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也是我国法定“老年节”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定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因其“九九”两阳数相重
故而得名“重阳”
重阳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季秋为了庆祝丰收,古人要举行祭天、祭祖等活动。
从汉代开始,重阳节出现了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寓意着避疫驱邪求长寿等愿望的节日民俗活动,这些活动的形成都与道教的传说和记载有关。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宴集活动开始大盛。隋朝人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可见重阳宴集,由来已久。
到唐代,重阳节被确定为节假日,休假一日,与中和节、上巳节并称为“三令节”。朝廷往往也会在这天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大臣百官和外国使节,有时还会赐大臣钱,令选择胜地宴乐。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古人认为这一天登高可以避灾祈福,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登高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祈愿。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其傲霜斗寒的品质深受古人喜爱。自魏晋时期起,赏菊便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唐宋时期,赏菊之风更盛,菊花的品种也愈加繁多。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在公园、花展等地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菊花,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人认为菊花有清热解毒、明目养生的功效,因此用菊花酿酒饮用,以求长寿。现代社会中,虽然菊花酒的制作工艺有所变化,但其象征意义依然不变。
重阳节还形成了具有节日特色的食品。从汉代开始,人们在重阳节有食“蓬饵”之俗。到南北朝时,重阳食“饵”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金秋九月,正是丰收季节,人们将自己的劳动果实制成各种各样的“饵”食,分赠亲友,共享收获的喜悦,于是重阳互赠食品亦流变成为一种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编辑:刘志欢(宣传科)
审校:俞 还(宣传科)