计,谋划将楚王韩信抓捕到洛阳来。

陈平之计,第一步是派随何出使楚国,希望韩信杀掉钟离眛,献上人头,解除刘邦的猜疑。随何曾出使九江国,硬是把九江王英布说得与项羽反目,在他巧舌如簧的表演下,韩信杀了钟离眛。

当初韩信与钟离眛都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执戟郎中(亲兵队长之一),两人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但都不得志。后来韩信投奔刘邦,钟离眛先是到丰县和沛县抓走了刘邦的父亲和夫人,后又率军攻克荥阳,杀汉军无数。垓下之战,项羽突围后,钟离眛率军拼死抵抗,最后时刻投降韩信。

公元前202年(西汉高帝五年,楚王韩信元年)十二月,陈平之计第二步展开,刘邦假装出游云梦泽,会盟济水以南的诸侯梁王彭越、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于陈城,巡狩山野。之所以不在洛阳会盟狩猎,是担心诸侯王不来。陈城此时还由项羽所封的陈公利几把守,对刘邦来说也不是主场,诸侯王果然心安神泰,全部赶来会盟。

韩信带了钟离眛的首级来到陈城,真是自投罗网。刘邦废其楚王,贬为淮阴侯(韩信故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甘罗城),并随刘邦返回洛阳。淮阴侯食邑不详,其实也不重要了,刘邦就没想要放韩信活着回封地。

韩信自汉中拜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上灭三秦;瓦罂[yīng]渡黄河灭西魏、代国;越太行山灭赵国;隔空迫降燕国;过济水灭齐国;垓下之战十面埋伏破项羽,无敌于秦末汉初。

韩信之于刘邦,好比王翦、王贲之于秦始皇,功高震主。王翦、王贲父子告老还乡,换取王氏家族的安全。韩信却裂土立为楚王,其结局早已注定。

飞鸟尽,良弓藏。天下已定,韩信当擒。

刘邦当众承诺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也就是在野外不杀韩信,在屋内地上不杀韩信,不用铁器杀韩信,“三不杀”约等于不杀韩信。

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大致以淮河为界,北边仍称楚国,定都彭城;南边称荆国(吴国),定都广陵。

图-刘交的楚国

刘邦以亲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有三个郡,后分为五个郡(国),计三十六个县。以宗室中最大的功臣刘贾为荆王,定都长江以北的广陵,也有三个郡,后分为五个郡(国),计五十二个县。

刘邦有四兄弟,前三个是同父同母,后一个刘交是异母弟。长兄早逝,二兄刘喜好酒色,不过刘太公认为刘喜最有出息。刘邦和四弟刘交年轻时都是游侠,与狐朋狗友游山玩水,学孔子周游列国。

刘邦好武,后来做了亭长,押送囚徒。刘交好文,拜荀子的弟子浮丘伯为师,也就是荀子的徒孙,曾为《诗经》作传注,号为《元王诗》。

按道理刘邦若立兄弟为王,理应先立二兄刘喜。但刘邦认为刘喜贪财好色,胸无大志,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鳖。封王可以,等以后灭了其他异姓王再说。

图-刘贾的荆国(吴国)

荆王(吴王)刘贾是刘邦堂弟,虽然一直跟着刘邦,却在灭秦的过程中没什么战功。汉国北上灭三秦之战时,刘贾跟着大将军韩信,首次拜将军,算是捡到了战功。

太尉卢绾从赵国领兵两万多去大野泽,与彭越联合作战,将军刘贾担任副将。卢绾与彭越连兵后,第一次南下攻击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杀薛公,迫使项羽从荥阳战场退兵。第二次南下砀郡,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再次迫使项羽从荥阳退兵。

垓下之战前,太尉卢绾、淮南王英布南下九江郡,迫使西楚大司马周殷率军投降,刘贾也跟着卢绾收割战功。刘邦在定陶分封诸侯后,长安侯太尉卢绾率军攻灭项羽所立的临江国,刘贾继续跟着卢绾捡战功。

“战功赫赫”的刘贾,其祖父与刘邦的祖父是兄弟,因此得立为荆王,也无人敢有异议。


【刘邦灭燕国】

卢绾灭临江国后,刘邦所立诸侯王,大多曾与其并肩作战,只有燕王臧荼,几年前是项羽麾下的战将,与刘邦毫无瓜葛,下一个要灭的诸侯就是燕王臧荼。

燕王臧荼投降韩信后,曾派燕相昭涉掉尾、燕将温疥、都尉翟盱率兵三千南下驰援刘邦,这支军队在刘邦项羽在荥阳地区对峙时赶到,可以说雪中送炭。

垓下之战后,相国昭涉掉尾率部并入刘邦大军,明目张胆背叛臧荼。将军温疥回到燕国后,成了新的燕相。

将军温疥也早就投靠刘邦,他回到燕国拜相国,只为制衡臧荼。刘邦下这一步棋,就是为了日后灭掉燕王臧荼。

臧荼做了五年燕王,吸取燕王韩广的教训,和东胡的乌桓关系密切,并且联系上了匈奴冒顿单于。面对刘邦的威胁,臧荼不会束手就擒,必然有一番鱼死网破的挣扎。

图-燕地七郡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帝六年、燕王臧荼六年)七月,刘邦御驾亲征,太尉卢绾总览大局。卢绾以梁相郦商为先锋,统率数万人马过易水,北上攻击涿县,郦商又以燕相昭涉掉尾和燕都尉翟盱为开路先锋。同时令将军樊哙为偏师,攻击代郡。

留守蓟城的燕相温疥果然率兵反戈一击,令臧荼腹背受敌。臧荼死于乱军之中,其子臧衍逃亡匈奴,将军栾布被擒。

臧荼之子臧衍逃入匈奴,臧荼的孙女有女儿王娡、王儿姁,后改嫁田氏,生二子田蚡、田胜。多年后王娡与王儿姁一起嫁给汉景帝刘启,王娡生汉武帝。臧儿因而被封为平原君。

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仅两个月,匈奴一般是秋季南下,刘邦要赶在夏季结束前拿下燕国,所以卢绾督军猛进。

燕国52万户,约218万人,放在中原也比不上人口最多的郡。但燕国有七个郡,地方广大,要直面匈奴和乌桓的侵扰,人口捉襟见肘。燕国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调度资源,才可能抵抗匈奴,否则各郡各自为战,那是必败无疑。

谁来帮刘邦镇守半个北疆,抵抗匈奴呢?刘邦心中早有人选,改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卢绾与刘邦都是丰县中阳里人,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之父与刘邦之父就称兄道弟,都是士大夫家庭出身。卢绾与刘邦从小一起读书,年少时一起游山玩水,是两个游侠,曾跑到魏国祭拜信陵君。刘邦从丰县到沛县出任亭长,常押送壮丁去关中,卢绾必然如影随形。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说出那句经典的话:“大丈夫当如此!” 卢绾就在旁边,点头应和。刘邦因押送犯人失败躲入芒砀山里,卢绾立即回丰县带着家丁追随。

在反秦过程中,卢绾拜太尉,掌军事,刘邦则乐于做甩手掌柜。卢绾经常替代刘邦发号施令,军中将领见卢绾如见刘邦,不分彼此。刘邦与戚夫人钻一个被窝,卢绾进出刘邦大帐,从不避讳,直接坐到塌上与刘邦议事。楚汉战争中,卢绾从韩信处分兵两万,一袭下邳、二袭砀郡,两次迫使项羽撤兵,为刘邦解荥阳之围。随后卢绾取东郡,定九江国,灭临江国,建不赏之功。刘邦与卢绾的缘分,以及相互信任的特质,贯穿生命始终,曹参、周勃、樊哙等与刘邦的关系都不及卢绾。卢绾先封长安侯,再立为燕王,实至名归。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除了燕王卢绾,其他都是本已占地为王。

为了适当制衡卢绾,刘邦迁蜀郡太守林挚为燕国相国,封为平棘侯,食邑1000户。林挚是亢父人,不是卢绾所在丰县帮。而且自项羽立刘邦为汉王起,刘邦就让林挚做了蜀郡太守,整个楚汉战争期间,林挚都稳守后方,与前方功臣瓜葛不大,和卢绾肯定不是一路人。


【刘邦灭韩国】

刘邦帐下有两个韩信,其中一个是兵法大师韩信,先立齐王后改立楚王再贬为淮阴侯。另一个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宗室,是韩襄王之孙,按辈分是韩王安(战国最后一个韩王)的叔叔,史称韩王信。

灭掉项羽所立韩王郑昌后,刘邦立韩王信在韩国旧地颍川郡,定都阳翟,战国时韩国定都新郑前,曾定都阳翟。

韩国乃人口稠密之地,虽只有颍川一个郡,但有43万户,约221万人,比整个燕国人口还多。刘邦调韩国兵北上,除了防匈奴,另一个目的当然是削弱韩国。

图-韩王信北迁

韩王信眼看楚王韩信已经贬为淮阴侯,燕王臧荼则直接灭国,便以进为退,主动请缨,将都城北移到代国雁门郡马邑(今天山西朔州),进入大同盆地,意思是替代王挡匈奴的箭,帮天子守国门抵御匈奴。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既然天子不能定都北方边郡,那王臣代办,刘邦没有理由拒绝。

公元前201年春天,刘邦把韩王信的封地迁至太原郡,包括上党郡部分区域,定都晋阳。韩王信虽带走数万军队和十几万人口,但总人口仍大幅缩水,毕竟大部分百姓还是不想背井离乡,离开水土肥美之地。

太原郡是赵国旧地,晋阳也是赵国的旧都,韩王信在这里没有群众基础,他的根基在中原的阳翟、新郑一带,这为他的败亡埋下伏笔。

刘邦又立二哥宜信侯刘喜为代王,领云中、雁门、代郡的五十三个县。卢绾立为燕王时,匈奴已经占据云中、雁门、代郡不少地盘,当时代王刘喜还未就国,就已经失国了。

很快匈奴南下,包围太原郡的马邑。韩王信一面派人去洛阳求救兵,一面遣使到冒顿军中求和。

冒顿单于给韩王信开的条件很实际,只要韩王信名义上投降,仍然可统率本部军队,匈奴不打韩王信,也不抢韩王信的地盘,只打朝廷的军队,只在朝廷的地盘上抢掠。

韩王信与匈奴结盟,或许是为了保命。韩信先立齐王后改立楚王再贬为淮阴侯,燕王臧荼被杀,刘邦要铲除异姓诸侯王,这不是秘密,诸侯王人人自危。

公元前200年(西汉高帝七年、韩王信六年),刘邦亲征韩王信,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靳歙等悉数随驾进征,骑兵、车兵、步兵共三十二万人。一路浩浩荡荡,向北而进,目标是匈奴和韩王信。

图-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单于打成平手,刘邦嫁翁主(诸侯王之女)给冒顿单于,这是汉匈之间首次和亲,开启和亲大幕。从此之后,匈奴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匈奴为兄,汉朝为弟,长城以北是匈奴单于的引弓之国,长城以南是汉朝天子的冠带之室。

而韩王信则丢掉大部分地盘,率军在云中、雁门、代郡一带游走,韩国名存实亡。

白登之围后,刘邦南返洛阳,拜绛侯周勃为太尉,总领北方诸将,继续征讨韩王信和匈奴。

刘邦前脚来到洛阳,代王刘喜后脚就到。刘喜满面风尘,身上穿着平民服饰,甚是狼狈。嘴上说是匈奴移兵寇代,抵敌不住,只好奔回。

代国领云中、雁门、代郡的五十三个县,虽然实际控制的远没这么多,不过太尉周勃仍在统兵收复城邑,赵相陈豨也领赵代地方兵在抵抗匈奴和叛军。

刘邦怒其不争,骂道:“汝只配株守田园,怪不得见敌就逃,连封土都不管了。”

不过刘邦念亲兄手足之情,不忍重惩,降为合阳侯。

刘邦改立第三子刘如意(戚夫人之子)为代王,爱子心切,将韩王信的太原郡并入代国,又在云中郡东部汉朝控制的部分置定襄郡。此时的代国有五个郡,约38万户,159万人,与汉朝的并州相比,仅少一个上党郡。不过云中郡还是遥封的,雁门与代郡也有部分地区不在代国控制下。

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夫人,戚夫人的父亲戚鳃,定陶人,自刘邦起兵第二年就一直追随,并把女儿嫁给刘邦为妾。

戚夫人貌赛西施,能歌善舞,出口成曲。此后刘邦与戚夫人,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刘邦趁项羽在北方作战,出兵南阳。刘邦从南阳攻武关打算入关中,岳父戚鳃却对刘邦毫无信心,他留在南阳,投奔王陵。刘邦最爱戚夫人,却一直瞧不起戚鳃。刘邦麾下拜将军的就有数十人,戚鳃却仅是个都尉,曾镇守蕲城。凭借戚夫人这层关系,刘邦称天子后,封戚鳃为临辕侯,食邑仅500户。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元年,汉王刘邦元年),刘邦立为汉王,刘盈4岁。直到此时刘邦也没有去接项羽地盘上的吕雉刘盈母子,这和戚夫人有直接关系。

公元前205年(西楚霸王项羽二年、汉王刘邦二年),彭城之战,刘邦率五十六万大军包围项羽西楚都城彭城。此时戚夫人在洛阳待产,等待刘邦凯旋。谁也没想到,项羽在彭城之战创造了奇迹,以三万骑兵击溃五十六万诸侯军,斩首掳获超二十余万。项羽还分兵两路去抓吕雉和刘太公,一路抓到吕雉和审食其这对露水鸳鸯,只是刘盈姐弟为汉军所救;另一路抓住刘太公,刘邦长子刘肥仓皇逃走。

刘邦逃回砀郡,和吕雉长兄吕泽达成协议,吕泽交出近两万兵力,条件是立刘盈为太子。此时戚夫人在洛阳,生下了刘邦第三子刘如意。虽然吕雉被项羽掳获,吕泽仍保着刘盈入关中,与丞相萧何一起,扶立太子刘盈,并为刘邦输送粮草。刘邦吃了败仗,军心不稳,吕氏所在的沛县帮全都挺刘盈,刘邦再宠刘如意也只能从长计议。

从刘如意出生这一刻起,刘邦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这导致大汉国一直有两个朝廷,刘邦率众将在荥阳一线作战,以洛阳为都;太子刘盈、太傅吕泽、丞相萧何则在关中,以栎阳为都。戚夫人和刘如意在洛阳,此后刘邦很少去栎阳,却常驻洛阳,由于战争需要,也还说得过去。

公元前203年(西楚霸王项羽四年、汉王刘邦四年),刘盈7岁,刘如意2岁。楚汉签订鸿沟和约,止纷争,罢干戈,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称“楚河汉界”。项羽放归刘邦家人,吕雉去了栎阳,刘邦却仍留在洛阳。 

刘邦与吕雉反目,和审食其有一定关系关。审食其是吕氏门客,沛县人,在刘邦起兵第一年,以家臣的身份保护吕雉母子。

审食其面目文秀,口齿伶俐,夤缘迎合。吕雉如何说,审食其便如何做,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吕雉与刘邦分别七年,前五年在沛县,后两年被项羽囚禁。前五年吕雉与审食其朝夕相处,视若亲人。后两年因刘邦救走一对子女,逐渐眉来眼去,相亲相爱,双宿双飞,俨然一对患难夫妻,昼夜不舍,还自以为瞒着同样被囚禁的刘太公。然而纸包不住火,刘邦终有所察觉。

公元前202年,太子刘盈8岁,刘如意3岁。垓下之战,韩信十面埋伏,项羽乌江自刎。

公元前201年,太子刘盈9岁,刘如意4岁。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大宴功臣,分封诸侯,其中封审食其为辟阳侯。

虽然萧何吕泽等人将关中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刘邦帐下还是关东人居多,甚至沛县丰县嫡系也是原楚国人,大多数人希望定都洛阳,距家乡近。刘邦一来不想落入吕氏控制下,二来与戚夫人云情雨意,三来顺应将士心意,准备定都洛阳。

公元前200年,太子刘盈10岁,刘如意5岁,立为代王。


【刘邦削藩赵国】

公元前198年(西汉高帝九年、赵王张敖三年),太子刘盈12岁,代王刘如意7岁。刘邦来到赵国邯郸,召见女婿赵王张敖。

赵王张耳比项羽早死几个月,其子张敖即位,正值楚汉决战之际。刘邦为了笼络赵王张敖,把吕后独女鲁元公主嫁给张敖。当时张敖已经39岁,子女不少(非鲁元公主所生),自己都做祖父了。

几个月后项羽乌江自刎,张敖之于刘邦,从重要盟友,变成了巨大的威胁。刘邦便以抵御匈奴为名拜陈豨为代相,统领赵代两国之兵。赵国有自己的相国贯高,他是张耳的死忠,一心护主,刘邦没有直接将他撤换,以免产生难以猜度的后果。

陈豨是楚王韩信麾下大将,善用兵,常仰慕信陵君魏无忌。陈豨在军中威信极高,他在任这几年频繁调动赵国兵马,赵军只认陈豨,不识张敖。

刘邦降赵王张敖为宣平侯,赵相贯高在狱中自杀,理由当然是参与谋反。张敖作为第二代赵王,军队归代相陈豨统领,他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鲁元公主嫁给赵王,改变了张敖的命运,他死罪可免,由王降为侯已经是刘邦最大的恩赐了。

从赵国十一个郡国,到一个县侯,这个落差可想而知,不过张敖的命不错。刘邦死后吕后要杀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刘肥便送了一个城阳郡给鲁元公主。

张敖此前所生的子女,全部贬为庶民,他和鲁元公主生了女儿张嫣和儿子张偃。后来吕后将张嫣嫁给汉惠帝(外甥女嫁舅舅),立为皇后。将张偃立为鲁王,在城阳郡的基础上,加上薛郡,鲁国有两个郡。

张敖和鲁元公主死后,都陪葬在汉惠帝安陵旁,鲁元公主之墓封土气势恢宏,史学家一度认为是赵王刘如意之墓,张敖的墓封土要小得多,但也配得上侯爵待遇。

张敖的赵国亡了,刘邦改立第三子代王刘如意(7岁)为赵王,立第四子刘恒(4岁)为代王。

图-刘如意的赵国

战国时期的赵国,横跨太行山东西两侧,赵武灵王把赵国一分为二,太行山以东留给赵惠文王,仍称赵国,以西封给长子赵章,称为代国。如今刘邦还是将赵国一分为二,太行山以东的赵国改封给刘如意,以西的代国封给第四子刘恒。

后来经过多次拆分,赵国有十一个郡(国):中山、真定、常山、河间、渤海、信都、巨鹿、清河、广平、赵郡、魏郡,约139万户,608万人。与战国时期赵国太行山以东相比,还从魏国划出一个魏郡给赵国。西门豹治邺的邺城就在魏郡,三国时袁绍、曹操先后定都邺,可见此处之繁华,赵国有了魏郡也是蓬荜生辉。

当时代相陈豨兼领赵、代两国之兵,对抗北边的匈奴、韩王信等势力。戚夫人舍不得儿子远走,便留在身边。而代王刘恒,则在其母薄姬要求下,立即前往代国。

此时的代国有五个郡,约38万户,159万人。刘邦封刘恒的代国,如图4-11所示。刘邦立赵王刘如意和代王刘恒后形势,如图4-12所示。

代国五郡当中,只有太原郡完全在汉朝掌控中,其他四郡云中、定襄、雁门、代郡,或多或少都有些地方在匈奴或汉朝叛将的控制下。刘邦的二哥代王刘喜正是害怕,才从代国逃了回来,因此国除。汉朝叛将韩王信和陈豨锋芒逼人,匈奴人更是潜师袭远,常来霸占草场。

刘恒的代国比起大哥刘肥的齐国、三哥刘如意的赵国,那真是云泥之别。

图-刘恒的代国

薄姬是见精识精之人,完全可以等到刘恒年长后,再让他就国。但薄姬反其道行之,立即催促刘恒去代国,自己也要跟着去。正常来说年幼的王子受封,父王健在,母妃是不会跟随的。

表面看薄姬把自己与儿子都置之死地,其对手吕后,偷着笑都来不及,怎么会阻止呢?此后吕雉要对付的,主要就是赵王刘如意。 

薄姬之母魏媪,本为魏王宗室女,秦灭魏,流落他乡,与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薄公私通,生下薄姬。楚汉之争时,魏王豹在位,魏媪将其女薄姬送入魏宫为嫔妃。

女巫许负看到薄姬,袅袅婷婷,齐齐整整。不胜惊愕道:“将来必生龙种,当为天子。”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